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广播新闻评论发展现状

我国广播新闻评论发展现状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我国广播新闻评论发展现状1.广播评论的机构逐步健全随着广播评论在我国数量的急剧增长和规模的迅速扩大,广播评论在广播媒体中的地位也与日俱增。从我国广播新闻评论的发展来看,目前这三个功能在逐步趋于完善,尤其是后两个功能。

(一)我国广播新闻评论发展现状

1.广播评论的机构逐步健全

随着广播评论在我国数量的急剧增长和规模的迅速扩大,广播评论在广播媒体中的地位也与日俱增。目前,绝大多数省级以上的广播电台都有了专门的广播评论写作机构,其主要负责针对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新推出的社会政策等发表代表本台观点的评论。这些专门的广播评论机构的设立,使得广播台完全摆脱了以往照搬或者依赖报刊评论的习惯,树立了广播评论独立的思维习惯,增强了广播评论独立的运作能力,使得广播评论能够对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做出独立判断,发表独到、深刻的见解,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广播评论机构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广播评论得以逐步走向规范,并且正式在广播媒体中开展,使广播评论取得了初步的成就。

一些广播评论发展比较快的广播电台在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初就已经成立了专门的评论机构,这些原有的广播评论机构在广播评论的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走向健全。2000年3月29日,中央台原有的评论部与《新闻纵横》节目合并,成立中央台新闻评论部,这是广播评论机构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也是广播评论在新世纪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广播评论机构的健全和完善,赋予广播评论更丰富的内容和更灵活的表现形式,有力地推动了广播评论的开展。

2.广播评论质量不断提高

近十年来,我国广播评论呈现一个大发展的趋势,评论质量有明显的提高,从广播评论文体本身来说表现在写作方式和播出形式上有进一步规范。目前,我国的广播评论基本形成了一事一议、夹叙夹议的表现形式,以一个新闻事实为依托,融新闻、评论为一体,夹叙夹议,针对一个事件挖掘原因,揭示过程,发表议论,最终引导舆论。一事一议的写作形式有利于广播评论抓住核心问题,集中力量,由小见大,发表短小精悍的言论;夹叙夹议的议论形式适合于广播媒体线性传播的特点,在一边交待分析事实的同时,一边发表议论,有理有据,脉络清晰,形成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我国广播评论近几年大都采取这一形式,并且得到了专家和听众的认可。我国广播评论专家曹仁义在论述广播评论特点时,曾经提出,广播评论是依靠声音传播的,稍纵即逝,因此“这就要求主题必须高度集中,一事一议,一题一评”。(5)研究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学者王振业也在其专著中提出,夹叙夹议是一种“可以融理、事、情于一体,把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的论述方式和方法。对于广播、电视来说,善于夹叙夹议,等于掌握了适应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是深入浅出的说理,让听众、观众经由具体事实理解政论性内容的有效手段。”(6)

此外,广播评论在播出形式上也得到进一步规范,与以前的广播评论没有固定的播出时段、没有固定的播出栏目、没有稳定的评论风格不同,目前我国的广播评论主要采取栏目化播出的形式,配合新闻节目进行深度和追踪报道,形成了固定的播出时间和稳定的评论风格,有利于扩大评论的影响力,培养广播评论的忠实听众。最近几年,大多数的获奖广播评论都来源于广播评论性节目,还有一些广播评论配合当前重大时事、政策方针,形成系列评论和连续评论,成为广播评论性节目的有益补充。

综合看来,广播评论的功能可以归纳为:信息传播功能、舆论引导功能、舆论监督功能等三个主要方面。从我国广播新闻评论的发展来看,目前这三个功能在逐步趋于完善,尤其是后两个功能。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我国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性节目研讨会上,前广电部部长孙家正曾经提出,“正确引导舆论是新闻评论性节目最主要的职责”,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办好新闻评论性节目。”评论要肩负起正确地引导社会转型期的社会舆论和有效地实施舆论监督的功能。比较90年代中期以前的和以后的广播评论,不难发现,无论是从选题内容还是从其社会效果上来看,广播评论都日益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着重对上级政策、方针、路线的及时传达和对下面情况、需求、反馈的及时引导,逐渐走向“解释疑惑、平衡心态、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团结鼓劲”的标准。

根据各地实践,90年代中期以来,广播评论从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四类:弘扬提倡类;解疑释惑类;批评监督类;社会警示类。这四类广播评论不仅承担起其最基本的信息传播功能,而且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出发,承担起耳目喉舌的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功能。广播评论开始成为广播媒体表明立场观点、引导舆论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成为广播媒体实行有效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

