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技术起源于西方国家,它从诞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和媒体与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三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提出了直观教学观点,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第一节 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

一、媒体教学技术——从直观教学到视听传播

教育技术起源于西方国家,它从诞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和媒体与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一)直观教学

三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提出了直观教学观点,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直观教学是通过运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育信息,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它强调教室要布满图画,书本要配有插图,直观教具要呈现在学生面前合理的距离内,让学生先看到整体,然后再分辨各个部分,并且要设法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直观教学的实质是一种传授观察经验的直观技术。

(二)视听教学

20世纪20年代末,有声电影及广播录音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原有的视觉教学概念不能涵盖当时的教学实践,视觉教学便发展为视听教学。

视听教学对学校教育的大规模影响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它首先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的。技术的进步使得一批新的传播媒体,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广播、电视等相继问世,人类社会传播信息的渠道由此大为拓宽,这在客观上为视听教学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1943年,美国国会图书馆首次使用了“媒体”这一概念,它指的就是传播信息的上述各种视听设备。

视听教学迅速发展的第二个原因是教育开始受到当时工业化大生产方式的影响。产业革命对受过初等教育的廉价劳动力的急剧需求使得原有的学校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而创办新的学校又受师资、设备等限制,因此权宜的解决办法就是扩大班级规模,例如在兰卡斯特的“导生制”班级里学生就多达五百余人。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启用导生外,他还广泛地采用了新的视听设备。与此同时,美国有的州还要求就教学器具及其有效使用情况进行报告。可以说这种情形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视听教学的发展。

戴尔(E.Dale,1946)在总结视觉教学理论及视听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经验之塔”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他依据各类媒体所提供的学习经验的抽象程度作了系统的分类,并概括了应用的原则。这个理论成为教学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和指导思想。

理论要点: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各种教学活动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介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位于“塔”的中间部位的那些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和礼堂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

(三)视听传播

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的视听教学迅速发展,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前苏联的卫星上天,对美国震动很大,引发了对学校教育提出激烈的批评,强烈要求改革学校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在1958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指导下,给教育各种拨款,以保证培养出所需要的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同时亦把许多研究人员带到教育媒体和技术领域,促进更多的教师接受新媒体,使视听技术得到有效的应用和发展。在1955~1965年期间,语言实验室、电视、教学机、多种媒体综合呈现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先后问世,并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同时由于传播理论的发展影响到教育领域,来自属于视听或不属于视听领域的许多资源要求统一说明,为此,试图用一个更广泛的术语和定义来概括这个领域。首先是美国人探讨从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的角度重新认识视听教学的理论问题,并成立了专门的“定义与术语委员会”,目的是要定义这个领域和这个领域有关的术语。这标志着视听教学向视听传播教学的发展,也是视听教学理论上的一个转折点:由重点研究视听信息的显示转向视听信息的传播设计。

视听传播论把对提高媒体教学效果的研究置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宏观框架中,完全改变了传统视听教学论对视听媒体进行孤立研究的方向,彻底改变了传统视听教学的理论构架,即不再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使用形象化的视听教材作为辅助手段以提供具体的学习经验方面,而是放在研究完整的教学传播过程及教学系统方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教育技术这一领域。

从视觉教育到视听教育再到视听传播,在教育技术实践中形成了特殊的实践哲学和模式——利用任何资源促进学习,即借助媒体辅助传播教学的模式。

二、实现个别化教学的教学技术——程序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的作用体现在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别化、个性化教学模式的形成上。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适合个别学习者需要和特点的教学,在方法上允许学习者自定目标、自定步调,自己选择学习的方法、媒体和材料。

初始阶段。个别化教学方法在公元前就存在了。但是,第一台用于个别化学习的程序化教学机器出现在1924年,它是心理学家普莱西设计的,主要用于学生测试的自动化。该教学机包含了允许学生自定步调,要求积极反应和即时反馈等特点。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发表了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指出了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提出使用教学机器能解决许多教学问题,推动了当时的程序教学运动的发展。他依据自己的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设计程序教学方法和教学机器。程序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强化理论的应用。早期程序教学的特点是:小的步子、积极反应、即时反馈、自定步调以及低错率。程序模式上的直线式程序直观地体现着“操作条件”原理。到20世纪60年代,克劳德根据他自己在50年代为美国空军培训技术人员排除故障的教学经验,将它修改为模拟老师指导作用的分支式程序。

