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际物流标准化

国际物流标准化

时间:2022-10-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性、 民主性和经济性, 是标准的 “三性”。由于物流标准化的特殊性, 必须非常突出地体现以上 “三性”, 才能搞好标准化工作。因此, 物流标准化的国际性也是物流标准与一般产品标准的重要区别。物流保险的规定也是与安全性、 可靠性标准有关的标准化的内容。从世界范围来看, 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在各个国家都还处于初始阶段。

一、 标准化与国际物流标准化介绍

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信息资源的开发, 信息的生产处理和分配, 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信息技术标准化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物流系统的信息化要求也日益迫切, 在物流信息系统建设中, 通过标准化来实现系统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

1. 标准化

标准化是对产品、 工作、 工程或服务等普遍的活动规定统一的标准, 并且对这个标准进行贯彻实施的整个过程。 标准化的内容, 实际上就是经过优选之后的共同规则。 为了推行这种共同规则,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有标准化组织, 例如英国的标准化协会 (BSI)、 我国的国家技术监督局等。 在国际上, 日内瓦的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负责协调世界范围的标准化问题。

2. 国际物流标准化

(1) 国际物流标准化定义。

国际物流标准化是指以国际物流为一个大系统, 制定系统内部设施、 机械装备、 专用工具等各个子系统的技术标准; 制定系统内各分领域如包装、 装卸、 运输、 仓储等方面的工作标准; 以国际物流大系统为出发点, 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 按照配合性要求, 统一整个国际物流系统的标准; 研究国际物流系统与相关其他系统的配合性, 进一步谋求国际物流大系统的标准统一。

(2) 国际物流标准化特点。

与一般标准相比, 物流标准化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①物流系统的标准化涉及面广, 对象也不像一般标准化系统那样单一, 而且包括机电、建筑、 工具、 工作方法等许多种类。 虽然处于一个大系统中, 但缺乏共性, 从而造成标准种类繁多、 标准内容复杂, 也给标准的统一性及配合性带来很大的困难。

②物流标准化系统属于二次系统, 这是由于物流及物流管理思想诞生较晚, 组成物流大系统的各个分系统, 在过去没有归人物流系统之前早已分别实现了本系统的标准化, 并且经过多年的应用, 不断发展和巩固, 很难改变。 在推行物流标准时, 必须以此为依据, 个别情况下固然可将有关旧标准推翻, 在物流系统标准化基础上建立物流标准化系统。 这就必然是从适应及协调角度建立新的物流标准化, 而不可能全部创新

③物流标准化更要求体现科学性、 民主性和经济性。 科学性、 民主性和经济性, 是标准的 “三性”。 由于物流标准化的特殊性, 必须非常突出地体现以上 “三性”, 才能搞好标准化工作。 科学性是要体现现代科技成果, 以科学试验为基础, 在物流中还要求与物流的现代化 (包括物流技术与物流管理) 相适应, 要求将现代科技成果连接成物流大系统。 否则,即使各种具体的硬技术水平再高也是空的, 甚至还起相反作用。 所以, 这种科学性不但反映科学技术本身的水平, 还表现在其相互协调与适应的能力方面, 使综合的科技水平最优。

民主标准的制定, 采用协商一致的方法, 广泛考虑各种现实条件, 广泛听取意见, 而不能过分倚重某一国家, 使标准更具权威, 有较少阻力, 并易于贯彻执行。 物流标准化由于涉及面广, 因此要想达到协调和适应, 实现民主决定问题、 不过分偏向某一方面意见、 使各分系统都能采纳接受就更具有重要性。

经济性是标准化的主要目的之一, 它是标准化生命力如何的决定因素。 物流过程不能像深加工那样引起产品的大幅增值, 即使通过流通加工等方式, 增值也是有限的。 所以物流费用多开支一分, 就要影响到一分的效益, 但是, 物流过程又必须投入大量的消耗, 如果不注重标准的经济性, 片面地强调反映现代科学水平, 片面地顺从物流习惯及现状, 必然会引起物流成本的增加, 会使标准失去生命力。

④物流标准化有非常强的国际性。 由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所带来的国际交往大幅增加, 而所有的国际贸易又最终靠国际物流来完成。 各个国家都很重视本国物流和国际物流的衔接,在本国物流管理发展初期就力求使本国物流标准与国际物流标准体系一致, 若不如此, 不但会加大国际交往的技术难度,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本来就很高的关税及运费基础上又增加了因标准化系统不统一造成的效益损失, 使外贸成本增加。 因此, 物流标准化的国际性也是物流标准与一般产品标准的重要区别。

