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科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我国科学教育的历史发展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03年,对于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此后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小学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1.古代的科学教育

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专家刘默耕先生研究(1998)表明,中国有文字记载的自然科学教学始于夏商周三代的教前。当时,小学自然科学教学是小学的基础学科,并被列于语文和数学之前。纵观中国古代的科学教育发展史,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政府对自然科学教学的重视在秦始皇时期达到顶峰,而到汉武帝时期却受到冷落,并由此一蹶不振,直到1903年。

古代科学教学都是以识字课和常识课的形式出现的,与此相适应地,古代的科学教材也是以识字课本和专门的常识课本两种形式出现的。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课本包括:先秦时期的《诗经》,西汉元帝时史游所编的《急救篇》,梁武帝时周兴嗣所著《千字文》,在旧中国盛行了几百年以至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三字经》,以及专门用于向儿童传授综合性常识的《小学绀珠》《幼学琼林》等。这些影响深远的教材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也间接地记载了其时中国社会科技发展的先进程度,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2.近代的科学教育

1903年,对于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1903年之前的中国科学教育尚未受到西方文化和教育哲学的影响,而自从1903年以后,中国的科学教育才真正走上现代科学教育(即以哥白尼以来的现代科学内容为主的)的发展道路。

近代随着国家的进一步对外开放,西方民主教育的思想和制度传入中国,以及受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设立教会学校,洋务派设立专门语言或者技术学堂的影响。清政府于1904年(旧历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也是普通中小学科学教育进入制度化的标志,科学课(当时称“格致”)从此成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此后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小学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

3.科学教育的未来发展

2006年2月6日,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确定将科学教育与培训作为一项基础工程实施,并规定“科学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的任务与措施。

科学教育的任务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胜任各类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形成适应不同对象需求、满足科学教育要求的教材教法;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科学教育提供基础条件支持。

科学教育的措施有: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科技界和教育界合作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机制;加强科学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科学教育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强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

2007年1月17日,科技部等八部委发布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将“科学教育体系”列入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并提出未来“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提高科学教育水平”的任务要求。内容包括促进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未成年人科普活动。

未来我国科学教育事业将借助《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组织和系统力量,不断取得改革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