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探索理论创新与科学决策的结合

探索理论创新与科学决策的结合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1984年到2009年,钱学森生命的最后25年,一直以内蒙古作为他首创的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的试验之地、转化之地和示范之地。他的关于知识密集型大农业的两篇经典之作都首先提供给内蒙古同志。2008年1月19日胡锦涛同志登门看望钱学森,指出“系统控制论”和“沙产业理论”是钱学森的两大原创性理论贡献。因先进性受内蒙古自治区挂牌示范表彰的沙草产业试验基地达17个。

——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发展情况调查

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

内蒙古自治区有13亿亩草场,中国人均1亩。境内分布有我国八大沙漠的一半和四大沙地的全部,生态安全直接影响三北地区甚至全国。内蒙古既是边疆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三合一”的代表,又是我国“三大文明”之一草原文化的发祥地和传承地,在世界也有相当影响。邓小平同志1987年对美国总统卡特说过:“看待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它能不能发展起来,比如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面积广大,人口又不多,将来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全国文联采风团的作家说:“百闻不如一见。考察后才知道内蒙古不但有‘沙尘暴’,而且有‘沙产业’;不但有能源优势,而且有绿色文明。这里的沙产业、草产业由于受到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指导,京沪专家的帮助,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民营企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的支持,已成为模范自治区的新优势。”

20世纪60年代,钱学森搞国防科研,在这里生活过12年。从1984年到2009年,钱学森生命的最后25年,一直以内蒙古作为他首创的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的试验之地、转化之地和示范之地。热情传授理论,研究试点,培训骨干,支持协会,指导网站,鼓励决策层,肯定企业家,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的关于知识密集型大农业的两篇经典之作都首先提供给内蒙古同志。如1984年6月28日首登《内蒙古日报》的专论《草原、草业和新技术革命》(后《人民日报》转载)和1984年7月首登在内蒙古党委内参《调研通讯》的万言书《创建知识密集的农业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都是典型的“吃偏饭”。2002年12月18日,钱学森破格破例担任内蒙古沙草产业协会名誉顾问时讲出了他偏爱的原因:“内蒙古的优势产业是什么?我认为就是沙产业、草产业,只要内蒙古的同志紧紧抓住这两大产业,内蒙古的现代化建设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生态问题也会得到解决。”新闻界朋友回忆凤凰卫视的记者吴小莉在2007年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上当主持人时,当众披露:他们到钱老家采访,讲别的他都说让年轻人去干,唯独讲到沙产业时,要我们慢慢讲,他想听。钱学森对内蒙古几届领导如周惠、布赫、张曙光、储波、田聪明等重视沙产业很有好感。据后来出任新华社社长的田聪明回忆,钱学森给他的信中说过:“抓沙产业,就是抓21世纪中国西部大开发的一件大事。”2008年5月26日,内蒙古召开沙产业专家座谈会,钱学森让儿子钱永刚出席,给自治区主席巴特尔捎话:“胡主席肯定沙产业、草产业理论,表扬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成绩,既是对他们的鼓励,也是对我的鞭策”,专家们说,社会主义大国不能没有自己的创新理论,要造福人类。2008年1月19日胡锦涛同志登门看望钱学森,指出“系统控制论”和“沙产业理论”是钱学森的两大原创性理论贡献。说明内蒙古20多年如一日,坚持用沙草产业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内蒙古党委、政府把沙草产业当作新型战略产业来抓,培育并打响了有全国影响的鄂尔多斯“沙产业创新模式”。人们不会想到,这个300年前在清代文人笔下就是“鄂尔多斯天尽头,穷山秃而陡,四月柳条抽,一阵黄风不分昏与昼”的穷“沙窝子”会旧貌换新颜。20年,那么差的基础,那么多年的坚持和奋斗,那么大面积的黄沙,居然变成了绿色乐园!卫星图片雄辩地说明,1997年沙化面积占国土面积70%的内蒙古已转化为2011年绿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75%,发生了惊天大逆转!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了3亿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转移农牧民累计40万人,农民增收的1/3靠的是沙草产业的效益。鄂尔多斯60年的生态变迁,从植被建设到产业发展,显示出两个特点:一是不以绿色画句号,产业链上做文章;二是工农携手闯市场,城乡一体奔小康。专家们说,当生存动力变为政策动力和市场动力之后,农牧业产业化的后劲就显现出来了。“绿化有责”和“绿化有利”结合起来之后,输血机制就向造血机制转化了。“绿化—转化—产业化”的新机制带来了生态建设的巨大活力!胡锦涛同志看望钱学森时高兴地说:“前不久我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考察,看到那里沙产业发展得很好,沙生植物的加工搞起来了,生态正在恢复,沙区人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提高。”可见沙产业的标准就是“三效统一”,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兼顾。目标是“双赢”: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双赢,“绿起来”、“富起来”结合。其实,这才是鄂尔多斯模式的优点和特点!

