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理性与艺术灵性交织汇通的天地

科学理性与艺术灵性交织汇通的天地

时间:2022-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就人文科学的理性与规范来说,文史哲各学科都是有自己严密规范的内在体系结构与学科形态的,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它的“科学性”。换句更全面的话来说,人文科学乃是一个人类科学思维与艺术灵性交织汇通的天地,一个理性与诗性对话沟通的世界。因此自然科学总体上来说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具有超越历史时空和人类文化个性特征的理性普遍性与确定性。
科学理性与艺术灵性交织汇通的天地_文史哲与人生:人文科学论纲

二、科学理性与艺术灵性交织汇通的天地

人文科学是人的精神与情感意义世界,因而我们必须用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体会它的内在神韵与境界,但是,作为一种系统化的知识与思想形态,一种理论性的学科体系,人文科学各学科又必须形成相应的理性规范与学科结构,它也必须具有体系化的学科逻辑结构与理性品格,有自己特定的学术风格与严谨的治学方法。因此,我们说人文科学具有诗性与理性、科学与艺术交织并存的特点。就人文科学的理性与规范来说,文史哲各学科都是有自己严密规范的内在体系结构与学科形态的,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它的“科学性”。无论是哲学历史学、文学还是艺术学、美学、宗教学,作为一种理论性的学术研究活动,一种思想性的知识积累与探索,它离不开人类理性的运用,离不开规范的逻辑演绎、归纳、推导,离不开文史哲资料文献的考证、分析、整理,否则人文科学就成为不可理喻的纯个人臆想。但我们说,一方面,理性与逻辑可以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方法与手段也是多样性的。就人文科学之不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一个突出特征来说,则表现在它不仅是一种建立在认知理性和逻辑演绎基础上的精神活动,更重要的是,它同时还具有浓浓的情感体验和心性感悟特征。

人文科学既运用着人的理性思维和逻辑认知方式去把握人的理性精神世界,更需要以一种情感的方式,理想的方式,诗性和艺术的方式,对人的非理性世界的情感、本能、直觉、意志作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把握。这种情感的、艺术的、理想的方式,使人类可以超越现实的束缚和限制而在精神的天空中去想象,去自由飞翔,去追求一个更美好更理想的世界,因此人文科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具有艺术和诗歌气质的科学。换句更全面的话来说,人文科学乃是一个人类科学思维与艺术灵性交织汇通的天地,一个理性与诗性对话沟通的世界。

一般来说,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物质世界,是一个外在于人的主体价值意向的客观存在。这个客观物质世界的结构演化与运行过程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是独立于人的主体观念与意志而存在,却又是人可以借助于正确的认识方式和理性思维加以认识和把握的。自然科学的进步过程,便是人借助理性认识能力逐渐获得或接近关于自然物质世界规律和本质的过程。因此自然科学总体上来说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具有超越历史时空和人类文化个性特征的理性普遍性与确定性。作为一种理性的认知活动,自然科学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使用事实、原因、规律、必然性等概念,运用实验、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实证的或逻辑的方法来构建起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科学理论体系,形成抽象的逻辑体系和概念网络,再用这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定律去解释分析具体的自然现象,以力求用一种最为简约的表述方式,诸如原理、定律、公理等等,从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或普遍性规律。