⑤贯彻安全与保险的原则。 物流安全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问题, 往往一个安全事故会使一个公司损失殆尽, 几十万吨的超级油轮、 货轮遭受灭顶损失的事例也并不乏见。 当然, 除了经济方面的损失外, 人身伤害也是物流中经常出现的, 如交通事故的伤害, 物品对人的碰撞伤害, 危险品的爆炸、 腐蚀、 毒害伤害等。 所以, 物流标准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在物流标准中对物流安全性、 可靠性的规定, 以及为安全性、 可靠性统一技术标准、 工作标准。

物流保险的规定也是与安全性、 可靠性标准有关的标准化的内容。 在物流中, 尤其是在国际物流中, 都有世界公认的保险险别与保险条款。 虽然许多规定并不是以标准化形式出现, 而是以立法形式出现, 但是, 其共同约定、 共同遵循的性质是通用的, 是具有标准化内含的, 其中不少手续、 文件等都有具体的标准化规定, 保险费用等的计算也受标准规定的约束, 因而物流保险的相关标准化工作也是物流标准化的重要内容。

二、 国际物流标准化方法

从世界范围来看, 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在各个国家都还处于初始阶段。 在初始阶段, 标准化的重点在于通过制定标准规格尺寸来实现全物流系统的贯通, 取得提高物流效率的初步成果。 所以, 这里介绍的物流标准化的一些方法, 主要指初步的规格化的方法及做法。

1. 确定物流的基础模数尺寸

物流基础模数尺寸的作用和建筑模数尺寸的作用大体相同。 基础模数一旦确定, 设备的制造、 设施的建设、 物流系统中各个环节的配合协调、 物流系统与其他系统的配合就有所依据。 目前ISO中央秘书处及欧洲各国基本认定600毫米×400毫米为基础模数尺寸。

以该标准作为基础模数尺寸的原因可以归结如下: 由于物流标准化系统较之其他标准系统建立较晚, 所以确定基础模数尺寸主要考虑了目前对物流系统影响最大而又最难改变的事物, 即输送设备。 采取 “逆推法”, 由输送设备的尺寸来推算最佳的基础模数。 当然, 在确定基础模数尺寸时也考虑到了现在已通行的包装模数和已使用的集装设备, 并从行为科学的角度研究了人及社会的影响。 从其与人的关系看, 基础模数尺寸是最适合人体操作的最高限尺寸的, 如图12-2所示。

图12-2 基础模数尺寸

2. 确定物流模数

物流模数作为物流系统各环节的标准化环节的核心, 是形成系列化的基础。 依据物流模数进一步确定有关系列的大小及尺寸, 再从中选择全部或部分, 确定为定型的生产制造尺寸, 这就完成了某一环节的标准系列。 由物流模数体系, 可以确定各环节系列尺寸, 如图12-3所示。

图12-3 基础模数

目前, 国际物流模数尺寸的标准化正在研究及制定中, 但与物流有关的许多设施、 设备的标准化大多早已发布, 并由专门的专业委员会负责制定新的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对物流标准化的研究工作还在进行中, 对于物流标准化的重要模数尺寸已大体取得了一致意见或拟定出了初步方案。

作为物流标准化的基础和物流标准化首先要拟定的数据, 几个基础模数尺寸如下:

(1) 物流基础模数尺寸:600毫米×400毫米。

(2) 物流模数尺寸 (集装基础模数尺寸):1200毫米×1000毫米为主, 允许1200毫米×800毫米以及1100毫米×1100毫米。

(3) 物流基础模数尺寸与集装基础模数尺寸的配合关系, 如图12-4所示。

图12-4 模数尺寸配合关系 (单位: 毫米)

虽然上述模数尺寸尚未正式颁布实施, 但是目前看来已成定局, 许多国家都以此为基准修改本国物流的有关标准, 以和国际的发展趋势吻合。 例如, 英、 美、 加拿大、 日本等国都已打算放弃国内原来使用的模数尺寸, 而改用国际的模数尺寸。 日本等一些国家在用1200毫米×1000毫米的模数尺寸系列的同时, 还发展了1100毫米×1100毫米正方形的集装模数, 并已经形成本国的物流模数系列。

日本是对物流标准化较重视的国家之一, 标准化的发展速度也很快。 日本政府工业技术院委托日本物流管理协会花了四年时间对物流机械、 设备的标准化进行调查研究, 目前已提出日本工业标准 (JIS) 关于物流方面的若干草案, 它们是:

物流模数体系, 集装的基本尺寸, 物流用语, 物流设施的设备基准, 输送用包装的系列尺寸 (包装模数), 包装用语, 大型集装箱, 塑料制通用箱, 平托盘, 卡车车厢内壁尺寸等。

