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畜牧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畜牧行业发展趋势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畜牧业在保障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大力推进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优质安全的品牌畜牧业,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畜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展畜牧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为了适应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和肥料,保证轻工业获得充足的原料来源,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肉类等的需要,增加国民经济和个人的收入。为了扩大对外贸易,增加出口,换取外汇,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的资金,支援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技术改革,为工业品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也为了发展少数兄弟民族经济,消灭各少数兄弟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随着我国粮食生产的迅速发展,我国畜牧业也必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了解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预测我国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

一、畜牧行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稳步发展,无论是畜禽的饲养量,还是畜牧业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加快。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40%,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就有一亿多人,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中国畜牧业在保障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畜牧业发展中,也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总的来看,中国的畜牧业仍处在传统饲养方式与现代化养殖方式并存、传统养殖方式占支配地位的阶段。规模小、品种杂,人畜混居、散放散养、混放混养、粗放经营。同时一些地方存在着畜牧业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有隐患、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重大动物疫病形势严峻等问题。

二、当前畜牧行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畜牧行业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一)利润分配不均,养殖户利益得不到保护,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广大农民宁可出去打工也不从事养殖。而饲料经销商、兽药经销商们依靠掌握一定的资源与饲料厂和食品厂讨价还价谋求个人利益,成为行业中最大的赢家。肉食品渠道更是如此,造成真正从事实业工作养殖户、饲料厂、食品厂却得不到应该得到的利益,服务商却是吃的脸大脖子粗,特别是广大养殖户的利益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二)肉食品药残超标,出口受阻,国内宰杀厂低价恶性竞争。无论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对中国肉食品均抱着不信任的态度,致使中国肉食品行业只能从事代工或低价竞争,陷入低价低效的恶性循环。(三)国家为了平抑物价和随着WTO协议的生效,肉食品进口激增。因为消费习惯不同国外进口食品价格偏低,对国内宰杀行业造成巨大冲击。(四)广大散养户养殖观念陈旧不能接受新的管理理念,养殖水平参差不齐。随着疾病的蔓延和爆发频率的提高,特别最近的禽流感,造成肉鸡养殖大面积萎缩,更加剧了饲料厂与食品厂的产能压力,造成饲料企业与肉食品依靠价格恶性竞争。(五)养殖人员知识水平普遍偏低,中国自古虽然重农轻商,但是建国以后国家政策对农业伤害太大,极大的打击了农业的积极性。农村优秀的人才绝大部分进入工业与行政事业系统。大部分养殖户基本上是不愿背井离乡打工,土地收入又极为可怜的情况下,被逼从事养殖行业。养殖从业人员知识水平低,而且由于中国养殖行业发展时间很短,缺乏高级养殖技术指导人员,大部分属于养殖户自己摸索养殖经验,许多想当然的理论推断本身就是建立在一个虚假的错误基础上面。养殖理论上绝大部分采取拿来主义,借鉴西方养殖经验,但是由于气候、环境、从业人员素质等等原因造成许多管理理念与设备多有水土不符。前期苏联模式与近期西方模式均被证明不很适合我国国情,中国也是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才刚刚开始建立自己的农业工程体系。所以造成了中国现在养殖发展水平相差很大,绝大部分以低效小散养户为主,鸡病疫情防治措施呆板落后,效果极差,整体养殖效益低下。(六)行情的无规则剧烈波动。由于养殖户的群体基数过大,养殖理念不成熟,特别是国人的羊群效应特别明显,跟风之风造成一窝蜂的上,一窝蜂的下,行情急剧的波动。国内部分不正规小饲料厂、小宰杀厂也得以生存的机会。要么养殖市场极度萎缩,造成配套企业行业性亏损,小厂们则偃旗息鼓等待时机,大厂苦苦的挣扎;要么养殖市场火爆异常,造成配套企业产能紧张,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小厂趁机出海,对养殖户利益进行打压,造成养殖环节绝大部分亏损;养殖户养殖热情退潮,重新进入行情低迷期,如此周而复始的循环。市场这个无形的手在中国畜牧行业演绎的淋漓尽致,比中国的资本市场的波动有过之无不及,特别是养殖周期特别短的禽类市场。

