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迎接我国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

迎接我国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迎接我国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今年春天小平同志南巡,发表了重要谈话。因此,去年国家科委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于是,今年国家科委又提出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工作方针。从实践上看,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成功的。预计今年全国技术市场的总成交额可突破100亿元。

迎接我国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

今年春天小平同志南巡,发表了重要谈话。接着党中央发出指示,对如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速经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奋斗目标和具体政策措施,我国的科技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如何促进、保证科技事业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度、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性条件,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任务。在党的“十四大”召开前夕,我们回顾一下科技战线的成就将更加明确今后科技宣传的任务。

一、近两年来科技战线的主要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国科技工作的机制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领域大为拓宽,观念普遍更新,活力日益增强,科学技术的实力和总体水平以及科技队伍的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一,科技政策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在稳定中求发展、求突破,并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总方针。对此,在改革初期有的人不以为然,也有的科学工作者担心会被赶到生产第一线去。然而,过去10年的科技工作就是围绕着这个方针展开的,即使是在遇到“左”的,或者是右的政治风波冲击的时候,我们始终坚持政策的稳定性,保证了我国科技事业的顺利发展。同时,由于我们坚持政策的稳定性,科学界、经济界、教育界的科技人员,在实践中也接受了这一基本方针,形成了一股力量,甚至连一些搞基础性研究的科学家们,也注意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者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有应用前景的研究应放在第一位。这是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对转变我们的工作方式,甚至对实现我国科技工作的战略目标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围绕着贯彻执行“面向、依靠”的总方针,为了科技改革的深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提出并实施面向三个层次、服务六大计划的具体工作方针,即: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和基础性研究三个层次,为攻关计划、基础研究计划、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服务。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大中型企业是主体,而它的起飞要靠两翼。现在乡镇企业这一翼已十分强大,而高新技术产业这一翼却显得单薄和较弱。因此,去年国家科委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

当然,我们也要重视基础性科学研究,这是科技实力的标志,也是科技发展的后劲。同时,加强基础研究也不能离开为经济建设服务。据有关方面测算,现在不少科技人员工作量并不饱和,必须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分流一批人员到实践中去,从事科技服务业。于是,今年国家科委又提出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工作方针。

另一方面,我们在科技政策和法制建设上不断探索、不断突破,先后出台了《技术合同法》及其配套的实施条例,研究制定了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和14个领域的技术政策。去年,经国务院批准还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领》、《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

综上所述,我以为:(1)科技工作的总方针和总要求应是“面向”、“依靠”、“攀高峰”。(2)科技工作的覆盖面应是:面向三个层次,服务科技计划。(3)科技工作的发展目标是:“一体两翼”,促经济建设起飞。(4)近期工作方针是:“稳住基础研究这一头,放开放活中下游一大片”。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科技政策已逐步形成体系,并走向成熟和完善。从实践上看,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正确的、成功的。

第二,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论断以及整个国民经济要进一步转轨的观念,目前正日益深入人心,逐渐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已提到各级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小平同志、江总书记、李鹏总理及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同志,多次深入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高新技术园区考察和视察,并就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发展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各部门相继召开了科技工作会议,党政主要领导亲自主持、作报告,对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地方经济、推动行业发展作出决定,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规划和计划。据1991年底统计,全国已有24个省(区、市)、12个计划单列市、10多个部门、220多个地区(市)和1000多个县(市)制定了科技兴省、兴市、兴农、兴工、振兴行业的发展战略,并付诸实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以宣传和普及科技为宗旨的各项活动广泛开展,财政、金融、税务、工商、人事等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对科技进步的支持不断增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和活力。

第三,科技投入有了明显的增加。

1991年,全国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中型企业等单位用于科研的经费支出为409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拨款156.23亿元,比1990年增长12.3%;开发贷款66.7亿元。今年以来,一些科研单位和企业在通过社会集资增加科技投入方面,又有新的探索和突破,他们的办法可以简称为“多元化,多渠道”的集资法。根据我的归纳,大致有以下几种:成果联营集资法;成果招标集资法;自办公司集资转化法;股份集资法;成果部分转让集资法;行政推广成果转化法。

第四,技术市场正在健康地发育、壮大,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的速度有所加快。

据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统计,1991年全国共缔结技术合同20.7万份,成交金额94.14亿元,比1990年增长25%,比成交额最高的1989年还增长了15%。1991年,全国有6528个预算内国营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了对口交流,共向企业转让4965项科技成果,并设立4864个联合开发项目。各地均在充分运用常设技术市场、举办大型技术交易会、进行对口交流等传统经营方式的基础上,又推出一些新的经营方式,如深圳首创了“科技成果公开拍卖”等。预计今年全国技术市场的总成交额可突破100亿元。

1991年,我国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也有较大的增长,总额为123.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7.6%,其中出口占2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1%,说明我国出口产品中的技术含量有所提高。

