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狩猎工具发展史及猎物

狩猎工具发展史及猎物

时间:2022-02-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使鹿鄂温克族是东北古老民族的遗裔,可能也经历了这一历史时期。这说明到18世纪中叶使鹿鄂温克人已用鸟枪进行狩猎,但在此以前是用弓箭的。弓箭是使鹿鄂温克人自己制作的,弓背是用松木制作的。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使鹿鄂温克族男人死后,还要用弓箭作殉葬品。
狩猎工具发展史及猎物_敖鲁古雅使鹿温克人的体育文化

第三节 狩猎工具发展史及猎物

使鹿鄂温克人的狩猎工具,是从远古的木棒、石器、骨器、弓箭发展到使用枪支的。在近代,主要是使用枪支进行狩猎。为了对狩猎工具的发展史有个概括的了解,先从最早使用的木棒、石器说起。

一、狩猎的工具的发展

1.木棒、石器、弓箭、夹子和扎枪等狩猎工具的发展演变

(1)木棒和石器。使鹿鄂温克人最早的狩猎工具是木棒和石器。与其他原始人一样,使鹿鄂温克人最早学会使用的狩猎工具就是木棒和石器,在狩猎过程中采取集体狩猎的形式,用木棒围攻小型野兽,遇到大型的野兽,将其引入山谷或者地势较低的地方,运用石块将其猎杀,生活实践中使鹿鄂温克人也不断地总结,开始选取一些锋利的石块,投掷到猎物身上使其失血而亡,到石器时代后期逐渐发现将锋利的石块绑缚在笔直的木棍上可以将其投掷得更远,杀伤力更大,这也是扎枪最早的雏形。

img92

图4-1 鄂温克人狩猎用枪支

(2)弓箭。在木棒和石器以后,是使用弓箭进行狩猎,这是木、石器相结合的一种工具。据文献记载,东北古老民族使用弓箭可以上溯到三千年前的周初,周武王灭商以后,肃慎曾向西周王朝“贡眓矢石纈”。它是远古时代肃慎族及其后裔在漫长的原始社会所使用的以桦木为杆,以石为镞的箭。使鹿鄂温克族是东北古老民族的遗裔,可能也经历了这一历史时期。使鹿鄂温克人普遍使用弓箭狩猎,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叶,如1750年(乾隆十五年)清高宗给黑龙江将军傅尔丹的上谕说:“索伦等(当时使鹿鄂温克人包括在索伦部里)围猎,从前并不用鸟枪。今闻伊等不以弓箭为事,惟图利便,多习鸟枪。夫围猎用弓箭,乃从前旧规,理宜勤习。”这说明到18世纪中叶使鹿鄂温克人已用鸟枪进行狩猎,但在此以前是用弓箭的。弓箭是使鹿鄂温克人自己制作的,弓背是用松木制作的。箭头早期是石镞,后来用骨镞和铁锨。《契丹国志》载:“弓以皮为弦,箭削桦为竿”就较形象地描绘出了使鹿鄂温克人早期使用的弓箭。在东北各族的传说中,他们曾使用各种弓箭,如肃慎使用的檀弓,鲜卑、勿吉和室韦使用的角导,契丹使用的黄桦皮缠楮皮弓等,与使鹿鄂温克人使用的弓大体相似。在近代,《西伯利东偏纪要》中载:“查俄镇因拔纳斯克以南,阿勒于以北,西伯利以东,纵横各千余里,奇雅喀喇地方,共约四五千人,通呼二腰子(即当地使鹿鄂温克人)。……善使鸟枪、木弓、桦矢。低答弓以黄瓤木为之,性直不弯,长五尺,盈握力度,用麻绳或皮作弦,弛则直亦如矢。矢以蜂桦为之,长视左手至左肩,镞长视食指;本窄末宽约四分。低答以木为之,长六尺余。”弓箭在使鹿鄂温克人社会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正如恩格斯说:“由于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日常的食物,而打猎也成了普通的劳动部门之一。”直到今天,他们仍以豪迈的心情,传颂着有关使用弓箭的神话般的故事。据说弓箭发明以后,成群的野兽也能打了,一个人一天能打七只狍子。

img93

图4-2 早期的弓箭

img94

图4-3 地箭

使鹿鄂温克人用弓箭射击的技术是非常高超的,至今他们还在赞美本民族的射箭英雄。传说使鹿鄂温克人英雄卡哈刻曾和满洲额真(皇帝)部下比赛射箭,满洲额真部下使用的牛皮包扎的秀丽雕弓,却不如使鹿鄂温克人粗壮的松木弓有力。传说中的氏族首领根特木耳、毛考代汗也都是射箭能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使鹿鄂温克族男人死后,还要用弓箭作殉葬品。弓箭也是使鹿鄂温克族儿童的玩具,猎人常常亲手制作各种箭,如响箭、回头箭和尖头箭,以便从小培养孩子的射箭兴趣,一到7、8岁,孩子就可以用弓箭射猎飞禽和小兽。新中国成立前,一些老年人也用下地箭的方法来猎取野兽,把弓箭下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用绳子拴住机关,野兽触动绳子,则被脱弦而出的箭所射杀。