三、畜牧行业的发展趋势

畜牧业是否成长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在吃饭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粮食生产特别是满足十多亿人的口粮问题就是最大的目标。一旦这一目标基本实现,保证人们口粮供应的基础上,满足人们食物上的多种需求,就成为新的目标。与种植业相比,畜牧业为人类提供了更有营养和更受青睐的食品,所以,在中国大力发展畜牧业具有广阔的前景。

建设现代畜牧业,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优质安全的品牌畜牧业,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在畜产品的安全面临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挑战的情况下,大力加强畜产品品牌建设,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是应对畜牧业生产面临的挑战、维护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要把畜牧业品牌建设作为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目标,制定和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和措施,通过发挥优秀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畜牧业品牌建设的途径和经验,也将是我国畜牧业在未来几年里发展的大趋势。

在未来几年、十几年,我国肉类和禽蛋产品将长期保持供给略大于需求的格局。与肉类产品和蛋产品相反,我国奶产品则长期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肉类、禽蛋的增长速度将越来越趋缓,在肉类结构中,猪肉比重继续下降,禽肉和牛羊肉比重持续上升。而奶类产量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未来十几年,中国人的畜产品消费进入稳定增长时期。城市部分人消费已饱和、甚至出现量的减少,但这只是食物之间的品种替代,而从整体上看,仍处在稳步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的“上升”阶段,特别是牛羊肉、禽肉、液态奶和乳制品、水产品,还将出现迅速增加的态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广大农村居民随着收入增加,肉类和蛋类消费将会出现一个迅速增长的阶段。农村奶类消费的现实需求的出现可能会晚一些,但潜力会更大。

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将加大,新品种的畜禽育种工作将是热点,在加速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过程中,技术因素将越来越起着决定性作用。抓好畜牧业现代养殖示范和畜禽育种工作,提高其抗病能力和肉质是畜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畜牧业规模化生产趋势进一步凸显。养猪户数减少,养殖户养殖规模扩大,生猪饲养资源逐步集中,中等规模生产场户在规模化养殖中的数量和产量比重不断上升。是近几年来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也是未来发展的走向。中型规模肉禽生产场户数量也将在广阔的农场持续增加,得以快速发展。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是未来畜牧业走上正轨的保证也是其必然趋势。总体上讲,专业户和中等规模户是中国未来畜牧业的主力,也是实施小农户与大市场对接战略重要基地。

四、畜牧业信息化

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畜牧强国的重要内容。现代畜牧业以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商品市场化、服务社会化为特征,是在传统畜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现代科技装备畜牧业,以现代管理方法经营畜牧业,通过生产过程的集约化、畜产品市场化、行业监管有序化等方面的建设,实现畜牧行业的高产、优质、低耗、高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畜牧业现代化这一概念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在不同的知识和技术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内涵。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转变,随着资源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的日益突出,现代畜牧业的内涵不再单纯意味着养殖过程的现代化,已经演变为基础设施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生活消费现代化、资源环境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等多个方面。既要通过现代的科学技术、经营理念的武装使畜牧业快速发展,又要减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从而保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快速发展之路已经成畜牧业发展的时代主题。基础设施现代化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根基,现代经营管理是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可靠轨道,资源环境现代化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生活消费现代化是畜牧业发展的终极目标,而无论哪个角度要实现现代化都离不开现代的科学技术,科技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如何充分挖掘现代科技的潜力,如何利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改造、变革传统的畜牧业,使畜牧业保持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畜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信息技术的作用

我国的畜牧业已经发展到一个关键阶段,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提高,产量逐年提高,但是产量与质量的发展之间并不平衡,总体上,我省畜牧业的发展存在着如下几方面问题: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相对低下。我国目前尽管整体养殖数量较大,但是小规模养殖仍然占有一定比例,畜禽散放散养,混放混养等落后的养殖方式还普遍存在,养殖环境差,畜禽发病率高,管理困难,制约着畜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良种繁育不足,发展潜力受到限制。优良的畜禽品种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但由于育种周期长,见效慢,测定任务繁重,投资大,短期内很难见到效益,此外由于养殖企业受到资金条件的限制,缺乏应有的测定仪器设备等原因,导致良种培育相对滞后。许多养殖企业都由国外引入种畜,不仅价格高,而且引入的种畜很难适应新环境。