第五,在科技发展方面,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基础研究这三个层次的科技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863、火炬、科技攻关、星火、推广、基础研究等各项科技发展计划顺利实施,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难关,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并大量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些科技计划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支持。

第六,国家加强了对基础性研究工作的支持。

从去年起,国家在有限的科技经费中,增加了对基础性研究的投入。其中,今年给自然科学基金增加5000万元,资金总规模达到2.2亿元,增加了30%多。中科院也增加了基础研究经费。国家还决定在“七五”期间已经建成7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八五”期间再增加建设75个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并增拨已经建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经费。

今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新增选了210名学部委员,国家科委出台了加强、发展基础研究的“攀登计划”,国家将重点建设30个重大基础研究工程项目。江泽民总书记还亲自到中国科学院视察,听取科学家们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第七,高新技术开发园区的涌现和民办科技实业的崛起,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现人才分流,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提供了基础。

截至1991年底,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有27个,开发区内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487个,职工总数13.8万人,当年总产值71.2亿元,实交税金3.9亿元,利润7.9亿元,出口总额7.1亿元。一大批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分流出来的科技人才在这里大显身手。另外,去年以来,全国各地兴办了一大批省、地、县自办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们参照国家政策,给入区的高新技术项目、企业和科技人员享受优惠政策,鼓励他们为经济发展作贡献,在全国形成了宏大的声势,对于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我国的民办科技实业也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全国已有近2万家民办科技机构,40多万从业人员。他们在不拿国家财政拨款、不要国家编制的情况下,自筹资金、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兴办科技实业,实现技术成果向产业转移,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进了科技体制改革。小平同志南巡后,全国民办科技实业又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据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今年前5个月共新增民办科技机构984家,新增从业人员1万多人,新增销售额2.8亿元。

第八,科技人员的待遇有所提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

去年,全国又有1万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开始享受每人每月100元的政府特殊津贴。今年,除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范围进一步扩大之外,以珠海市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为发端,全国掀起了重奖科技人员热,奖轿车、奖住房、奖巨额奖金已成为时尚。奖励政策上也有很大突破,如深圳市及一些地方和企业,分别明确规定对企业和当地经济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可以从纯利中获取6%~15%的利润作为奖金。这一切在前几年都是无法想象和实现的。

应该说,这两年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又转入了新的兴旺发展时期。如果说1978年科学大会迎来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春天”,那么,今天我们正迎来我国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我们面临的宣传任务

从各地出现的“抢人才”、“抢项目”、“重奖热”中可以看到,在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尽快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新形势下,大家把热情投在科技上了。

这样高涨的社会热情,无疑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量。事实证明,我们已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条件,我们正处在一个千载难逢的重要历史发展时期。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现在科技界的压力也很大。如何更好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他们到主战场上建功立业,满足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各界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求,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国家科委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同志多次研究了“十四大”前后科技工作的重点。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把它归纳成两句话:一是“面向、依靠、攀高峰”,二是“加强一头,放开一片”。

“面向、依靠”,就是坚决贯彻党中央“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发展和提高全民族科技水平,促进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直接为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加快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合理开发资源、推动社会进步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各方面贡献力量。

“攀高峰”,就是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所说的,“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越高越新,人民高兴,国家高兴”。就是要求各个层次的科技工作不要老守着过去的一点成就,而要努力创新、提高研究开发工作的水平,要日新月异。“攀高峰”是贯彻执行“面向、依靠”战略方针的要求。

我们科技宣传的主旋律就是要紧紧围绕“面向、依靠、攀高峰”做文章,为今年的工作重点“稳住一头,放开一片”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具体地说就是:

第一,要抓好“加强、稳定基础性研究这一头”的宣传。要为“稳住一头”服务。

在科学技术工作中,基础性研究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为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先导和源泉,而且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摇篮。确保基础性研究持续稳定地发展,才能保证我国的技术和人才有长期的储备。

但是,当前我国的基础性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面临许多困难。例如,首创性不够,经费不足,仪器设备陈旧,课题分散,新秀培养不够等。而且,还要预计到,在加快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方面的新变化,基础性研究还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冲击。

因此,中央提出要采取果断措施,加强对基础性研究的指导,决心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以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保证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基础科学方面,造就和保持一支有战斗力的精干队伍,务求取得第一流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稳住一头”的宣传是今年科技宣传的一个重点和热点

第二,要加强搞活、放开大批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宣传,为实施“人才分流”重大战略措施提供舆论环境。

当前,科技面向主战场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害问题是主战场没有形成以科技为支柱的“野战军”,没有真正形成为发展现代产业、现代经济服务的科技方面的主力军。最主要的表现是:人才还集中在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中企业和政府部门里。所以,进一步引导人才分流,动员、支持、鼓励广大的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到主战场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市场服务,是科技工作的重点。这就要求科技宣传在较长的时间围绕这个主题组织一次大的舆论战役,创造一种舆论环境和社会风气,以支持基层单位的科技人员和干部分流。