从近几年地方台广播评论的发展来看,评论的选题都比较注重社会效果,而且涉及了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诸如党的建设、干部作风、国企改革、一国两制、经济发展、人才流动、市场整顿、环境保护等等。这些关系人们生活和地区发展的经验和问题不仅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和指导性,而且反映了广播评论介入生活、引导舆论的广度和深度,在当地乃至全国范围内都具有较强实际引导作用和影响力。以青岛台连续几年关于名牌企业的相关评论为例,《海信的启示》、《名牌,要的是强》、《透视青岛名牌企业的“竞合”战略》、《从南雁北飞看人才流动新模式》,其中总结的经验和战略,不仅对青岛地区的企业发展有很强的分析性和指导性,而且对全国各地的企业竞争和发展都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导向。

3.广播评论形式日益繁盛

随着广播评论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在广播评论的传播实践中,也逐渐形成了诸多适应自己传播特点的节目形态和评论样式,如广播谈话、主持人评论、录音评论等。

广播谈话以“类交流”区别于其他的评论体裁,即一定程度上的双向传播。广播谈话近几年来得到迅速的发展,由最初的谈话体形式的口播到两人谈话再到多人谈话;由播音员到邀请嘉宾;由演播室到现场,广播谈话在嘉宾、人物、话题、地点等方面做出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开拓,丰富和完善了广播谈话的内涵。

主持人评论将评论的写作者与播出者合二为一,由主持人直接播讲自己写作的评论,不仅有助于文字语言与有声语言的有机结合,写作风格与播出方式的和谐统一,而且更准确、更充分地传达了评论的主题思想。但是,目前这类由评论员自己写作直接播讲的评论形式还是比较少,仍然是以主持人播讲评论员的评论为主。

目前,录音评论这种形式已经为许多电台使用,并且成为评论增加现场感和真实性的有效手段,充分体现了广播评论的媒介特点和传播优势。以2001年获得中国广播评论一等奖的《慕马大案警示录》为例,辽宁台就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原副市长马向东等16人集团的腐败事件,从世界观、权力观、用人观三个方面提出了三个警示,三个警示与五段录音相互配合,边述边评,深刻剖析了慕马大案给人们特别是干部们的警示。这五段录音包括《全国新闻联播》新闻录音、马向东、慕绥新坦白和反思、沈阳市纪检委总结教训、最后以江总书记七一讲话录音为结束,录音与文字配合得恰到好处,论点、论据有机链接,语言简洁明快,有气势,有震撼力。评论中三点警示均以雄浑的警钟音响引出,这不仅有“让人警醒”之意,而且也是录音评论的一种创新尝试。

4.舆论监督类评论节目涌现

继1994年中央台的《新闻纵横》节目开播后,各地方台纷纷效仿,以自身的特色和实力开播了一系列评论性节目,并且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和成绩。例如1995年南京经济台开播了《新闻演义》,1999年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开播了《新闻焦点》,还有湖北台的《广播论坛》、内蒙古台的《纵横118》、南京经济台的《骨鲠在喉》等等。这类广播评论性节目主要依托新闻事实,进行夹叙夹议的分析,同时重视实况录音的运用和采集大量的人物访谈,属于具有新闻评论性质的新闻专题。

近年来出现的这些评论性节目大多定位于舆论监督,配合新闻节目进行深度拓展和延伸报道,就重大社会问题、重大社会现象、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以及党和国家在一段时间的重大工作部署、老百姓欲知而未知的焦点问题展开评论。这些评论性节目开播几年来,播出了大量的广播评论作品,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此外,一些评论性栏目开播较早的广播台,近几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设了一些评论性节目,扩大了评论自身的分量,加大了评论开展的力度。如中央台2000年7月17日创办的《每周评论》,每周一固定在《新闻报纸摘要》节目中挂牌播出,以权威、庄重、大气为风格,以导向性、新闻性、重大性和可听性作为栏目选题的基本原则,与《新闻纵横》、《晚报浏览》共同构建了中央台广播评论的体系。

湖北台在《焦点时刻》之后开播了另一个评论节目——《广播论坛》,该节目主要播发评论文章,其中有政论时评、理论文章,也有社会走笔、随感杂谈。《广播论坛》自开播以来播出了许多视角独特、论点深刻、影响力大的评论作品,积极配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开展,为引导舆论,弘扬正气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节目目前已经成为湖北电台重要的评论节目,被视为湖北电台自身的一面旗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