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耕作的基本环节

耕作的基本环节

时间:2022-10-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翻耕是世界各国采用最普遍的一种耕作措施。翻耕是对土壤的全面作业,只有在小麦前茬作物收获后至下茬作物播种前的阶段内于土壤宜耕期内及时进行。此时,土壤松散,犁易入土,耕作阻力最小,耕作质量最好。防止蒸发主要是根据土壤水分变化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土壤耕作措施主要以切断毛细管,使地表形成疏松的干土覆盖层。

(一)基本耕作

基本耕作又称初级耕作,指入土较深、作用较强烈、能显著改变耕作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其类型包括翻耕、深松耕和旋耕。

1.翻耕

(1)翻耕是世界各国采用最普遍的一种耕作措施。主要工具是有壁犁(铧犁,图4-4),有时也用园盘犁。先由犁铧平切土垡,再沿犁壁将土垡抬起上升,进而随犁壁形状使垡片逐渐破碎翻转抛到右侧犁沟中去。

小知识

耕翻的后效期是指翻地创造的疏松耕层所能保持的时间。一般有机质多、冬季冻土深和结冻时间长、耕翻深则后效期长。

图4-4 翻耕农机具——铧犁

(2)作用。一是翻土,可将原耕层上层土翻入下层,下层土翻到上层。二是松土,使原来较紧实的耕层翻松。三是碎土,犁壁有一曲面,犁前进的动力使垡片在曲面上破碎,进而改善结构,松碎成团聚体状态(水分适宜时)。

(3)翻耕的优点。使土壤耕层上下翻转后比较疏松,同时也有翻埋作物根茬、化肥、绿肥、杂草以及防除病虫害的作用,对增加耕层厚度,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好气微生物活动和养分矿化等也是有利的;后效期长,且土壤有机质越多,后效期越长,一般可维持3年。

(4)翻耕缺点。耕翻后的土壤水分易于挥发,对缺水地区不利。

(5)翻耕方法。因犁壁的形状不同,翻耕所起的效果也不一样(图4-5)。

图4-5 翻耕方法

全翻垡:螺旋型犁壁扭曲度大,将垡片翻转180°,使耕层土壤上下层完全颠倒。这种翻法,覆土严密,灭草作用强,但碎土差,消耗动力大,只适合开荒,不适宜熟耕地。圆筒形犁壁无扭曲度,翻土弱,碎土强,常用于翻耕园田地。

半翻垡:熟地型犁壁介于上述两类型之间,将垡片翻转135°,翻后垡片彼此相叠覆盖成瓦状,垡片与地面成45°夹角。这种方式牵引阻力小,翻、碎土兼有,适用于一般耕地。但是半翻垡法垡片覆盖不严,垡片接触处常露出杂草和根茬。通常可在犁壁后梢加一块延长板,使垡片上升到此处恰好折回,将杂草压入垡块之下,从而提高耕作质量。目前我国机耕多采用这种犁。半螺旋形犁壁又介于螺旋形与熟地型之间,专耕杂草发生较多的耕地。

分层翻垡法:它是采用复式犁将耕层上下分层翻转。在主犁铧上前方要装一个小铧,耕深约为主犁铧的一半,耕幅为主犁铧的2/3。作业时小前铧先将上层约10cm的表层土翻到犁沟中,翻转180°,然后再由主铧将10~25cm的土层翻转135°,覆盖到小前铧耕翻的土垡上面,起分层翻转作用,使底土细碎不架空,地面覆盖严密,质量较高。

(6)耕翻时期。翻耕是对土壤的全面作业,只有在小麦前茬作物收获后至下茬作物播种前的阶段内于土壤宜耕期内及时进行。土壤宜耕期一般为土壤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0%~60%。此时,土壤松散,犁易入土,耕作阻力最小,耕作质量最好。但考虑到种子萌发出苗及苗期生长对水分的要求,加之秸秆还田时耕翻后土暄、易散墒,可以在土壤含水高于此指标时进行耕翻。

(7)耕翻深度。翻耕的适宜深度,应视作物、土壤条件与气候特点而定。一般情况下,土层较厚,表、底土质地一致,有犁底层或黏质土、盐碱土等,翻耕可深些;而土层较薄,沙质土、心土层较薄或有石砾的土壤不宜深耕。在干旱、多风、高湿地区不宜深耕,否则会造成失墒严重,提墒困难。同时,翻地越深,生土翻至地面也越多,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此外,耕地深度还要根据农机具性能和经济效益而定,畜耕的浅些,机耕的深些。当前,我国耕翻深度,畜力犁一般为13~16cm,机引犁为20~22cm。耕翻越深,耕作效率越低,成本越高。因此,深耕时必须考虑到经济效益,目前以不超过25cm为宜。