动物疾病频发,养殖风险加大。疾病是对养殖业影响最大的问题,一般的普通病会影响动物机体的健康,进而导致生产性能下降,并使生产成本升高,而传染性疾病往往导致畜群全军覆没,直接威胁着养殖业的生存,此外,由于养殖规模小而且很大一部分地处农村,在疾病防治中使用了大量的违禁药品,使畜产品的质量明显下降。由于防疫不到位,饲养管理水平低等造成的疾病问题仍然是我国养殖业的主要难题。

资源环境破坏,持续发展受到影响。畜禽养殖过程中一方面要消耗大量的植物资源,依靠粮食转化畜产品会使耕地资源不堪重负,而过度利用草原必将致使草原沙化退化,以致难以恢复,对生态平衡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此外。养殖场和畜产品加工排出的污水、废弃物、有害气体等,会对空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造成污染,既破坏环境,又反过来污染肉食品,最终作用于人类本身。资源、畜牧业、人类需求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如何解决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畜牧业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是畜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畜牧业整体发展。长期以来,由于畜产品的短缺,我国主要重视了产量的提高,而忽视了质量上的管理。尽管制定了肉类、奶、蛋的质量标准,但其深度仍与国际标准差距明显,且现有的质检机构数量和质检手段与社会需求也存在差距。政府的监管是被动的、强制性、以及事后的,监管的范围多限于产品,而在养殖、加工、储藏、销售等环节缺乏预防性的监管,因此往往导致问题发生后才会进行检查。畜产品质量是畜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质量问题直接影响到畜牧业的发展。

上述问题的解决除了要从疾病、环境等角度进行研究之外,对生产中需要根据数据制定决策的事件而言,必须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这种先进的手段。实现畜牧业信息化是现代畜牧业的一个重点标志。基于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起来的动物分子育种技术、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技术、疾病诊疗及防控技术、畜产品营养与加工技术等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正是这些技术的进步使现代畜牧业具备了基本雏形。但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如何最大程度上发挥动物的效率、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提高效益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此为背景精细养殖、健康养殖、绿色养殖等概念陆续地被提出。实现精细养殖的一个根本前提就是要求对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分析,挖掘每个动物个体的生产潜力,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探索解决方案。畜牧生产中的育种、饲养、疾病管理、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任何一个环节实现精细管理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信息化是实现精细、标准化养殖的必要手段。

(二)畜牧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管理信息化。畜禽养殖是畜牧业生产的首个环节,除此之外畜禽产品加工、饲料兽药、畜牧机械设备以及草原牧草的种植等都是畜牧业的必须环节。因此,生产管理信息化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

养殖生产信息化的目标是收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和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处理,发现动物个体的生理特点、生产性能、遗传特性、健康状况等,根据动物的不同特点制定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及减小风险的措施和方案。根据养殖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实现养殖生产过程信息化主要涉及育种、疾病诊疗、饲料配方及日常生产管理等方面。

育种信息化。遗传改良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畜禽个体的遗传性状、生产性能、生长情况等,对于遗传评定可将一些先进的计算方法整合到程序中,从而最大程度地运用遗传数据,降低产生的偏差,提高遗传评定的准确性;生产性能方面的指标十分繁杂,利用计算机可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此外一些图像资料(如动物个体的照片)可直接转化为数字化资料,通过对图像的分析评价出该个体的性能;提高动物育种能力的另一个主要方式就是充分利用其他单位的种质资源进行联合育种,但只有实现良种资源的数据共享才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网络技术为数据的共享提供了可能。

饲料配方信息化。不同的动物种类,不同的动物个体对营养的需求是不同的,而每种饲料又具有各自的成分比例,因此如何配制饲料一直是养殖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由于饲料配方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十分多,因此手工的方式计算配方早已被淘汰,目前多数都采用饲料配方软件,利用饲料配方软件可使复杂的线形规划变成简单的实用计算技术。

