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原地区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高原地区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玉树作为特殊类型的高原贫困地区,在经济增长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由于客观原因,玉树州大部分地区实现草原禁牧必须减畜。由于高原地区多属民族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布局不合理,传统农牧业发展缓慢,制约着玉树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近几年来,玉树州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社会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玉树在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中仍面临一系列问题。

玉树州地处青藏高原的中部,位于青海省西南部,是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农牧业地区。长期以来,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造成该地区人民生活极端困难,使其成为高原生态脆弱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也是全国扶贫攻坚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及难点地区。玉树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基本以粗放型农牧业为主,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当地基本仍处于“靠天吃饭”的初级阶段,经济基础薄弱,加之当地教育水平和科技条件落后,农牧民科学素质较差,极大制约了增产增收和生活水平改善。玉树作为特殊类型的高原贫困地区,在经济增长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急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困难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和诸多环节,既有经济体制和政策方面的问题,又有科技体制和政策方面的问题。由于受高原地区特殊资源结构、自然区位条件、传统产业基础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高原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生态补偿水平低,农牧民生活困难、收入增长缓慢,影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速度和规模。在高原地区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日渐深入,减畜禁牧、生态移民的力度逐步加大,以传统畜牧业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农牧民开始向城镇集中,但此过程中生态补偿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该地区生态经济建设的瓶颈。按照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从2005年开始,青海省委、省政府取消了玉树州的GDP考核,取而代之的是将生态保护建设及社会事业发展作为考核标准。然而,曾为保护生态做出巨大贡献,但被划定为限制、禁止开发区域的玉树及其他生态地位类似的地区,却没有获得合理的生态补偿。例如,玉树地区实行草场休牧后,牧民的收入水平出现下降。牧民日常生活燃料由自产变为购买后,国家对每户牧民仅给予5.5斤饲料粮补助,折合现金2.48元,补助标准极低。[4]从目前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发展来看,生态补偿水平过低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急需加大生态资金投入。由于客观原因,玉树州大部分地区实现草原禁牧必须减畜。目前减畜后按每禁牧667平方米草场补助2.75千克饲料粮的标准难以满足牧民实际需要。[5]而且由于缺乏足够的劳动技能,退牧还草后劳动力闲置现象较为严重。这在客观上也增加了牧民对虫草挖掘的依赖,目前虫草收入占全州农牧民年人均收入的50%~60%以上。但挖掘虫草又会对草原产生严重破坏,近两年玉树地区的环境变化,对虫草产量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次,畜牧业发展缓慢,产品附加值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遭遇瓶颈。由于高原地区多属民族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布局不合理,传统农牧业发展缓慢,制约着玉树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当前,玉树经济发展模式仍以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为主,牧区牧民生产以一家一户为主,畜牧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且由于缺乏饲草基地和受草地生产水平的制约,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将带来惨重损失。另一方面,高原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畜牧产品生产基地远离消费品市场,粗放的农牧业产品无法进一步提升附加值,限制了农牧业的进一步扩展。再次,远离经济发展中心,导致经济增长慢、经济规模小、要素成本高、社会经济设施落后、产业发展的环境脆弱。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来讲,由于玉树距离西宁800多公里,远离青海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受到的经济辐射和聚集效应较弱。加上高原地区自然条件较差,导致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成本高昂,同样的公路和铁路,玉树的成本大大高于西宁等,加上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建设要求,工业发展受到限制,从而,导致了玉树的商品少,大多数生产品价格和消费品价格都很高,尤其是用于建材的水泥、钢材等建材价格很高,例如玉树州每吨钢材的成本要比西宁高出近100%,每吨水泥成本高60%以上。

(二)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困难

近几年来,玉树州的社会事业发展迅速,社会发展水平有所提升,但玉树在社会发展方式转变中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即从自给自足的传统游牧方式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难以适应。玉树州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后,移民搬迁后后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首先,搬迁后的农牧民失去了原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搬迁后的移民由于生活和生产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原有草场实行退牧还草,牧民失去了放牧、养殖、农副产品采摘等基本生活来源,目前仅依靠国家给予的退牧还草补助维持生计。从长期来看,一旦退牧还草政策的有效期结束,这部分农牧民的长期生计将缺乏保障。其次,搬迁后的移民就业压力增大。玉树州的牧民主要以游牧为主,移民搬迁后,他们不得不从游牧向定居转化,但由于移民中很大一部分藏民无法用汉语与外界进行交流,加之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因此很难在新的定居点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也将加大迁入地的就业压力。若此部分移民的就业和基本生计问题没有得不到妥善安置和解决,则可能存在移民回流的威胁。[6]

(三)生活方式转变困难

玉树地区广大人民生活方式转变困难主要体现在游牧民迁徙后对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定居工程引导游牧民从游牧散居向集中定居转变,旨在改善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对牧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必然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历史形成的诸多民族习俗,游牧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暖季放牧、冷季舍饲的生产方式会使牧区暖季时在定居点出现相当比重的留守儿童和老人,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教育成长以及对老人的赡养关照。[7]其次,在生态移民过程中,原城镇基础设施尚不能满足现有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移民迁居后这种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例如曲麻莱县县城约改镇,共安置了来自曲麻河乡、叶格乡和东风乡的移民149户总计805人,在配套设施建设中,原供水设施尚不能满足原有居民基本的生活用水需要,即使投资建设了移民社区的自来水入户工程,仍不能解决移民的生活用水困难的问题,反而更加重了供需不平衡的矛盾。玉树县隆宝镇也是三江源生态移民安置的23个城镇之一,到目前为止,该镇镇区尚未解决通电、通水,未达到安置移民的条件。[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