我国虽然尚未从物流系统角度全面开展各环节标准化工作, 也尚未研究物流系统的配合性等问题, 但是, 已经制定了一些分系统的标准。 其中汽车、 叉车、 吊车等已经全部实现了标准化, 包装模数及包装尺寸、 托运平托盘也制定了国家标准。 参照国际标准, 还制定了运输包装部位的标示方法的国家标准。 其中, 联运平托盘外部尺寸系列规定优先选用两种尺寸, 一种TP2, 具体尺寸为800mm×1200mm; 一种TP3, 具体尺寸为1000mm×1200mm;还可选用一种TP1, 具体尺寸为800mm×1000mm。 托盘高度基本尺寸为100mm与70mm两种。

三、 识别与标志标准技术

1. 传统的识别与识别的标准方法

在物流系统中, 识别系统是必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同时, 识别系统也是最早实现标准化的系统之一。 在物流领域, 识别标记主要用于货物的运输包装上。 传统的标准化, 将包装标记分为三类, 即识别标记、 储运表示标记和危险货物标记。

(1) 识别标记。 包括主要标记、 批数和件数号码标记、 目的地标记、 体积重量标记、输出地标记、 附加标记和运输号码标记。

(2) 储运指示标记。 包括向上标记、 防湿防水标记、 小心轻放标记、 由此起吊标记、由此开启标记、 重心点标记、 防热标记、 防冻标记及其他诸如 “切勿用钩” “勿近锅炉”“请勿斜放、 倒置” 标记等。

(3) 危险货物标记。 包括爆炸品标记、 氧化剂标记、 无毒不燃压缩气体标记、 易燃压缩气体标记、 有毒压缩气体标记、 易燃物品标记、 自燃物品标记、 遇水燃烧物品标记、 有毒品标记、 剧毒品标记、 腐蚀性物品标记和放射性物品标记等。

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这类问题时, 可以按我国国家标准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 《包装储运指示标志》 等为依据。 如果是进行进出口的国际海运, 可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 《国际海运危险品标记》 识别。

采用标记的识别方法, 最重要的是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实际工作中起着简明扼要的提示作用, 因此标记必须牢固、 明显、 醒目、 简要、 方便阅视和正确, 以便于一阅即掌握要领或易于发现错误而及时纠正。

传统标记方法简单、 直观, 这是很大的优点。 但是, 正因为如此, 就限制了标志的内容, 有许多应标记的项目不能被标记上。 标记过于简单, 也往往使人难以掌握得清楚透彻。此外, 一般由人来识别标记, 往往是出现识别错误造成处置失当的原因, 由于人的识别反应速度所限, 所以难以对大量、 快速、 连续运动中的货物做出准确识别。

2. 自动识别与条码标志

“自动识别+条码” 是 “人工识别+标志” 的一大进步, 这种技术使识别速度提高几十倍甚至上百倍, 使识别的准确程度很高, 几乎是无一失误, 是物流系统的重要发展。

“自动识别+条码” 之所以能广泛实施, 关键在于条码的标准化, 使自动识别的电子数据可以成为共享的数据, 这样才能提高效率。

和一般的图记标志不同的是, 条码有大得多的数据存储量。 可以将物流有关信息都包含在内, 这是图记标志所不可比拟的。 条码的重大缺陷是缺乏直观性, 只能和自动识别系统配套使用, 而无法人工识别。 因此, 条形码的提示、 警示作用远不如图记的标志。

四、 自动化仓库标准

自动化仓库标准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部分:

1. 名词术语的统一解释

这是自动化仓库的基础标准, 统一使用词汇之后, 可以避免设计、 建造和使用时的混乱。 一般而言, 大体应由以下几部分语言组成:

(1) 自动化仓库的设施、 建筑、 设备的统一名称。 包括种类、 形式、 构造、 规格、 尺寸及性能等。

(2) 自动化仓库内部定位名称。 例如日本工业标准 (JISB8940) 用以下语言定位:

W方向: 与巷道机运行方向垂直的方向;

L方向: 与巷道机运行方向平行的方向;

排: 沿W方向货位数量定位;

列: 沿L方向货位数量定位;

层: 沿货架高度方向货位数量定位。

(3) 操作、 运行指令、 术语等。

2. 立体自动化仓库设计通用规则

立体自动化仓库设计通用规则包括适用范围、 用语含义解释、 货架、 堆垛起降机、 安全装置、 尺寸、 性能计算、 表示方法等。

3. 立体自动化仓库安全标准

这部分规定了安全设施、 措施、 表示符号等。 例如防护棚网标准、 作业人员安全规则、操作室安全规则、 设备自动停止装置、 设备异常时的保险措施、 紧急停止装置及禁止入内等表示符号。

4. 立体自动仓库建设设计标准

该标准与一般建筑设计标准的区别在于, 要根据物流器具特点确定模数尺寸, 标准还包括面积、 高度、 层数的确定, 建筑安全、 防火、 防震规定, 仓库门、 窗尺寸及高度确定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