饲养管理信息化。在养殖管理过程中需要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管理者完成三方面的工作,其一,利用必要的设备采集、检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例如个体编号、产奶量、DHI、饲喂量等;其二,要利用计算机软件对产生的数据进行管理,并进行必要的提示,防止工作遗漏和失误。其三,要利用计算机中整合的算法、模型对生产数据进行分析,为管理者直接提供有关生产效率方面的信息,并对未来的生产情况进行预测以便于管理者制定相应的决策。饲养管理主要包括繁育管理、饲喂管理、疾病管理、生产资料管理、产品管理等方面。此外在硬件方面还包括自动体重记录系统、自动产奶量记录系统、自动产蛋记录系统、自动个体采食量记录系统等。

疾病智能化辅助诊疗。疾病诊疗是养殖生产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疾病直接影响到养殖场的生存。因此十分有必要提高疾病诊疗的准确性与效果,目前利用专家系统技术研制的疾病诊疗智能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养殖场兽医的诊疗水平,因此成为养殖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化养殖就是要根据每个动物个体在不同生理状态、不同生产阶段、不同健康水平以及不同环境条件下设计出个性化的营养供给方案,通过对动物个体的遗传性状、生产性能、生长情况等各种因素的分析制定遗传改良方案。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预测未来,使管理者能提前制定更加科学的计划。

2.养殖经营管理信息化。无论养殖场、乳品企业、肉业,还是销售企业都涉及到经营管理的问题,而且性质也是相同的,生产管理是从技术的角度提高生产效率,而经营管理是从管理的角度提高效益。经营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如何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使供、产、销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人、财、物各种要素合理结合,充分利用,以尽量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实现经营管理的信息化就可以打通各个环节,利用网络、调研等途径获得的供求信息才能进行经营预测和经营决策,并确定经营方针、经营目标和生产结构;对于企业而言,除了一些管理制度无法实现数字化管理之外,设备管理、物资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都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并利用管理软件的分析、预测等功能制定更客观的决策。

3.畜牧业市场流通消费信息化。无论畜禽产品市场、畜种市场,还是饲料原料市场、兽药市场都始终处于周期性波动之中,而且振幅往往很大,养殖业经常出现宰杀母猪、烫死雏鸡、倒掉牛奶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信息缺乏,导致产品流通环节出现障碍。因此要专门建立了畜牧信息系统,利用系统及时将农畜产品的价格、销售、库存、运输、进出口等动态信息,通过网络对外发布。从而实现在全省,乃至全国地方政府、交易所、研究所、大企业、饲料厂之间的信息共享,并提供不同产品的预测预报服务,避免盲目生产出现的弊端,这样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供求失衡的问题。

4.畜产品消费信息化。畜产品消费信息化主要是指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建设。畜牧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消费,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畜禽产品质量问题对畜牧业影响十分巨大。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工程就是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体系,实现畜产品“从饲养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这已成为全球食品管理范畴的一个重要课题。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工程总体包括:畜禽标识申购与发放管理系统、动物生命周期各环节全程监管系统、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三部分。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中的核心技术就是信息采集技术,如用于畜禽个体识别的RFID技术,通过无线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可以工作在各种恶劣环境;可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利用RFID电子标签可存储动物个体在养殖、屠宰分割、销售过程中的数据。利用该系统消费者就可以查询到所购畜产品的全部历史数据。对于质量安全的监控,除了技术方面的问题外,更需要国家及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法规进行强制执行,建立由农业部主管,经济、金融、食品卫生安全署、国家卫生安全委员会协同监管的机制。农业部内设的兽医局是全国畜产品质量追溯工作的主管行政机构,专门负责畜产品质量标准制订及相关法规制订,实施宏观监督管理。

5.畜牧业宏观调控信息化。市场化运作方式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基于商品经济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在这种体制下,生产取决于市场的需要,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臵。但市场机制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盲目性、滞后性、自发性等方面,由于这些缺陷往往会引起经济波动甚至经济危机。再加上畜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畜产品产量年际间波动性较大等问题。畜牧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政府部门十分有必要从更高的层面、从全局的角度对畜牧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除了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之外,由于畜牧业对环境的破坏作用,畜禽疾病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作用等都需要从宏观的层面进行控制,防止畜牧业在经济上的被动发展、在环境上的破坏性发展以及不注重整体防疫的自由发展。