2001年5月30日,钱学森在给内蒙古政协企业家赵永亮和沙产业专家郝诚之的复信中赞扬了内蒙古沙产业龙头企业的作用表现在三方面:一是把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三者结合起来了,二是形成了“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三是“达到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我们跟踪考察后认为,内蒙古从西部阿拉善、巴彦淖尔、乌海市,到中部的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到东部的通辽、赤峰、锡林郭勒、呼伦贝尔等地,开始拉起了以“绒、肉、乳、药、葡、薯”和“乔灌草、螺旋藻”为代表的多条草产业链及以甘草沙棘锁阳肉苁蓉、沙柳、苦豆籽、沙地西瓜等为代表的沙产业链,它们既是生态链、项目链,又是就业链、财富链。内蒙古“资源变支柱”,“品牌变名牌”,已经拥有16个全国驰名的产品商标,一批民营企业当排头兵的龙头企业正打造着称雄市场,后劲明显的新优势。内蒙古荣获全国沙产业突出贡献奖的人数居全国前列,盟市、旗县、乡镇成立沙草产业协会的数字居西部之首。因先进性受内蒙古自治区挂牌示范表彰的沙草产业试验基地达17个。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结果正在走出过去“一煤独大”的阴影,展示了能源产业和生态产业“两个轮子一起转、两个翅膀一起飞”的良好发展态势。

据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统计,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超过3000亿元,在全国率先实现了钱学森生前的科学预言:“沙漠地区可以创造上千亿元的产值。”沙产业、草产业就是中国特色新型阳光产业,知识经济、低碳项目和扶贫工程在这里得到了验证。

2007年8月,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播出反映内蒙古沙草产业成就的纪实片《绿色不是句号》后,轰动全国。参加过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大会的知名专家朱俊凤教授点评说:“中国沙产业,甘肃省早,内蒙古好!”

西部大开发,生态是重点。生态建设中,沙漠化防治是难点,沙区群众脱贫致富是焦点。突破口是产业化。科技扶贫的现实选择是发展沙草产业,依靠科学技术帮助农牧民过上富裕而有尊严的生活。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三句话:按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为百姓谋利。

内蒙古世纪之交的成就之一,是通过大力发展沙草产业,实现了创新理论与科学决策的结合。可以说,内蒙古沙草产业发展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不自觉到自觉,反映了创新理论转变为决策后的完善和与时俱进,非常不易。20多年咬住沙漠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国内罕见。综合国内外专家,特别是北京、上海、兰州、武汉等地的反馈,我们觉得成功的经验有八条:①党委重视,②政府引导,③专家帮助,④企业跟进,⑤基层干部理解,⑥各族群众拥护,⑦特色产业链形成,⑧国家大环境有利。

还有一条经验也值得强调,那就是内蒙古有个好的协会做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纽带,很得人心。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名不虚传。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任继周先生曾对该协会创办十年取得的成就评价说:“‘十年磨一剑’,以老领导、老专家、老劳模为骨干的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十年奋斗,潜心研究,心系边疆,锐意进取,成果有目共睹,令人佩服。不但为我国破解三农、三牧难题,为西部开发、长治久安立下了开拓之功,而且让我们高兴地看到,一个沙草产业理论的研究中心正在内蒙古形成。”

为什么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刘延东、回良玉等视察西部沙区牧区,总要高度肯定钱学森的沙草产业理论和内蒙古的实践?就是因为钱学森通过内蒙古这个试点,要解决的是中国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三个怎么办”,即常规能源用完怎么办,18亿亩耕地红线突破怎么办,中国人口发展到30亿,“要丰衣足食怎么办”。一个民间协会,短短十多年,能编印出版关于钱学森沙草产业的8本专著和2本论文集,填补国内空白;能立论建言上百篇,得到自治区四大班子领导的90篇批示、指示,能够上书中央,把“倡导发展沙草产业”写进钱学森悼词和纪念钱学森诞辰百年的中央领导讲话,把“鼓励发展沙产业”写进国务院文件,其影响地方领导、影响中央决策的软科学功力,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我们认为,内蒙古引领我国沙草产业发展潮流的“十个率先”非常有说服力:①率先把“大力发展沙草产业”写进党委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②率先把发展沙草产业写进内蒙古“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③率先注册开通《中国沙产业、草产业网》;④率先编印出版《林沙草产业理论实践丛书》(一套三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⑤率先举办《钱学森与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图片展》;⑥率先总结并在国际会议上宣传《钱学森沙产业理论与鄂尔多斯“双赢”模式》;⑦率先合作出版《第六次产业革命思想探微丛书》(一套五本)(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⑧率先建立内蒙古大学“中国沙草产业研究中心”;⑨率先出台全国第一个省级红头文件《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沙产业的意见》;⑩率先与中央电视台合作,连续两年在央视播出首部宣传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和实践成果的6集电视专题政论片《沙变》。“十个率先”背后的深层次规律应当认真挖掘和宣传。“模范自治区”内蒙古探索的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