图4-6 凿形铲

2.深松耕

(1)机具。以无壁犁、深松铲、凿形铲对耕层进行全田的或间隔的深位松土。无壁犁或靴式犁为全田深松,凿形铲(图4-6)或铧形铲为间隔深松。耕深可达25~30cm,最深为50cm。深松机见图4-7。

(2)作用主要是松土。

图4-7 深松机

(3)优点。一是分层松耕,不乱土层。利用松土铲安装的深度不同,可将耕层0~10cm、10~30cm各层土壤分别疏松,而使土层的位置不变,并且一次加深到适宜深度,以打破犁底层。二是松耕可以分散在各个适当时期进行,避免深耕作业时间过分集中,做到耕种结合和耕管结合。三是间隔松耕,做到纵向虚实并存,节省动力。四是由于松耕不乱土层,可以保持地面残茬覆盖,防止风蚀,减轻土壤水分的蒸发,雨水多时可以大量吸收和保存水分,防旱防涝;特别是盐碱地松耕,可以保持脱盐土层位置不动,减轻盐碱危害。

(4)缺点。不能翻埋肥料、残茬和杂草,地面比较粗糙等。

它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丘陵地区,以及耕层土壤瘠薄、不宜深耕的盐碱土、白浆土地区。

(5)技术要点。掌握宜耕期,可以分层深松。

3.旋耕

(1)作用。采用旋耕机(图4 8)进行。利用犁片的转动松碎土壤,同时切碎残茬、秸秆和杂草。旋耕机上安装犁刀,旋转过程中起切割、打碎、掺和土壤的作用。一次旋耕既能松土,又能碎土,土块下多上少。水田、旱田整地都可用旋耕机,一次作业就可以进行旱田播种或水田放水插秧,省工省时,成本低。

(2)优点。节省动力,作业效率高,成本较低,完成后地面松碎平整。

图4-8 旋耕犁

(3)缺点。作用深度较浅,一般在10~15cm。

(4)技术要点。掌握宜耕期。

旋耕机按其机械耕作性能可耕深16~18cm,应列为基本耕作范畴,但实际运用中常只耕深10~12cm,与翻耕轮换应用,作为翻耕的补充作业。从国内实践看,无论水田旱田,多年连续单纯旋耕,易导致耕层变浅与理化性状变劣,故旋耕应与翻耕轮换应用。

(二)表土耕作

表土耕作也叫次级耕作,是在基本耕作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长条

小讨论

生产上老百姓已习惯旋耕翻地多年了,连续使用旋耕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表土耕作深度一般不超过10cm,包括耙、耱、中耕、镇压、作畦、起垄等。

表土耕作是依据土壤表面状态和土壤水分的不同变化阶段,而采取的耕作措施。

土壤表面状态:基本耕作后,表土疏松,有坷垃需破碎,地表面不平整,耕作层过暄,土壤散墒快等,达不到作物播种和苗期生长的需要,需进一步耕作来解决。

土壤水分的蒸发是土壤湿度高于空气湿度的必然现象,它在土壤贮水丢失中占有较大比例。防止蒸发主要是根据土壤水分变化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①毛管水运行阶段(地表气化阶段):土壤湿度大,水分处于毛管水运行状态。土壤湿度在饱和含水量至田间持水量之间时,蒸发速度接近一常数。这部分水不能以土壤耕作来保持,因土壤过湿不能进行耕作,只有采取排水或散墒措施。当土壤湿度达到田间持水量的60%~70%即毛管断裂含水量时,蒸发速度急剧下降,这一时期的土壤水分与适量空气配合对作物生育最为有利,也是保墒的关键时期。土壤耕作措施主要以切断毛细管,使地表形成疏松的干土覆盖层。②土壤液态水和气态水综合运行阶段:部分土壤孔隙充满空气,开始以膜状水——弯月面形态向干土层下蒸发层移动,随着水分的减少,液态水以薄膜形态向蒸发层移动,在没有灌溉条件下,仍以保墒为主,主要是采取压紧土壤的措施,减轻气态水损失,并把底墒引到上层,同时地表也要有干土层覆盖,切断通向地表的毛细管。③气态水运动阶段(土体内汽化):土壤湿度已小于最大吸湿量,植物不能再利用水,土壤水分的毛管运动停止,气态水是土壤水分运动的唯一形式。压紧土壤可以减少水分扩散,但不会产生毛管水。

