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与艺术的区别

科学与艺术的区别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分工使科学和艺术异胫而走,同时它也分化了人类的心智,分化了审美与求知。)和艺术的考察可知,史前时期同处在萌芽期的“科学”与艺术,一个处于混沌状态,而另一个则要成熟得多。其次,科学与艺术的区别表现在发展方式上的差异。正如美国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所指出:艺术与科学最明显的差别在于科学是逐渐进步的,而艺术则不然。
科学与艺术的区别_科学与宽容

一、科学与艺术的区别

审美和求知是人类自在的天性,与生俱来。当童年的人类睁开惊奇的眼睛面对充满未知的世界之时,人类对知识的获得和对美的感受是同步的。大自然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它平淡浅近又神奇诡奥、温暖明媚又恐怖狰狞,仿佛天使与恶魔两位一体,像谜一样困扰着整个人类历史。早期的人类难以化解大自然这个巨大谜团,为了生存人类需要条分缕析地认识和体察自然的细节——于是,分工出现了。分工使科学和艺术异胫而走,同时它也分化了人类的心智,分化了审美与求知。

科学和艺术在分工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别:

首先,两者的发展表具有明显的不同步性。纵观科学技术史,我们发现:在史前时期,虽然原始人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技术,但处在萌芽时期的科学技术同原始宗教混合在一起,不易分辨。在史前时期,我们只能看到科学的萌芽,却看不到科学的果实;但纵观艺术史,我们却能发现:史前艺术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令人惊叹的。中国境内就有丰富多彩的史前艺术,如两万多年前山顶洞人佩戴的装饰品,七千多年前河姆渡人的玉器,四千多年前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精美黑陶。世界各地分布着延续近万年的远古岩画,都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价值。西班牙阿尔塔米拉山洞顶上和洞穴四壁的动物壁画,正是史前艺术的最好物证。这个深达三百多米的大洞穴,“储存”着距今至少有两万年以上,二十多只旧石器时代的动物形象,包括十五头野牛、三只野猪、三只母鹿、两匹马和一匹狼。人们在洞穴中可欣赏到一头野牛形象,这头野牛显然是先勾线后涂色的,色彩以赭红与黑为主,还带有黄和紫,明显是天然矿物颜料。在绘制前,颜料是用动物的脂肪和血调和过的。当时所用的“画笔”可能是苔藓类植物,或者是兽毛。这些野牛形象充分显示出史前“画家”对动物具有一定的解剖学知识。这幅画从简单的轮廓到多种色调的运用,在绘画技巧上是一大进步(据考古发现,那时的“画家”已学会用鸟的骨管把颜料粉末吹到岩壁上去的吹画法)。另外,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被认为是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史前文化范例。洞穴里保存着距今15000—20000年间的壁画。此外,现存维也纳博物馆中的《维朗多尔夫的维纳斯》可能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人体雕塑,它已经具备了现代雕塑的本质特征。凡此种种史前艺术,在古人类遗址中俯拾皆是。通过对史前“科学”(可能只是科学思想的萌芽吧!)和艺术的考察可知,史前时期同处在萌芽期的“科学”与艺术,一个处于混沌状态,而另一个则要成熟得多。

img89

图5‐2 两万多年前山顶洞人的装饰品

img90

图5‐3 河姆渡文化三期的玉玦

img91

图5‐4 距今四千多年前的蛋壳黑陶高柄杯

img92

图5‐5 阿尔塔米拉野牛(壁画)

img93

图5‐6 拉斯科洞穴的野马(壁画)

img94

图5‐7 《维朗多尔夫的维纳斯》(雕塑)

虽然在个别历史时期和个别地区,艺术出现过短暂的停滞,但从整体上看,艺术的发展未出现过大的断层。但“科学”(指科学思想)的发展就不同了,在文艺复兴前的中世纪,“科学”停滞临近1000年之久。虽然阿拉伯和中国的“科学”此时有过独立的发展,但其成就主要在科学思想范围之内,整体上并没有十分明显的进步;而此时,艺术却在科学黑暗的中世纪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在早期宗教艺术的基础上,中世纪诞生了拜占庭艺术,它包括具有象征意义的宗教建筑、浮雕艺术以及镶嵌画和壁画,同时多元化的罗曼艺术、哥特艺术和穆斯林艺术也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风貌。中国的诗词、绘画和书法艺术也繁盛一时。

其次,科学与艺术的区别表现在发展方式上的差异。

一方面,科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进步,而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艺术风格和式样的变化,不能简单地将艺术史的进程描述为进步。如果我们承认科学是不断进步的,就不得不承认科学是在不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的。艺术的发展显然不能简单地用“进步”来描述,因为它并不简单地表现为“好的发展”。虽然有艺术手法的改进,但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艺术形式的变化。正如美国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所指出:

艺术与科学最明显的差别在于科学是逐渐进步的,而艺术则不然。只有科学活动是累积和渐进的。[1]

从原始绘画、古典绘画到现代及后现代绘画,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艺术风格越来越多,艺术流派越来越多元化。但显然,我们不能在两件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间分辨出哪个更好。例如,我们可以十分肯定地说“日心说”比“地心说”进步,牛顿的物理学体系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体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们却不能说摇滚乐比古典音乐更进步,莫奈的《印象·日出》比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更好,因为它们只是风格不同,我们每个人都有足够的理由喜欢两种风格中的任何一种。因此,艺术史家贡布里希(ErnstHans Josef Gombrich,1909—2001,英国)受波普试错原则的启发,独立地引进了类似于库恩科学理论的“艺术图式”和“艺术革命”的概念。但是,由“艺术图式”的变化带来的“艺术革命”,同库恩由“范式”改变而带来的“科学革命”并不相同。库恩的“革命”是一种质的提高和“好的发展”,而贡布里希的“革命”只是形式的变化,不能简单地用“好”和“坏”来评价。

img95

图5‐8 《印象·日出》

img96

图5‐9 《蒙娜丽莎》

另一方面,艺术的发展趋于个性化,艺术品逐渐成为艺术家的个人创造;而科学则日益成为集体的事业,科学家间的联合日益增多。

中世纪前的艺术是佚名艺术。雅克·德比奇(J.Debichi,法国)等所著的《西方艺术史》中也说道:

从文艺复兴到古典主义的四个世纪中,艺术家作为人,活动在历史的核心,抛弃了他们在中世纪的佚名状态……艺术史大半成为孤独艺术家的烦恼、成功与不幸的记录。

而近代以来,艺术作品逐渐打上了个人的印记,几乎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可以与一位艺术家的名字联系起来。实际上,几乎所有艺术形式的历史都是不断个性化的历史,正是艺术的个性化才导致其形式的日益多样化。而科学的发展则表现出完全相反的趋势,近代人类取得的每项科学成就都能与一位有名有姓的科学家一一对应,科学家更多的是在单打独斗。但当科学发展到了今天,科学研究则日益成为集体的事业。美国的阿波罗计划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为实施该计划,美国动员了四十多万人,约两万家公司和科研机构,一千两百多所大学。中国科学家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被世界科学界公认为当年最重大的科技成就,但它不能归功于某一个中国科学家,它是一个科学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人类

基因组计划和国际空间站建设更是成为不同国籍科学工作者的共同事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