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与艺术交融

科学与艺术交融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与时俱进而又万变不离其宗。园林学的范畴已从单体的公园、花园和风景名胜区发展为城市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和大地景观三个层次。学科研究的内容扩展了,但学科的宗旨未变,即以园林规划与设计为手段,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对自然环境日益增长的综合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人与自然协调 科学与艺术交融——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

人从森林走出来,由农村聚居到城镇,逐渐离开了大自然。作为自然的一员,人又不能脱离大自然,于是便创造出园林设计,以人工再造自然,恩格斯称为“第二自然”。我国约在西周时期出现了囿,西晋便有了园林的称谓。东晋开始有写景的田园诗,同时出现了山水画的雏形,即由人物画过渡到写景。我国大半国土面积是山岳,黄河、长江从山上向山下流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人从崇拜自然到与洪水斗争,从治山治水的生产斗争中逐渐形成崇尚山水的文化。唯有我国把江山、山河视为国家与社稷的同义语。在哲学方面我们相应地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文化总纲。文人墨客,特别是诗人和画家很早就介入兴造园林和风景名胜区之事,形成了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的民族文化传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践作品和理论著作。明代计成著《园冶》成为世界最早的造园专著。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和北京农业大学汪菊渊先生预见到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建设之需,在梁思成先生的支持下,向国家教委提出成立造园专业的建议。1951年由清华、农大共同创办造园专业。1956年院系调整时,我国学习苏联体制,将造园专业调整到北京林学院,现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已具有50余年的历史

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与时俱进而又万变不离其宗。园林学的范畴已从单体的公园、花园和风景名胜区发展为城市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和大地景观三个层次。学科研究的内容扩展了,但学科的宗旨未变,即以园林规划与设计为手段,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对自然环境日益增长的综合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园林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设计的主要因素包括含造山、理水的地形地貌、园林建筑、园路与场地、园林植物种植、置石与掇山和园林小品等。而这些因素都要在统一的构思立意的指导下,以艺驭术、从宏观到微观按一定程序发挥。我们要致力于创造具有良好的生态和优美风景的人居环境,为人民的社会福利事业服务。园林是人居住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显出在广义建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上世纪《北京宪章》将20世纪概括为“大建设、大破坏”,并提出在新世纪要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和园林学成为广义建筑学的系列,相互间的交融便成为加强建设的综合性之所在了。

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的基础是生物学、建筑学和美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学科,是艺术的科学和科学的艺术,文理融会于一体。美学家李泽厚先生从美学的角度将园林总结为:“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城市建设进入生态环境阶段,更应着眼于人类社会生产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图谋人和城市的持续发展,致力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密切结合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和反映地方风格的园林。吾辈责无旁贷。这门学科的学生在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园林师学会组织的国际大学生园林设计竞赛中曾获三届大奖、一届亚太地区的大奖和一届建筑设计的大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也提高了学科在国际学坛的声誉和地位。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视为普遍的道理。荣誉和勤学苦练的积累是分不开的。首先是我国民族文化传统和积淀丰富,要我们挖掘、继承和发展。我们还要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化为中用。文理交融的学科要求学生兼具文理的基础并向文理交融发展。学习生物学和工程技术都要理的基础,文的基础则体现在文学修养和绘画意匠。在概念规划阶段除了技术性内容的构思外,还要有艺术性的立意。园林和环境形象艺术,要善于将逻辑思维飞跃为形象思维,要用手上的工夫将创作内容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或者有志于学习绘画。如理科的基础很好而文科和艺术不入,那就难于成为掌握工程技术的综合人才。实践证明这种专业人才是可以培养的。我们学科目前设有本科、硕士点和博士点,欢迎有志之士以园林设计为祖国和人民效劳。

中国现约有600多座城市,将来可能要翻倍,城市建设和园林建设任重道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国家重视,园林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但与世界先进的国家相比,我们还有明显的差距。当立足于增强综合的国力,因形势要求而产生紧迫感,要大步幅地前进,从中有所创造,把祖国大好的山河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秀美山川

(此文原载《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9月第5/6期,此书编选时略有删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