多次的降雨和灌溉,将表面散碎的部分土粒淋洗到耕层中,并填充了土壤大孔隙。土壤干燥后,地表形成紧密而机械阻力很强的板结层。板结层对雨水渗透形成极大障碍,更加剧土壤冲刷。因此,以土壤耕作破除板结,减少地面径流是增加土壤贮水的措施,也是水多时散墒通气的有效措施。

1.耙地 为收获后、翻耕后、播种前甚至播后出苗前、幼苗期的一类表土耕作措施,深度一般5cm左右。

前茬收获后耙地主要是为了灭茬除草;翻耕后耙地主要作用是平整地面,沉实表土层下的土壤,耙碎坷垃,形成上虚下实的耕层构造,利于保墒和播种出苗。小麦冬前耙地和春季顶凌耙地的主要作用是松碎表土,切断表土毛细管,促进空气交换,增温保墒。

不同场合采用目的不同,工具也因之而异。

图4-9 各种耙(左为圆盘耙,右为钉齿耙)

圆盘耙(图4-9)耙地应用较广,可用于收获后浅耕灭茬,耙深可达8~10cm;用于水旱田翻耕后破碎垡块或坷垃;用于旱田早春顶凌耙压,耙深5~6cm。钉齿耙(图4-9)作用小于圆盘耙,但它常用于播后出苗前耙地,破除板结。常用于小麦、玉米、大豆的苗期耙地,杀死行间杂草,也用于冬小麦越冬前后的耙地。冬前耙地增强麦苗抗性,冬后耙地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弹齿耙作用类似于钉齿耙,应用场合也相同。振动耙主要用于翻耕或深松耕后整地,质量好于圆盘耙。缺口耙(图4-10)入土较深,可达12~14cm,常用缺口耙代替翻耕。

2.耱地 又称擦地、耢地(图4-11),是一种耙地之后的平土碎土作业。一般作用于表土,深度为3cm,耱子除联结耙后外,也有联结播种机之后,起碎土、轻压、耱严播种沟、防止透风跑墒等作用。

图4-10 缺口耙

图4-11 传统的耢

耱地多用于半干旱地区旱地上,也常用在干旱地区灌溉地上,多雨地区或土壤潮湿时不能采用。主要为平整田面,细碎土块。

3.中耕 中耕是在作物生长过程中进行的表土耕作措施,其作用:

(1)能使土壤表层疏松,形成幂层,能很好地保持土壤水分,减少地面蒸发。

(2)在湿润地区,或水分过多的地上,还有蒸散水分的作用。

(3)中耕还可以调节地温,尤其在气温高于地温时,能起到提高地温的作用(“锄头下有火,锄头下有水”)。

(4)因为中耕松土改善了水分、温度和空气状况,从而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

(5)消灭杂草是中耕的重要任务,中耕可以铲除草株和繁殖器官,减轻杂单的危害。

中耕的工具有机引中耕机和畜力牵引的耘锄,以及人力操作的手锄和大锄,这几种工具各有其作用和功能,应根据作物、土壤和生产条件来选用。

4.镇压 具有压紧耕层、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一般作用深度3~4cm,重型镇压器可达9~10cm。

图4-12 V型镇压器

镇压器种类很多,简单的有木磙、石磙,大型的有机引V型镇压器(图4-12)、环型式网型镇压器。较为理想的是网型镇压器,它既能压实耕层,又能使地面呈疏松状态,减轻水分蒸发,镇压保墒,主要应用于半干旱地区旱田上,半湿润地区播种季节较旱也常应用。播种前如遇土块较多,则播前镇压可提高播种质量。播种后镇压使种子与土壤密接,引墒返润,及早发芽。冬小麦越冬前也常用镇压,防止漏风,引墒固根,提高越冬率。

镇压时应注意土壤水分含量,过湿则会导致土壤过于紧实,以后结成硬块或表层形成结皮。根据经验,以镇压后表土不生结皮,同时表面有一层薄的干土层最为适宜。镇压后必须进行耱地,以疏松表土,防止土壤水分从地面蒸发。在盐碱地或水分过多的黏重土壤不宜镇压。

5.作畦 北方水浇地麦田一般用平畦,畦长10~50m等,畦宽2~4m,为播种机宽度的倍数。四周作宽约20cm、高15cm的畦埂。灌水时由畦的一端开口,水流至畦长80%位置即关水闭口,让余水流到畦的另一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