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广播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

我国广播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

时间:2022-04-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四、我国广播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大批用于军事联络的无线电通讯器材被闲置起来。但是,从抗日胜利之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各解放区坚持播音的广播电台共有39座,这些人民广播电台的发展为共和国广播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无线广播发展的同时,有线广播网也在广大农村创建起来。

四、我国广播科技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大批用于军事联络的无线电通讯器材被闲置起来。欧美国家一些商人看到了商业机会,纷纷在不发达国家建立无线电台,以推销无线电器材。1922年底,美国记者奥斯邦与一位旅日华侨合作,建立了“中国无线电公司”, 1923年1月,在上海外滩大来洋行的屋顶上设置了一座广播电台,发射功率为50瓦,呼号为XRO。1923 年1月23日傍晚开始首次播音,播送音乐和上海《大陆报》上刊登的新闻。但是,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对无线电广播技术一无所知,把广播电台与用于通信联络的无线电台同等看待,把收听广播的收音机与无线电发报机混为一谈,下令不准设立无线电台,再加上当时电台设备简陋,广播声音质量也很差,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个广播电台便在政策和技术的欠缺下很快倒闭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无论是官办还是民营的,中国先后设立很多广播电台,由于战争环境和相关的高压政策,这些广播电台仅仅是在不断增大发射频率上做些文章,而并没有在技术上有什么革新和突破。这时的电台传播范围窄,传播质量差,有的电台时播时断,有的电台也是早早夭折。但是,从抗日胜利之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国各解放区坚持播音的广播电台共有39座,这些人民广播电台的发展为共和国广播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除了西藏外,各大行政区、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有了广播电台,于是,一个无线广播网在全国初步建立起来。在无线广播网建设的十年中,最明显的成绩是中波同步广播技术实验成功并获得推广。针对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覆盖困难的情况,从1960开始,中央广播事业局会同地方广播部门,分别在华北、华东等地区进行中波同步广播的技术试验并取得成功。1973年,全国开始逐步实行“中波广播采取大、中、小功率结合,以中小功率为主,地波覆盖,同步广播”的新技术政策,推广中波同步广播技术。中波同步广播技术的运用,对于开发和充分利用广播的频率资源、改善我国对内广播的有效覆盖具有重大意义。

在无线广播发展的同时,有线广播网也在广大农村创建起来。我国农村的第一座有线广播站是1952年建立在吉林省九台县的广播站,在这以后两年多时间里,大部分省都办起了农村有线广播站。到1976年,全国农村基本上建成了以县广播站为中心、以公社广播放大站为基础、连接千村万户的农村有线广播网。

改革开放以来,新的大好形势给广播技术的研发也带来春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迎来了一场突飞猛进的高新技术改革。首先是数字技术在广播界的应用, 1996 年,上海最初使用了广播音频工作站系统,走在了当时广播技术的前端,我国广播界依托数字技术大踏步前进,磁带被音频工作站取代,陈旧的录播设备被数字化、现代化和自动化的制作、播出和传输系统取代;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广播技术也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我国广播媒体在1996年开办了网络广播,从此走上了与网络结合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