首页 理论教育 词汇层面的变异

词汇层面的变异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词汇变异的定义语言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一些同构词方式相协调或相对抗而引发的词汇变异现象属结构变异,一些由社会因素或社会集团因素引发的词汇变异现象属社会变异,词汇的结构变异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的内容[2]。可以说,词汇的可商讨性与词义表达本身的不确定性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一、词汇变异的定义

语言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种辩证关系。其一,语言是社会现实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反映说话者所在的社会现实特点,同时也有助于构建言者的社会现实属性。其二,语言也在促成语言人社会化为某特定语域成员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萨皮尔-沃尔夫的语言决定论的强式假说略显牵强。此外,索绪尔提出的语言任意性特点同样受到社会现实背景的制约,也会对某些信念、风俗起着强化和巩固的作用,近来语言的相似性研究风生水起就是很好的证明。这样从二者关系来看,从语言方面的变异可以体察社会现实的变迁与进步,而在所有语言使用层面当中,词汇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确切地说,语言首先是通过词汇变化来体现宏观语言层面变化的表征。所以在语言学中,词汇变异最为明显,因为词汇对于社会现实的变化是最敏感的,它与社会现实背景具备全息关系。换言之,词汇比其他语言特征更能细致入微地反映社会现实特征,目前语义研究中发展较为迅猛的“文化脚本”[1]理论就是很好的一例。

就变异分类视角的不同,学界将其分为语言变异和文化变异,又有常态变异与非常态变异之分,语言变异现象在词汇里表现得尤为明显。词汇变异可以分为结构变异与社会变异两种。一些同构词方式相协调或相对抗而引发的词汇变异现象属结构变异,一些由社会因素或社会集团因素引发的词汇变异现象属社会变异,词汇的结构变异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的内容[2]。至于词汇的社会变异其实就是指词汇因为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的变异,只是发展形态与结构变异略有不同而已。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关注词汇变异性的同时,必须明确词汇变异之间的关联性。

二、词汇的可变异性

概而言之,本书将词汇的可变性分为三个方面:词形变异、词义变异和词性变异。

(一)词形变异

顾名思义,所谓的词形变异是指词的构建形态发生了变化,进而生成一种新的语义表征结构。就词形变异而言,可以粗略地分为词形内部变异和词形外部变异。确切地说,词形内部变异是指用不同形式来表示同一语义所指,传统词汇学研究中的截短词、首字母缩略词和首字母拼音词就是很典型的实例。至于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词形变异特征,语言使用的经济性是最直接的原因。

(二)词义变异

词汇作为语言系统的一个分支体系,具有历史性特征。确切地说,每个词所具有的属性,都应在其所隶属的历史时期中予以解读。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一些词的词义扩大或缩小了,一些词的词义转移了,一些词的色彩意义发生了变动,还有一些死去的词又复苏了(如汉语中的“囧”),这就是词义变异。词义变异就像晴雨表,总记录着时代变迁的点点滴滴,反映出社会情貌、风尚的变异。换言之,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交革和社会风气及时尚的变异与词义变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语际冲击更是让词义变异显得颇为显眼。

(三)词性变异

“变异”是对常规的超越,是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一种手段,王德春(2002)在谈到语言的规范化与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关系时评价道:“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在遵守全民语言规范的基础上,为了交际需要而在个别地方突破规范,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这不仅不会引起混乱妨碍交际,而且可以加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有利于交际任务的完成。”人们使用语言时,一方面遵守全民语言的现行规范,保持语言的相对稳定以便于交际;另一方面又由于交际的需要,不断突破现行规范,依赖于特定的环境,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从而满足更复杂的交际需要。这就是语言规范化与言语创造性的相互关系。词性变异就是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一种方法。那么何谓词性变异?词性变异是指为了表达需要,结合题旨情境,将某一词类临时活用为另一同类,使之具有另一词类的词法功能。词性变异具有灵活性、暂时性等特点。英语中词性变异现象分布很广,其主要倾向是:其他词类被临时用作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三、词汇变异的可商讨性

从某种程度上讲,词汇变异的可商讨性源于语义的不确定性,而注意到词汇变异中的语义不确定性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也是近来语言研究中的热点问题[3]。Max Black在1949年出版的《语言与哲学》一书中,专门讨论词汇语义的不确定性问题,即歧义、模糊和笼统。后来借助于1965年美国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家L. A. Zaden提出的模糊集合理论,演变出模糊语义学[4]。可以说,词汇的可商讨性与词义表达本身的不确定性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也正是这种词义的不确定性使得词汇的可商讨性成为可能。这种词义的不确定性表现为多面性特征。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杰佛利·利奇在其《语义学》中,把词义分为七种主要类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文体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这一分类法为我们正确和全面地认识词汇的各种意义,改选英语词汇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显性意义与隐性意义

所谓的显性意义相当于利奇所说的概念意义,而隐性意义则包括内涵意义和联想意义。概念意义指的是词语本身所表示的概念,即词语的本义,它不包括词语的各种比喻义或引申义,没有这种“概念意义”,就无法进行语言交际。操同一语言的人之所以能用其语言进行交际,是因为词对所有使用该语言的人都具有同样的概念意义。

就隐性意义而言,首先来看一看什么是内涵意义。内涵意义不同于概念意义,它是词的隐含和附加的意义。可以这么说,它是通过语言所指内容而产生的联想,相当于我们常说的比喻义和引申义。在不同的语言中,某些词的内涵意义是相似的。

隐性意义的另外一个构成层面就是联想意义。比如,环境的影响使听者(或读者)联想到该词的另一概念意义。人们对某些概念或事物总想避免提及,于是就选择使用委婉语,这是联想意义一个方面的实例。英汉两种语言中,词语的概念意义与联想意义在许多情况是不完全相同的,联想到的特性和引起的情感也往往因民族不同而各异。

(二)主观词义与客观词义

语言交际是一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在不同的环境中,语言的运用呈现不同的文体,并具有不同的交际价值。正是由于使用场合的不同,词语在语言交际中会表达出不同的文体意义。不同的语体对于词汇变异具有一定的制约性与先导性,这种受制于具体交际语境的词义我们称之为客观词义。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主观词义,相当于利奇所说的情感意义。情感意义反映作者或说话人对所谈论的人或物、事态等表示的个人情感或态度,它可以通过语调或句子结构来体现,更主要的是通过词汇手段传递给读者或听众。

[1] “文化脚本”是指和用语义基元的元语言作为描述媒介,把不同的文化规约、价值和话语习俗简洁地解释出来的一种模式化方法,是某个特定社团中被广泛认可的并在语言中反映出来的文化——话语规约。不同文化中的“文化脚本”或话语规范,可以通过普遍性语义基元加以清楚阐述,同时尽量避免“民族中心主义”的干扰,而使文化描述和语言描述的结合成为可能。由于NSM框架内的语义基元和语法规则在所有语言中都具有对等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因此,文化脚本是一幅“朴素的世界绘画”(李炯英,2009)。

[2] 陈建民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的词汇变异》,《语言文字应用》,1996(01),86~92。

[3] 贾彦德著,《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 贾彦德著,《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