第三,加强科技体制改革的宣传。

面对全国扩大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科技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步伐也将加快。国家对于各种类型的科研机构将实施不同的改革措施。

1.倡导开发型的研究所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引导他们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凭借自己的优势,形成高技术产业。国家给他们的优惠政策(比如30%的事业费)不变。形成产业的途径,是允许他们进入大中型企业,不能进或不宜进的,自己可以变企业。

2.公益型研究所(如计量、气象等)改革的方向是,逐步实行社会化服务,让他们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广泛地开展有偿服务,发展第三产业。

3.科技信息科研等服务型机构,就是搞成社会化服务也还得政府养,今后国家给他们的投资不变,但必须实行分流。国家养一部分,另一部分放到社会上去搞知识产业,或者叫科技第三产业。

4.基础性研究不能搞分流,也不能提社会化服务。但要提倡人才流动,就是有点淘汰的意思。干不动了、干不了的,就出来干别的,留出一定的编制给新“流”来的。要允许在全国范围,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招收优秀的科学家来主持工作。

5.高等院校,要分流出一部分教师、工作人员、实验室人员办校办产业。最近中办调研室搞了一个高校校办产业的调查报告,《科技日报》已全文刊登,效果很好。有的领导认为,这可能是唯一的出路。分出一部分教师,或者是年纪大的,或者是已经有替代人的,或者是有特别兴趣的,或者自己有发明创造特别想转化为商品的,让他们出来搞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也采取特区的办法,工资放开;同时,把国家给这些人的工资加到留在学校教书的教师身上。这样,搞教学的这部分人的工资也能提高了。

所以,只有通过人才分流,才能让搞产业的变富,搞科研、搞教学的不仅提高了素质,待遇也可有所改善。

现在,国外对于我们分流人才,搞产业非常关注。他们评论道,如果校办产业干起来,科研院所产业干起来,中国的高技术产业很快就会形成力量。

第四,形成强烈的舆论氛围,进一步鼓励科技人员“下海”。

要保证人才分流这一改革措施的成功,从根本上解决科技、经济脱节的矛盾,关键一条,就是要把集中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机关单位的科技人员引上社会、引上经济建设主战场。现在,阻碍科技人员“下海”的因素还很多,既有观念的问题,也有“左”的流毒,还有政策不配套所带来的问题。为此,科技宣传工作者的任务相当艰巨。我们必须面对实际,研究对策,宣传新观念、提倡新风尚,用强大的舆论攻势消除科技人员的顾虑,引导、鼓励、支持他们“下海”。

1.要大力支持、宣传有成就的科技实业家。要通过舆论宣传,让社会了解科技实业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要让他们有科学家一样的荣誉和社会地位。

2.要宣传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我国的知识分子待遇在世界上是很低的。在这个问题上,宣传报道要有所引导,有所突破,不要把人的待遇看成是身外之物,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要允许和鼓励科学家、科技实业家在给社会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加收入、改善待遇,在社会允许范围内让他们先富起来。

3.要反映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向党和国家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用舆论手段推动政策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4.要提高民办科技实业家的地位。小平同志到珠海看过两家民办科技企业,其中一个是“亚仿”,给了非常肯定的评价。事实表明,民办企业的机制是非常有生命力的。

第五,要增加科技宣传的信息量。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广大群众包括科技界、经济界对于信息的数量、质量和传播速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条高质量的信息及时传播,往往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近,《科技日报》刊登了一条消息,讲的是广东智力高技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开发成功了一种草纤维薄膜,结果见报10天,该中心收到全国各地3000多来信来电,与各地签订100个合作合同,投资总额超过8亿元,该中心获得技术转让费1亿元。

第六,用成果多方位、多方面、多层次地宣传改革开放。

这里所说的成果,包括改革开放中的进展、先进典型和已经取得的实际成果,尤其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创造、发明出来新的科技成果。用成果宣传改革开放,能够言之有物,实实在在,广大群众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七,要增强科技宣传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1.从采访角度来说,要注意视觉新闻的作用,尽可能地身临其境,抓住实质。在把握宏观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细微些、细微些,再细微些。尤其要了解和反映电视镜头所无法拍摄到的细节和实用信息。

2.科技宣传的语言应生动些、形象些、精粹些。在准确介绍科技知识的前提下,科技宣传的语言可以更生动些,更形象些,声音、色彩的变化更丰富一些。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一旦强调生动形象,有的同志就忽视了科学的准确性;一旦强调科学的准确性,语言就会枯燥无味。要克服这种片面性;记者、编辑都要加强学习。学理论、学知识、学语言艺术。在学习语言艺术的过程中,要注意运用语言的规范化,要把语言弄得精粹些,再精粹些。

第八,要注意文风的改变,倡导写短稿,用短稿来美化版面,增加版面的信息量。

(写于1992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