社会科学在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方面与自然科学有许多不同,因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社会本身,与自然物质世界不一样,社会是人自己主体活动建立起来的世界,具有与人文科学相似的人的主体性特征。但是,从现代社会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整个历史来看,社会科学总体上是在自然科学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影响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的概念、分析工具、研究手段移植到社会问题研究领域中来,形成实证形态的社会科学学科品格和特征,并使社会科学日益摆脱传统的思辨哲学和形而上的人文研究模式,正是现代社会科学发展演进的基本历史特征。因此,现代社会科学,无论是现代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还是其他研究人类社会组织结构和功能机制的各个社会科学分支学科,在许多方面都与自然科学十分相似,它也力图对复杂的社会经验事实进行分析,运用统计的方法,定量的方法,社会观察、社会调研的方法,对社会问题,对社会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法律现象等社会事实和关系进行实证性的研究分析。因为虽然个别的社会事实与社会现象是不能像自然现象那样简单重复的,但社会运行的一些基本原则、关系、趋势是可以重复的。这样就可以运用自然科学的经验实证和逻辑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在研究考察社会经验事实和社会客观现象的基础上,借助于科学逻辑体系工具,借助于清晰而确定性的概念网络,运用归纳、推导、演绎、分析等方法提出社会科学的理论、规律、原理,或提出关于社会经济政治运行发展的各种理论假设与假说,如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理性选择、社会关系结构、行为动因和结果的各种社会理论模型与规律,再以社会经验事实来对这些理论假设、理论模型与规律进行检验,实践检验与理论假设相一致或相吻合的就被认为是社会科学中的正确理论或规律而得到人们的承认与遵循。理性预期、行为动因与结果、网络结构与体制、系统关系与结构等等,是社会科学领域最为广泛运用的概念工具与认识手段。

在科学方法论与认识论方面,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当然也具有相通相似的地方,这主要表现在人文科学在研究过程中也需要运用理性思维,也需要运用逻辑的甚至实证的方法。比如在哲学研究中,就离不开科学理性和逻辑工具,归纳、分析、演绎和推导都是哲学中广泛运用的研究方法,是哲学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基本工具。而在文学、史学、美学、艺术与宗教的研究中,人文科学家们也是需要运用各种各样的逻辑方法和科学理性思维去进行研究工作的。对人类的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的研究,也可以借用或采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广泛使用的统计的方法、计量的方法、调研甚至实验的方法去进行研究。但是,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比较而言,人文科学更多的时候是以情感的方式、艺术的方式、体悟或体验的方式去把握研究对象,以更加充满激情、想象,更加自由幻想的方式去直观体悟人类的精神文化世界的。由于有这些特征,人文科学在有些学者的眼中实际上是一些不能称之为“科学”的观念与思想,一些精神或学术传统,他们宁可将其称之为“人文学科”,或是“人文学”,而不是“人文科学”。我们认为,如果说考虑到人文科学是一种与自然科学十分不同的科学类型时,用“人文学科”或“人文学”这样的概念是有意义的,但如果因此就把人文科学完全逐出科学的世界,则是不妥的,因为科学本身是一种开放的形态,自然科学只是科学世界里的一部分,而且实证、实验也不是自然科学的全部特征。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在本书的其他章节中来详细讨论。

