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物流与供应链理论

物流与供应链理论

时间:2022-10-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物流产业的发展, 把物流理论研究不断推进深入。此外,国内学者对物流系统与集成化理论的研究继承了物流学说已有的研究成果, 是探寻经济的 “第三利润源泉” 与实现企业最佳整体效益等问题的理论延伸。除去和物流理论的渊源以外, 供应链理论又和渠道理论具有密切联系。供应链一体化的思想可以为流通渠道创新提供借鉴。流通渠道主体间关系由竞争转向合作, 正是体现了供应链一体化对流通渠道从松散转变为紧

社会分工的发展使 “商物分流” 得以实现, 商流、 物流按照各自的规律和渠道独立运动, 由此形成了物流这一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物流学说的产生揭示了物流活动的价值与物流管理的规律。 国内物流产业的发展, 把物流理论研究不断推进深入。 总体看来, 物流理论探讨主要分为三条脉络: 一是与系统论、 供应链理论、 集成理论相结合, 从物流活动整体优化的角度研究如何降低成本和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二是围绕物流活动专业化的实现与作用, 研究以第三方乃至第四方物流为代表的物流社会化问题; 三是与战略、 营销等管理学理论相渗透, 对物流作业与管理等具体活动层面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 物流理论

针对物流领域研究的理论进行概括, 这些学说主要包括物流冰山说、 成本中心说、 利润中心说、 服务中心说、 战略说和效益背反说等。 这些学说大多由日本引进, 并被国内学者普遍接受。 此外,国内学者对物流系统与集成化理论的研究继承了物流学说已有的研究成果, 是探寻经济的 “第三利润源泉” 与实现企业最佳整体效益等问题的理论延伸。

“物流冰山说” 的提法由日本学者西泽修在其所著 《流通费》一书中提出, 主要观点是现行财会制度与核算方法不可能完全反映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 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只是 “冰山一角”,而企业内部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实际上是海面下冰山的主体。 该学说通过对物流成本的具体分析论证了管理学家德鲁克的 “流通是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 的说法, 即流通领域中存在着人们认识不清的模糊领域。 而成本中心说认为, 在企业战略中物流环节是成本的产生点, 从而也是降低成本的关节点, 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率的活动降低成本。 利润中心说也被称为 “第三利润源泉说”, 它以日本经济的实践过程说明物流活动是继资源和劳动力以后第三个能为经济发展发展提供丰厚财力的领域, 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

服务中心说认为, 物流活动的最大作用不在于为企业本身节约了损耗、 降低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 而在于提高了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 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它强调的是服务保障职能在企业战略上的作用。 战略说则认为物流不仅是一项具体的操作性任务, 而且应该是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该学说将物流放在了企业活动中更高的位置, 认为物流效率会影响到企业整体的发展。 效益背反说是指物流领域中的各项活动 (如运输、 仓储、 装卸、 包装、 加工等) 之间存在效益上的矛盾关系, 减少一个环节的投入, 很可能会带来其他环节投入要求的提高, 因而需要寻找实现最佳整体效益的最低成本点; 同时, 物流服务和物流成本之间也存在效益背反。 上述学说是对物流理论、 物流效率研究和探讨的深化。

近年来, 国内学者在对物流领域的研究中, 继承了物流学说已有的研究成果, 提出了物流系统与集成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 物流活动涉及的各主体、 各环节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使用系统性的观点来对物流活动进行综合分析, 正是降低物流活动支出、 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的要求。 物流系统是一个跨度大、 内涵丰富的系统, 包括包装、 运输、 保管、 加工和配送等多个环节, 且就整个物流系统来讲, 它既是经济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分支系统, 其本身也可以分为若干个子系统。 何明珂根据物流系统的特点, 将其划分为流动要素、资源要素和网络要素。 王之泰则较为完整地提出了物流系统应由一般要素、 功能要素、 支持要素、 基础要素构成的观点。 马龙龙则在此基础上提出物流系统是由物流作业系统和物流信息系统两个子系统组成的。 在系统论的观点下, 探讨如何对物流活动进行合理统筹与设计, 构成了物流系统规划的研究内容。 在行业层面, 健全的物流系统可以显著减少流通环节的损失; 在企业层面, 企业物流活动的合理规划与运作是获取 “第三种利润” 的具体实施方式。

二、 供应链理论

随着系统论对物流研究影响的逐渐深入, 供应链思想又与物流理论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使物流研究或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供应链的思想和系统论的理念是相吻合的。 从供应链的视角,可以对更大范围内由多个利益主体构成的系统进行研究。 理论界普遍的观点认为, 物流活动纵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将是形成供应链。物流企业本身就是供应链上的一个环节, 应当考虑上下游产业的整体利益。 作为供应链上的企业, 应当明确自己的优势而选择合作伙伴, 与供应链上的企业组成有竞争力的组织体系。 战略伙伴的选择将构建起物流活动的网络, 物流供应链管理使原材料采购、 生产、分配、 销售和产品送达组成紧密链条, 其目的是实现信息共享、 提高客户满意度、 实现企业综合性最优目标, 以提高整体竞争力。

