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论创新的方式

理论创新的方式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论创新必须关注现实与时俱进,同时又要注意理论自身发展的特点。新哲学创立后,马克思也一直没有停止这种追问的工作,而是随着各种新材料、新情况的发现,不断寻找原有理论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和修改。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其本质来说,是革命的、批判的,这种批判当然也包括自我批判。所以,马克思主义也是可以接受批评与挑战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不断融会各种人类文化优秀成果而更新壮大的历史。

二、理论创新的方式

理论创新必须关注现实与时俱进,同时又要注意理论自身发展的特点。由于理论发展除其现实的原因之外,还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因而理论创新也必然有其内在规律。按照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理论创新至少应注意通过下述方式来得以实现:

第一,不断进行理论追问。理论创新必须首先正确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确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向来是正确地解决问题进而推动理论发展、创新的首要环节。问题是怎样被发现和提出的?方法、途径可能很多,但重要的一条是敢于和善于进行不断的理论追问。理论追问就是能结合新的情况、新的变化对现有理论予以重新审视和认真反思,看其中哪些需要坚持、保留,哪些需要发展、修正。理论追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理论前提的追问,也有理论结果(结论)的追问;既有理论得以产生的环境、条件的追问,也有理论自身推论的追问,等等。无论何种形式的追问,目的都是一个,就是力求使理论分析更靠近客观实际、靠近真理本身。即使某种理论的前提、结论以及逻辑推论在一定条件下是合理、正确的,而后来经过时间的推移,对其进行严格的审视和追问也是必要的。追问的结果,必然会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穿透力,同时促进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实际上就是在最初的思想起点上不断进行理论追问和批判考察的结果。马克思无疑把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等作为其思想来源,但他并不是简单接受,而是对其理论前提不断加以深入的追问和考察,而后在此基础上推进自己的思想发展。如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1]正是对私有财产这个事实或前提的深入追问,使马克思看到了异化劳动的内在矛盾;而后又通过对异化劳动产生和发展的追问,进一步发现了物质生产及其内在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新哲学创立后,马克思也一直没有停止这种追问的工作,而是随着各种新材料、新情况的发现,不断寻找原有理论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和修改。像马克思关于原始社会、东方社会等问题的认识就是在这种过程中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的。

第二,勇于进行自我批判。从思想史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在对各种错误学说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发展过来的。但是,也要看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仅仅是一部批判史,同时也是一部自我批判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就其本质来说,是革命的、批判的,这种批判当然也包括自我批判。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理论看作是不变的“真理”,而是看作发展着的理论。在他们的一生中,曾不止一次地对原有的观点、结论进行补充、修改乃至予以摒弃,因为这些观点、结论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部分失效或全部失效,不作相应的变动,就会危及理论与实践。如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坦言《宣言》中的一些观点、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要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恩格斯在去世前不久写成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当谈及1848年革命期间他和马克思对欧洲革命估计比较乐观的看法时,也坦诚地承认:“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暴露出我们当时的看法只是一个幻想。……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过时了,这一点值得在这里比较仔细地加以探讨。”[2]诸如这样的自查、自省、自纠,充分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自我批判的精神。正是借助于这种自我批判精神,一些理论、观点上所具有的局限性不断得到消解和超越,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自我批判促进自我超越,自我超越推动自我创新。

第三,敢于接受批评和挑战。真理好比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理论的发展和完善确实存在这种情况。马克思主义固然是科学,但它并没有穷尽真理,而只是为真理开辟了道路。既然是开辟道路,那就要进行理论探索,有探索就难免有失误,有失误就不容回避批评与挑战。所以,马克思主义也是可以接受批评与挑战的。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不断挑战与应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如在19世纪90年代初,唯物史观在德国理论界受到了较大冲击,保·巴尔特等人认为唯物史观不过是“经济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关系、经济基础的观点不过是片面强调了工艺过程和技术发展的作用,而“青年派”则是对唯物史观加以简单化、庸俗化的理解。对此,恩格斯通过一系列书信对这些批评和挑战给予了积极回应,一方面明确承认在创立唯物史观时进行那样的表达和阐述虽是必要的,但也有明显不足,即只注意了内容而忽略了形式,对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注意不够;另一方面又对唯物史观作了新的全面的阐述,弥补了过去的不足,从而补充和完善了唯物史观,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推进。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观点就是在这种接受和回应批评、挑战的过程中不断得以深化和发展的。敢于接受批评是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的契机,是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审慎地对待那些具有异质性的东西。简单排斥异己的东西或轻易拒绝批评、挑战,就不能大胆正视和否定原有观念的不足与局限,就不能将理论推向前进。要使理论真正不断创新,就要注意研究理论发展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连接点,也许这种连接点就是理论上的突破点。

第四,善于吸收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理论创新作为一种文化创新活动,不能离开人类文明大道。理论上的创新往往是在与各种文化的交融与互动中形成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不断融会各种人类文化优秀成果而更新壮大的历史。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就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遗产,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而马克思主义后来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在广泛吸收各种新的文明成果并加以成功转化的过程中实现的。如关于史前社会的理论,尽管马克思在许多著述中都作过详细阐发,但只有在19世纪70年代看到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后,才有可靠的根据对史前社会有了准确而清楚的认识,从而纠正和完善了以前关于史前社会的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对摩尔根研究成果的合理吸收,就没有马克思史前社会理论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它从不封闭自己的认识道路,封闭就等于自我限制,封闭就等于拒斥创新。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各民族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我们更应当以一种开放、积极、进取的心态,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吸取营养。特别是要加强比较研究和参照借鉴,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对于西方的文化霸权,我们当然要予以坚决抵制,但不能由此走向文化孤立主义。对于当代西方的各种文化、理论,我们可以不同意它们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结论,但其所提出的问题、所应用的方法、所开辟的视野等还是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经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吸收,可以成为理论创新的内在要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