另一方面,人们又常常把人文科学完全混同于社会科学,或归入于社会科学门下,不认为人文科学是与社会科学有所不同的一种学科类型。其中一个重要理由,便是认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是研究人的,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并非只是人文科学才研究人。确实,若从研究对象的角度上说,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是存在着明显的共同性或重叠性的,它们的研究都涉及人。然而问题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对人的研究与关注,在角度、重点、目的方面是有很大不同的。简单地说来,在对人的研究和把握上,社会科学是把人作为“全部社会关系总和”之产物的人来看待,是从社会关系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人,是一种“类本位”的角度,而人文科学则更多的是从个体生命之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的角度上来关注人,是一种“个体本位”的眼光。社会科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着眼于从一般性的、普遍性的社会规范、制度约束的角度来理解人,理解人的“一般性”社会属性,因而社会科学把人当做“类”来看待,他只对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社会规律或社会现象才感兴趣,而对个别的人、特殊的现象不感兴趣。社会科学家对人性本质的揭示,只需要达到“类本质”的层面,而人文科学家却不能回避个别的具体的人的存在状态。人文科学家不能满足于那种抽象化了的对人的一般性“类把握”,而必须对人性作鲜活的、具体个性的直接理解体验。人文科学研究的是人的内心精神与情感世界,着眼于从形而上的价值与意义角度来理解人,因而人文科学对社会的人和个体的人都感兴趣。也就是说,社会科学虽然也研究人,但社会科学是从社会的关系、群体、规范、制度之约束角度和限度空间来“分析”人,而人文科学是从人的内心结构、意志、情感、心性的自我追求空间来“理解”人,尽管这两部分间存在着互相转化、渗透、影响的关系结构。社会科学是对人之本质的外部规范,而人文科学则是对人之本质的主体内省,这种差异,类似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体系中对人理解和要求的“仁”、“礼”两种状态,其中“仁”可以看成是人的内心修养和道德自律,是从人的内心精神层面来把握人,而“礼”则主要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与社会规范,对人的行为的外部约束,两者的着眼点是不一样的。在社会科学家那里,人只是一种社会关系与结构上的一个分子,比如说,是经济学或政治学意义上的一种投资要素、一个统计数字、一张选票,总之,他是一个社会的“角色”。因此社会科学家关注的是群体状态下、社会状态下的所谓“经济人”、“政治人”、“社会人”。这是一种无差别的人性,比如,经济学家或社会学家可能会用这样的方式来概括把握人性:“在一定的价格机制下生产者追求获利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天下人莫不如此!”大体说来,社会科学便是用这种逻辑概念的推导来将“经济理性”、“政治理性”等范畴设定为普遍的、无差别的人性。在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的本质与人的意义,只能从社会体制结构和关系的角度上得以说明。在人与社会的关系结构上,社会科学家们,无论是研究政治学的还是研究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学的,大多持一种从社会关系角度来理解人的本质的态度或思维倾向。认为社会虽然是由人的主体行为结果形成的,但这个行为主体是群体的人、社会的人而不是个体的人,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结构、法律关系,都是一种具有客观性、规律性、因果性制约的社会性存在。一种市场供求关系、需求结构、制度安排、结构变迁,是一种“社会的合力”与“环境的结果”,其存在方式和运行过程都有一些个人不可随意设计、改变的“法则”,对于个体的人来讲,只能像服从自然法则那样来服从它。比如我们现在时常说的“要重视客观经济规律”、“要按市场规律办事”等,表达的都是这样一种意思。由于社会具有这样一种属性,就为社会科学家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他们可以近似地像自然科学家研究“自然法则”那样来认识研究这些“社会法则”、利用这些社会法则,从而建立起“规范的”、“客观性的”、“实证形态的”经济学、社会学等等。在社会科学家看来,个体的人在经济分析、政治分析、法律分析领域,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科学家往往把人当做无差别的“类”来看待,要从众多的个别现象中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公理”、“原则”等普遍性的东西,因而更多的是从一般性和普遍性的角度来看待人的存在,而人文科学家则把人当成鲜活的、具体的、个体的人来看待。在人文科学家看来,人性是那样的丰富,那样的富于个性化,而人文科学家对人的尊重,使得人文科学家认为每一个个体的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个体的人的生命都是不可重复的主体,他的内心体验、情感世界,都是值得精心呵护和给予尊重的。在人文科学的世界里,更多的倾注着人文科学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情感的理解、接纳、包容。在人文科学家眼里,每一个个体的人,无论他的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有怎样的不同,但其生命本有的价值与意义却都是一样的。人文科学家既关注一般性的规律、原理,也关注个别的现象和特殊的事件,并且还特别关注无数个个体生命间的个性特征和独特性。在人文科学家看来,社会应该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人的存在价值、他的人格尊严,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人的个性情感、心灵世界和情感体验。人文科学尊重每一个普通的人,因而人文科学家往往具有更深厚的平民意识,更深沉的对下层民众和少数民族群体的关爱情感。人文科学的世界里虽然也有理性和逻辑,但它反对以冷冰冰的社会规范、制度、理性规则、逻辑法则来取代或漠视个体生命的存在意义,漠视他的内心激情和个体心灵感受与自由,人文科学强调尊重个性差异对于每一个个人的特殊意义。由于有这样的区别,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对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是颇不一样的,前者尊奉普遍性一般性的理性与实证方法而更多的可与自然科学相通,可以更多的用归纳、演绎、统计、数学的方式来对人进行“一般性”的把握,而后者却在主张理性的同时更多的强调个体生命体验的独特性,强调人文科学家需要用个体心性领悟与情感介入的方式来对具体的人、个别的人进行“直观而具体”的把握。