程序教学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初达到高潮,后期则开始衰退。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要真正开发有效的程序教材,需要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实验,这样会花费很高的代价,因此出版商纷纷退出这一领域。但程序教学总结出的一套开发程序教材的方法、研制过程综合了许多重要概念并得到具体应用,影响和促进了系统的设计教学方法的发展,推动了个别化教学的研究。

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早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系统的产生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由于程序教学使用机器,因此人们把CAI视为程序教学机的继续和新发展。CAI具有灵活性和人一机交互作用,弥补了原来教学机的不足。初期的CAI主要用于答疑、练习、个别指导、模拟教学测验、评价等方面教育教学活动,以后亦用于系统的学科教学。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未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潜在能力。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伊利诺大学开发出的自动操作的程序逻辑系统(PLAT0),向大规模计算机网络发展。1972年美国杨伯翰大学研制的分时、交互、计算机控制的信息电视(TICCIT)系统,是最早出现的大规模通讯网络,可以连接更多的终端,使不同地区共享教学资源,分时系统还使许多学校可以同时共用一台主机。随着计算机容量的扩大和软件系统的改进,计算机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变被动听课为积极介入教学过程。这标志着在个别化教学方面,CAI系统的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

20世纪7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进一步推动了CAI运动。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学校里微型计算机的拥有量迅速增长,许多学校把计算机用于教学。尽管调查表明,CAI在学校中的开展并没有使个别化教学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

在这种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是教学的目的和衡量标准的指导思想及个别化教学模式。由于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的强化论,这种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促进了对学习者的学习特性的研究,在程序教材的开发进程中,综合应用行为主义的一些重要概念,产生了系统分析、设计的开发方法和程序,为教育技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系统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系统地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全过程的方法。巴纳西对它做过一般性的描述:“设计、开发和实施(教学)的一个自我完善的、合乎逻辑的过程。它提供了一个程序构架,在这个构架内首先要确定系统的目标,然后进行分析,以便找到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在这个分析的基础上,就能选择出最适合成功地运行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最后,再评价这个系统,为改进组织与实施上的设计变化而提供基础。”

这一方法的来源是设计与改进教学的一种经验主义方法。这种经验主义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17世纪的夸美纽斯,他提出应该用归纳法来分析和改进教学的进程。由斯金纳等人所描述的关于编制程序教学的过程是利用经验主义方法(实验方法)解决教育问题的一个典型实例,是“教学系统方法”概念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促成因素。程序教材的编写过程包括了后来在系统化设计教学的模式中的许多内容。例如,收集有关程序教学材料效果的数据,找出在教学中的缺点并修改材料,这些尝试为以后的形成性评价及修改等重要概念奠定了基础。通过程序教学运动的实践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影响或决定学习效果的变量如此复杂,需要对教学过程作系统分析才能获得有效学习,这是前提性的工作。

行为科学有关的一些概念,如任务分析、行为目标、标准参照测试和形成性评价等,为“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0世纪60年代初,加涅、布里格斯等将上述任务分析、行为目标和标准参照测试等理论、概念与方法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早期“系统化设计教学”模型,当时称为“系统化教学”(Systematic Instruction)或“系统开发”(System Development)。1969年,布朗等人在《视听教学:媒体与立法》这本著作中提出了系统化教学的模型,此模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所有的教学设计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能力,根据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的情况而修改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每个步骤都很重要,老师的主要作用是对系统化的教学进行计划。

在设计与改进教学实验方法的实践中,受到行为科学的理论与概念的影响,特别是程序教学的课程开发模式和一般系统理论的影响,逐渐地形成对教学过程系统化设计的思想和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的教学系统方法与实践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