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史

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史

时间:2024-09-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工笔人物画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制作的岩壁画和彩陶纹样中就已初露端倪,发展至春秋战国的帛画已成为独立的画种。工笔人物画比宋碟开创的意笔人物画早一千七八百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工笔人物画几乎已濒临绝境。舆论所及,逐渐把工笔人物画推向了低谷。当前形势对复兴和发展工笔人物画是极为有利的。工笔人物画有着极为丰富和精湛的传统遗产,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余地。

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史

工笔画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是传统画法之一。其画法比较工整严谨,以描绘被画对象的准确形象为准则。相对于“写意画”(以描绘被画对象的大意为原则)而言,总的来讲,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刚彻入微,要用极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工笔”追求绘画手段的装饰意味,造型手法上强调写意性的概括、提炼,并主张以神韵、神态的需求为前导来把握物象的本质形态,即意象造型,而不是自然主义的描绘,包括白描、淡彩、重彩等诸种形式。它以细致的刻画、准确的造型和精微的色彩进行严谨的创作。工笔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借助线条的方圆曲直、粗细长短,用笔的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用墨的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的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再加之色彩分染、罩染、烘染等手法的运用处理,细致入微地充分表现形体的质量感、动态感和空间感。其作品呈现工整、工细与工丽的画风。

img2

工笔人物画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制作的岩壁画和彩陶纹样中就已初露端倪,发展至春秋战国的帛画已成为独立的画种。如《孔子家语》中所载:“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各有其善恶之状,兴废之诚焉。”可惜这些作品没有流传和保留下来。目前尚能见到的仅有帛画《龙凤人物图》和《御龙人物图》,据考证是战国时期的作品。而山水、花鸟画形成独立的画种则已是魏晋南北朝以后的事了。工笔人物画比宋碟开创的意笔人物画早一千七八百年。2000多年来,前辈画家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精湛的工笔人物画遗产,除专业画家创作的卷轴画外,还有民间艺人绘制的壁画和年画。这些艺术珍品以其悠久的历史、高度的艺术水平和独树一帜的风格,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它们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汉唐有过一段非常灿烂的历史,但宋元以后却逐渐衰落。明清500余年间,工笔人物画大家寥若晨星。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工笔人物画几乎已濒临绝境。

img3

衰落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从工笔人物画本身来说,发展到宋代,虽承唐、五代之余绪,出现了像李公麟、李唐、李嵩那样的大师,在题材范围和风格技法上也有较大的开拓,但同时也出现了“恪守法格,专以形似”的风尚。恪守法格必然会导致缚于成法,专以形似也易囿于客观的模拟,以致雕镂刻划,巧密太过,陈陈相因,从而失去了创造精神,埋下了衰落的因子。而文人画,特别是水墨山水画的崛起,以青春时期活跃的生命力,顺应“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民族宇宙观和审美意识,打破了工笔人物画主宰画坛的绝对优势。这是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必然历程。但遗憾的是却从中产生了历史偏见——排斥工笔重彩,独尊水墨画。舆论所及,逐渐把工笔人物画推向了低谷。特别是明清两代,一些文人画家把后人伪托王维所撰的《山水诀》中的以下一段文字奉为圭臬:“夫画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而把工笔重彩画贬为“挥扫燥硬”、“板细无士气”,并说:“刻画细碎,为造物役者,乃能损寿,盖无生机也。”还说:“士人之画(指文人画)妙而不必求工,作家之画(主要指工笔画)工而未必尽妙。故与其工而不妙,不若妙而不工。”总的意思是工笔画格调不高,不登大雅之堂。其实,格调高低根本不在于工或写,不在于水墨或设色,而取决于作者的人品和修养。清代画家邹一桂说得好:“俗眼不识,但以颜色鲜明繁华富贵者为妙,而强为知识者又以水墨为雅,以脂粉为俗,二者所见略同。不知画固有浓脂艳粉而不伤于雅,淡墨数笔而无解于俗者,此中得失可为知者道耳”。但由于上面所说的这些偏颇的观点正适应了当时一些士大夫的人生观审美观,而有其广大的市场,以至工笔人物画一直被打入冷宫,抬不起头来。遗憾的是这种偏见谬论居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仍旧阴魂不散,说工笔画少慢差费,吃力不讨好,匠气太重,格调不高等等,从而造成学画青年竞为写意,美术院校工笔画教师严重缺乏的情况。

老一辈的工笔人物画家如刘凌沧先生等,在工笔人物画遭到歧视和冷落的情况下,长期以来自甘寂寞,矢志不渝地进行工笔人物画创作,而且他们还为复兴和发展工笔人物画奔走呼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后来又成立了当代工笔画学会,凝聚了全国工笔画的创作力量,举行了3次工笔画大展,得到美术界普遍好评。正如一位名人所说:“目前工笔画已走出了低谷,看到了灿烂的前景。”但要达到像百余年来所形成的以虚谷、赵之谦、蒲华、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大师为代表的写意花鸟画的高峰,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努力。

走工笔画这条艺术之路,虽然寂寞、艰辛,但却充满了无限希望。当前形势对复兴和发展工笔人物画是极为有利的。

人们的世界观和审美观正随着时代飞快的发展起着剧烈的变化。重水墨写意,贬工笔重彩的封建士大夫偏见已愈来愈没有市场了。本来就扎根于民族土壤之中、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雅俗共赏的工笔人物画在新时代的阳光雨露下,必将进一步显示其生机活力,绽放出美丽的花朵。目前,中国画正面临着如何民族化和现代化的问题。对民族传统的再发现,大力开掘传统遗产中对今天创新有用的东西,是走向民族化、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工笔人物画有着极为丰富和精湛的传统遗产,在这方面有很大的余地。近十余年来,色彩绚丽强烈的西方近现代绘画以及和中国工笔画有不少贴近、相通之处的东方美术大量输入,也为工笔人物画的创新提供了有利借鉴。相信只要大家都有复兴和发展工笔人物画的历史使命感,站在时代高度,广采博收,勇于探索,善于发扬工笔人物画的优势,工笔人物画高峰到来的时间是不会太远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