人文科学是以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追求的是一种具有理想性和完美性的精神世界,因此,在人文科学研究领域,不仅需要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里的那些逻辑概念体系和方法,要运用事实、原因、规律等概念,但更多的是运用诸如意义、价值、理想、情感、人格、人性、意志、尊严、善恶、美丑等等概念,去理解体验人类的精神生活、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一般来说,在人文科学所关注研究的关于人的精神与意义世界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普遍采用的逻辑推导方法和实验实证方法虽然也可以采用,但这些方法在人文科学研究中的适用性却受到很大限制,这主要是因为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领域具有突出的主体性、独特性和个体性。关于什么是幸福、什么是生活的意义,什么是生命的本质,什么又是理想和完善的人生等涉及价值领域的问题,是人的一种主体性心灵感受,一种情感体验过程,因而都是以丰富性、主体性和个体性为特征的,对于这些问题,不能简单地用逻辑实证和实验的方法去推导、归纳和计算,也难以形成一种普遍的具有规律性和确定性的关于人的精神和观念的公理或原理。一般来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往往从个别推导出一般,从多样性和特殊性逐渐走向统一性、一致性、简单性和必然性。自然科学家们总是力图将复杂多样的自然现象和结构进行归纳分析和简化,提炼出尽可能简单的若干原理、规律或规则去解释所有的自然现象。比如用经典物理学的几条公理、数学模型、符号公式就可以推导说明复杂的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全部现象。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完全相同,社会事件与自然事件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社会事件具有不可重复性。但社会却又有其内在规定性和规律性,某一个具体的、个别的社会事件是不能简单重复的,但影响、支配、决定社会事件的一些宏观力量、基本趋势、总体进程却是可以重复的,比如在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进程的相互关系中、在物质生产与社会制度、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演变关系中体现出来的那些基本趋势、总体进程和宏观力量等等。因此社会科学也力图用一些基本的理论与原则去解释说明复杂的社会现象,把握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或趋势。比如经济学家们总是力图简化出几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诸如市场需求与供给的理论、商品运动的价值理论等等,去说明复杂的具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不少社会科学家也常常试图建立起数学分析与符号化的分析框架,比如数理经济学等。

由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这种实证性和普遍性特征,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种种理论与原理,种种知识与学说,对于现实的物质自然世界与社会生活一般都具有指导性和预见性,人们可以运用这些经过大量反复的经验事实检验而被确认为是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基本原理、定律、知识、理论、方法等去预测未来,去指导现实,获得期待中的结果。因此,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原则、定律、知识等等,一般具有明显的现实运用价值,具有理论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可以带来较明显的经济或技术成效。也就是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这正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较为易于受到人们的依赖、重视和支持的原因。而人文科学则因它研究的主要是人的主体精神和价值世界等形而上的问题,更多关注的是物质之上的人的情感、心性、审美、理想和生命意义等问题,因而具有更多的独特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个体性和意外性,其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也更多在渗入了人文科学家们自己的观念、情感、价值判断因素。这使得人文科学的研究成果往往难以用经验或实验的方法来加以检验或证实,也往往不具有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那样明显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人文科学当然也可以借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些方法和手段,比如计量的、统计的、实证的、逻辑推导的方法与手段等,但人文科学更需要形成适应自己特定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比如解释学方法、接受学方法、发生学方法、精神分析学方法、心灵顿悟与情感体验的方法等。许多时候,人文科学的研究活动更需要借助于人文科学家个人的精神体验、生活积累,靠心性的领悟和感受。从研究方法上说,人文科学既是一种靠理性去分析说明的科学,更是一种靠情感和直觉去领悟和体验的科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