除去和物流理论的渊源以外, 供应链理论又和渠道理论具有密切联系。 两者的范围和内容是存在交叉部分的。 流通渠道侧重于宏观地讨论商品由生产到消费的整个组织序列; 而供应链理论更偏重于研究微观主体间的关系, 其研究范围不仅限于流通环节, 还涉及原材料采购及企业内部环节。 理论界对供应链的渠道特征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探讨, 认为经供应链整合后的流通渠道与普通渠道相比,具有组织化渠道的特点。 首先, 在利益关系方面, 普通商品流通渠道中各主体的经济利益目标往往不一致, 甚至是对立的, 难以从整体效益出发采取经营行为; 而供应链内部的企业、 环节和机构是主导企业在考虑总体物流关系基础上的共赢关系, 由此决定供应链内各主体的行为, 更有可能达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其次, 在组织结构方面, 普通商品流通渠道中主体间往往是短期合作居多, 关系较为松散; 而供应链通常有正式的约束制度, 合作稳定, 进而成员间关系更为密切。 最后, 在物流管理方面, 普通商品流通渠道内各企业为防范风险, 各自设定订货盈余量, 从而总体库存较大; 而在供应链管理下, 各企业之间形成了统一的风险应对系统, 商品总体订货盈余量小, 分配调度更为合理。

供应链一体化的思想可以为流通渠道创新提供借鉴。 流通渠道主体间关系由竞争转向合作, 正是体现了供应链一体化对流通渠道从松散转变为紧密联系的要求。 由单个企业间的竞争发展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将提高链上各个主体的整体竞争力。 可见, 供应链整合思想是流通渠道效率提高的要求在微观领域的具体体现。

(一) 供应链概念

侯里翰 (Houlihan) 于1985年第一次提出 “供应链” 的概念,支持供应链是由供应商、 制造商、 分销商、 零售商、 最终客户组成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内, 物质从供应商向最终客户流动, 信息流动则是双向的。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将供应链定义为, 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一个术语——囊括了涉及生产与交付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切努力, 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 供应链管理贯穿于整个流通渠道,包括管理供应与需求、 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 制作与装配、 仓储与存货跟踪、 订单录入与管理、 分销及向客户交货。 马士华认为,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对信息流、 物流、 资金流的控制, 从采购原材料开始, 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 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 并将供应商、 制造商、 分销商、 零售商、 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2001年中国发布实施的 《物流术语》 国家标准 (GB/T18354-2001) 定义供应链是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 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本书认为,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 对生产和流通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 资金流、 信息流进行整合, 将原材料供应商、 生产商、 批发商、 零售商及最终消费者连接成一个具有整体功能的供需网络结构。 供应链由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组成, 其中一般有一个核心企业, 节点企业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与合作, 以资金流、 物流或服务流为媒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

(二) 供应链管理概念

供应链是企业间跨功能部门的整合协调运作, 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则是追求企业合作的效率, 以较少的产品前置时间与运营成本为最佳方案。 对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各学派有所不同。 见表2.1所示。

表2.1 部分学派的供应链管理概念

综合表2.1中各学派的供应链管理概念, 可以给供应链管理下一个综合的定义: 供应链管理是指围绕核心企业, 重新构建自身的业务流程, 把企业内部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 把供应商、 制造商、 经销商、 消费者有效结合, 对供应链中的物流、 商流、 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计划、 组织、 协调及控制,把正确数量的产品在正确的时间送达正确地点, 以最小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大的价值, 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 效益及附加值, 使供应链上所有合作伙伴的经济效益得到极大提高的一套方法。

(三)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和内容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提高供应链整体的效率并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主要是提高供应链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缩短交货周期; 降低库存水平; 降低经营费用, 提高企业效率; 提高顾客满意度, 寻求供应链总体目标和节点企业个体目标之间的平衡 (这两个目标往往会有冲突)。

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主要领域有: 供应、 生产计划、 物流和需求。 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 集成化、 生产计划为指导, 以各种技术为支持, 尤其是以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依托, 围绕供应、 生产作业、 物流来满足最终顾客的需求来实施, 主要包括计划、 合作、 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和信息。

在以上四个领域的基础上, 可以将供应链管理划分为职能领域和辅助领域。 职能领域主要包括产品工程、 产品技术保证、 采购、生产控制、 库存控制、 仓储管理、 分销管理等。 辅助领域主要包括客户服务、 制造、 设计工程、 会计核算、 人力资源、 市场营销等。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集中于三个方面: 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和控制; 对价值流系统的管理和控制; 对信息流系统的管理和控制。

