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信息资源化的成因和意义

信息资源化的成因和意义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类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有多种分类方法。信息资源成为驱动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资源。人类对信息资源的认识也是逐渐深化的。再次,信息的积累和增长为信息资源化提供了保障条件。只有当信息达到一定的丰富度和凝聚度时,信息才有可能成为信息资源。

二、信息资源化的成因和意义

“资源”一词最一般的意义,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对人类有用的资财。美国资源经济学家阿·兰德尔(A.Randall)在《资源经济学》中对资源的定义是“资源是由人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10]也就是说,在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有用物即资源,无用物即非资源。资源一般又可分为经济资源和非经济资源两大类。经济资源是指一切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所需要并构成生产要素的、稀缺的、具有一定开发利用选择性的资源。[11]根据成因、作用和形态等方面的差异,经济资源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第二类是人力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管理和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又体现在人的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第三类是资本资源,包括非货币形式的有形资本资源(厂房、设备等)、货币资本资源。第四类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有多种分类方法。

信息被认为是一类经济资源,是因为信息具有经济资源的一般特征。

第一,信息资源是直接为人类所需要,并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的资源。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离不开必要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传统的物质经济活动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主要是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人们发现,信息应用于生产系统,不仅可以缩短生产周期,而且可以带来其他资源(如劳力、资本、能源、原材料)的节约,最后生产出质量更好、成本更低的产品,产生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在当今世界物质资源短缺、能源枯竭的严峻形势下,信息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第二,信息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中稀缺的资源。稀缺性是经济资源最基本的特征。如果一种资源具有有用性,但不稀缺,而是取之不尽的,则不属经济资源讨论的范围。例如阳光,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少的资源,但由于其广泛而丰富地存在于地球,并不存在分配的问题,不需要为它订出价格,因而不被视为经济资源。我们常说信息无处不在,似乎信息资源不存在稀缺问题。但是,信息只有经过开发,才是对人类有用的资源,而信息资源的开发需要相应的投入材料、能源和人力,经济活动行为者要拥有信息资源,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因此,在既定的时间、空间及其他条件约束下,某一特定的经济活动行为者因其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限制,所能支配的信息资源量总是有限的。

第三,信息资源是使用方向具有可选择性的资源。如果一种资源既有用又稀缺,但其使用只有唯一的用途,这样就不存在分配问题,因而不属于经济资源。信息资源具有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信息资源与经济活动相结合,使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可以广泛地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同一信息资源可以作用于不同的作用对象上,并产生多种不同的作用效果。经济活动行为者可以根据这些不同的作用对象所产生的不同的作用效果对信息资源的使用方向作出选择。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就是由此特征导致的。[12]

今天,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信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但信息在早期并没有被认为是一种资源。因为信息在早期的利用并不像物质和能源那样普遍和广泛,信息往往依附于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并借助于物质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利用而发挥作用。信息资源化是近几十年的事,它既有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刻背景,也是人类对资源的认识演变和深化的结果。

首先,社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信息资源化的主要动力。在信息时代以前的千百年间,社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农业社会,土地是主要的生产资料,农民是经济发展的驱动者。到了工业社会,自然资源不仅限于土地,而是扩展到铁矿石、煤、石油等多种资源,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金融资本和自然物质两大战略资源。应该承认,以物质和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然而,由于自然资源开发的程度总是与自然资源的短缺程度成正比发展的,因此,以物质和能源的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相反,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却是无限的。人们通过挖掘信息,将其升华为知识的创新活动将是唯一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这一点,在现代信息社会已表现得十分明显。正如美国著名企业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说的:“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工业,这个工业向经济提供生产所需要的重要中心资源。”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舒赫提供的资料验证了这一说法: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美国农业产量的增加是在自然资源没有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的,即完全是提高生产率的结果。生产率的增长主要归功于新的知识和信息。而近几十年来,在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占70%~80%。这些事实表明,社会经济增长的方式已从主要依靠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转移到主要依靠知识和信息开发的轨道。信息资源成为驱动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资源。

其次,人类对资源认识的演变和获取资源能力的提高是信息资源化的直接原因。“任何东西在被归为资源之前,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首先,必须有获得和利用它的知识和技能;其次,必须对所产生的物质或服务有某种需求。因此,正是人类的能力和需要,而不仅仅是天然的存在,创造了资源的价值。”[13]人们现在把几十万年前就已经存在的煤当成“资源”,是因为人们认识到煤能燃烧,而且具有了采掘、运输以及燃烧它的手段。人类对信息资源的认识也是逐渐深化的。在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的农业社会,人们是不可能从“资源”的角度来认识信息的。只有当信息、知识作为生产力对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的时候,只有当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为信息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基础和条件的时候,信息才会成为能给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重要资源。

再次,信息的积累和增长为信息资源化提供了保障条件。信息资源应是信息的集合。只有当信息达到一定的丰富度和凝聚度时,信息才有可能成为信息资源。近几十年来,各形态信息以指数形式急剧增长并迅速积累。有人估算,全世界最近50年生产的知识量约占人类社会知识总量的90%,现在,人类全部知识每五年翻一番,有人预测,2020年的知识总量为现时的3~4倍,2050年的知识总量约为现时的100倍。而知识老化的平均周期也日益缩短,如此庞大且迅速增长的信息,为信息的资源化提供了基本的保障条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崛起,信息作为资源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人们对信息资源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谁能掌握和利用更多的信息,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为此,世界各发达国家都把占有、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近20年来,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相继提出了开发信息技术、发展信息产业的措施和计划,它们凭借在技术、资源、外交、军事等各领域的优势争夺和占有信息资源,极力强化其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日本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岛国,由于较早地确立了“信息资源化政策”,加强了信息工作和教育,在开发人类智力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技术体系,创造了经济起飞的奇迹。目前,各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也认识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战略意义,从本国国情出发,抢抓机遇,将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如韩国早在1994年就成立了政府促进信息通信网络的专门机构,计划投资550多亿美元,加快“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准备用1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全国的高速信息网络。印度政府也积极推进软件产业的发展,制定了到2008年成为信息技术大国和软件超级大国的计划。[14]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1984年,邓小平为《经济参考》题词“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我国信息事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1992年,中共中央又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信息服务业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信息资源作为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受到重视。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建议》,提出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200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表明了党和政府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高度重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确确实实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