在技术的层面,政府对国家或区域内的畜牧业进行调控的前提是掌握畜牧业发展现状,了解饲料原料、种畜、畜产品等各个方面的供需,了解畜禽疫病流行情况,政府才能制定科学、客观的调控决策。而对全国畜牧业发展数据进行管理的最好方法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国家和区域层面的畜牧业发展规划信息系统,建立国家畜牧业发展基础数据库,通过采集、存储、分析养殖、流通、资源、环境、疾病等各方面的数据,掌握畜牧业发展的现状,预测各方面的变化趋势,从而制定客观、科学、及时的宏观调控决策。美国组建了全球农业信息服务器。连接的数据库有美国政府农牧业供求及价格信息、大量农业资源和各个大学信息、政府资源及国际贸易信息,拥有600个以上的农牧业生产者行业协会信息、一万多个美国大型农牧场信息,还有全世界和各地区的天气信息,大量的数据可在各个主体之间共享。

(三)关于畜牧业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1.强化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强政策体制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畜牧业信息化还处于一个自发的发展阶段,如果没有政府的鼓励与支持,很难形成规模,如果没有政府在整体上给予资助,企业没有力量完成信息化的改造,此外,没有政府的参与,开发的信息技术产品也将无法协调一致,在行业间将难以集成与推广。因此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引导、规划、服务、监管等多重作用,是信息化的主导。从目前的状态上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很不充分,也很不均衡,在硬件方面信息传输网络没有全面覆盖,在软件方面各种畜禽养殖数据库、资源数据库、养殖环境数据库、疫病数据库以及人才数据库等都处于松散或空白状态,而这些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因此必须给予加强。此外,畜牧业信息化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因此必须建立长效的政策和机制,使信息化建设不会因为人员、时间、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终止。

2.突出畜牧企业的主体地位,大力增强信息意识和人才队伍建设。畜牧企业是畜牧业生产的主体,信息化建设必须围绕这些主体的需求进行。而目前畜牧企业无论是信息意识还是人才队伍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困难,由于缺乏专业性的人才,畜牧企业的人员普遍存在着对信息技术的反抗心理,难以接受计算机、PDA等信息技术。更无法利用这些技术进行管理、分析和决策。因此加强人员的技术培训尤其关键,培训的内容不仅要包括信息技术方面,还要包括养殖、疾病诊疗、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技术。目前来看,养殖人员不愿接受计算机软件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由于需要管理的内容繁多,导致工作量明显增加,而进行现代化的养殖如果不精细管理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加强畜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并需要在雇主与雇员之间建立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

3.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驱动作用,促进适用信息技术产品的研发。高校和相关的科研机构具有更强的技术优势,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资助下,科研机构需要面向前沿,深入实践,勇于创新,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技术研究探索畜牧业信息化理论,开发原料生产企业、畜牧养殖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畜产品流通销售企业以及政府畜牧业管理部门等需要的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应用等方面的软、硬件产品,大力开展技术集成与推广工作,通过不断的完善、升级,使研制的产品能够满足企业实体的需要,能够为企业、政府等提供用于生产、管理、预测、决策的技术,进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避免经营风险,减少环境破坏,促进畜牧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五、畜牧业风险因素分析

(一)动物疫情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生猪生产中的疫病情况明显增多,例如高致病性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附红细胞体病等。目前我国的生猪养殖以农村散养为主,饲养环境较差,容易发生疫情。如果生猪养殖行业在某个区域爆发疫病,将会导致消费者的心理恐慌。

肉牛中常见的疫病有:疯牛病、口蹄疫、结核病、牛巴氏杆菌病和牛放线菌病等。虽然本公司十分重视疫病防预,一旦本地及周边地区发生大面积疫情,将使企业面临重大经营风险。

(二)现金采购和销售金额较大产生的内控风险

玉米、豆粕等原材料的供应商主要是当地的粮食经销商,种猪、仔猪及育肥猪的销售主要面对个体生猪经销户,由于我国农产品经销商交售农产品习惯于现金结算,且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公司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以现金结算的比例较高。由于涉及现金交易,企业在采购和销售环节内部控制不足会产生较大风险。

(三)自然灾害风险

养殖业务易受干旱、水灾、地震、冰雹、雪灾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在企业生产基地及其周边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均可能造成养殖场、其他设施或设备的重大损坏或灭失,生猪存栏或出栏数的大量减少,进而给公司的业务、收入及盈利造成不利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