1. 物流系统的管理

传统物流管理的需求信息和反馈 (供应) 信息是逐级向上传递的, 上级供应商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 对市场信息的反馈较慢,常常导致需求信息扭曲。 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系统, 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不再是逐级传递, 而是网络式传递, 企业通过EDI/Internet可以很快掌握供应链上不同环节的供求信息和市场信息,并且可以做到信息共享, 使每个环节物流信息都透明地与其他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 同时, 供应链管理可以通过业务外包、 资源外用的方式, 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系统或代理运输等多种形式的运输和交货手段, 增强对物流网络的规划能力, 以降低库存压力。 此外,供应链管理还可以通过作业流程的快速重组极大提高物流系统的敏捷性, 通过建立共享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反馈机制使物流系统更加透明化, 通过加强相关企业的合作性和协调性来达到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 从而提高物流系统快速响应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

2. 价值流系统的管理

供应链中不仅包含资金的流动, 而且存在价值的传递与增值以及企业与顾客价值的实现等活动。 因此, 价值流是内含 “资金流”的更为宽泛的概念。 在价值流中, 供应链运作和企业活动的结果是实现价值转移和价值增值, 并最终将价值传递给用户。 供应链对价值流系统的管理是一种基于协作的策略, 它把跨企业的业务运作连接在一起, 通过对价值流系统各环节加以协调, 不同的经济活动单元 (供应商、 制造商、 分销商、 零售商、 顾客) 通过协作共同创造价值, 以实现最佳业务绩效。 价值流系统起始于顾客, 终止于顾客, 对顾客需求的绝对重视就是供应链管理中价值流系统管理的原则和目标。

3. 信息流系统的管理

供应链管理强调信息共享。 过去, 业务环境中的信息受到信息处理手段的限制, 数据的采集、 处理、 存储和传递速度十分缓慢,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共享数据库。 人们只能借助原始的数据处理方式进行信息的加工和传递。 交易企业之间的信息失真常常产生固有的不经济性, 如过分的库存投资、 顾客服务差、 经济效益低下、 物流计划不合理、 误导运输供给和生产计划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供应链和合作企业间可以处理大量的信息并传递大量的数据, 以分布式开放系统为基础的共享数据系统的应用, 不仅在单个企业内部, 而且在整个供应链中都可以实现信息共享, 业务数据不仅对顾客和供应商是透明的, 而且对顾客的顾客、 供应商的供应商也是透明的。

供应链通过Internet/Intranet从内、 外两个信息源收集和传递信息, 捕捉最能创造价值的运营方式、 技术和方法, 创建网络化的企业运作模式。 在这种企业运作模式中, 信息系统是一种全新的、 面向供应链管理的、 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信息系统, 它可以更好地在信息时代实现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信息的组织与集成, 实现企业全球化的信息资源网络, 提高企业网络的整体运行效率和管理效率。

(四) 农产品供应链

农产品供应链是以农产品为特定范围的供应链, 是指农产品生产供应商 (包括种子和生产资料)、 生产商、 农产品加工企业、 分销商 (批发商和零售商) 及农产品消费者组成的一个功能型网链结构, 即由农产品生产者、 农产品加工企业、 农产品分销商和农产品消费者组成的三级供应链。

农产品供应链开始于最终消费者, 通过零售、 加工、 分销等环节与农产品生产者相连, 形成一个垂直网络系统。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内生产、 加工、 分销各环节已经流程的整合化管理,从而以最少的成本使消费者感到满意, 并且使产品获得增值。 对农产品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 尤其是对与消费者息息相关而又容易腐烂变质的鲜活农产品实行供应链管理, 不仅可以保证产品供应的稳定性和品质的一致性,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建立和提升品牌的声誉、 实行产品的增值, 而且能有效降低生产、 物流和交易成本。

农产品供应链是一种重要的农产品流通组织形式,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如果把农产品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也包括进来, 农产品供应链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农产品生产供应链, 即由生产资料供应商到农产品生产者的二级供应链; 二是销售供应链, 即由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加工企业、 农产品分销商和消费者组成的三级供应链。 和农产品物流的概念相对应, 本书的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农产品销售供应链。

如果按照供应链物流对象分类, 则可以分为粮食供应链、 油料供应链、 棉花供应链、 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等。 若从供应链分别范围分类, 可以分为农业企业内部采购部门、 生产部门、 销售部门之间的供应链; 农业大集团的供应链, 涵盖集团内企业及其供应商和客户; 扩展的供应链, 参与从农资供应到最终客户的物流活动的企业(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 为发挥外部资源的作用与供应链内部业务流程集成在一起进行管理; 基于互联网的全球网络供应链, 虚拟企业出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