(3)夹子。这是一种古老的捕猎工具,自有铁器起,这种工具便一直伴着渔猎民族走过漫长的洪荒时代。事实上,夹子种类之多超过任何一种捕猎工具。无论是像使鹿鄂温克族这样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还是以耕种为主的汉族都或多或少地使用着夹子这种工具,它用途非常广泛,上至空中飞行的各种鸟类,下到地面奔跑的兔子、野鸡等,都可以使用夹子进行伏击。而主要用于捕猎的夹子有:小掰夹子、踩盘夹子、捉脚等。

小掰夹子是一种小型夹子,常用于捕捉老鼠和鸟雀,在现代的农家也经常可以见到。半圆形,上为可动弧,下为固定的被动弧。弦上有柄,柄上绑有机关舌,弦根处有卡簧,卡簧上可安装诱饵。柄两侧缠有钢簧,钢簧两侧分出动力臂,分别扣于弧侧。使用时,用手掰开扣有动力臂的动弧扣上的机关舌,放置于老鼠或鸟雀出没处,一旦触动机关,一般可以夹到。

踩盘夹子一般只用于外出打猎。有小型铁丝夹子、中型铁条夹子、中型狼牙夹子和大型铁条夹子、大型狼牙夹子等数种。各类夹子制法大体相同,底座中间设有一个机簧踩盘,两个“V”字形助力器,顶端铁环套于两个弧形铁两侧。用时以双脚踩下助力铁,掰开弧形铁,用一侧的一根机关舌卡于踩盘下的卡口上即可。

其中以夹子大小、力量的不同捕获体形不同的猎物。大型的狼牙踩盘夹子可以打住黑熊等大型食肉动物。

捉脚是介于夹子和套索中间的一种捕猎工具,附属于小型陷阱之上。一般只针对大型猎物。其形状与车轮类似,也有方形的。边框一般为木制,边框上安装数十根辐射状钢条,中间虚空。用时以粗铁丝固定在附近大树上,置于小型陷阱口,上覆盖伪装物。一旦有猎物经过,踩中捉脚,钢条下陷,形成倒刺,猎物越挣扎,钢条刺入越深,猎物只能束爪就擒。

(4)扎枪。即古代军中使用的长枪,这种武器在古时使用范围很广。早期人们用的扎枪是木制的,即木棍削尖,用来刺杀猎物。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在木棍的一头装上石镞或骨镞。有了铁器以后,出现了铁制的枪头,杀伤力更强。扎枪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手握式扎枪,一种是投掷式扎枪。手握式扎枪用于与猎物面对面搏杀;而投掷式扎枪则用于近距离投射。在狩猎时,既带着弓箭,也带着扎枪。远距离用弓箭射杀,近距离或遇受伤的猛兽反扑时,就用扎枪来刺杀。

(5)网套。网是近代出现的一种专门猎捕鸟类的工具,由极细的丝线编制成鱼网状,长的二十多米,短的十几米,中间横向有若干钢绳,两钢绳之间形成网兜,用时两侧用长杆撑起,置于飞鸟聚集处,多用于捕捉飞鸟等。

套则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捕猎工具,一般用铁丝、油丝绳、钢丝和八号线制成。扣法民间称之为“步步紧”,由一活一死两个扣索结成,套住猎物后,可锁死,猎物不易挣脱。常见有单套、吊套、连环套等。下套捕捉猎物的范围很广,从小型的雪兔到中至大型的狍子、犴、黑熊等都可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单套是指固定于树干上,置于猎物踩出的兽道上的一种套索。不同的猎物所用套索的材料也不同,套雪兔一般用细铁丝就可达到目的;套狍、鹿等中型猎物一般采用油丝绳,套也比较大;而套犴、熊等大型猎物就要用八号线这类粗大的铁丝才能奏效。

吊套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下套手法,对付的猎物一般是狐狸、猞猁、狼等一些动作敏捷、性情狡猾的猎物。下套一般选择桦树,由机关扣上,套与机关相连,一旦猎物钻入套索,机关打开,桦树弹起,便将猎物悬吊于空中。

连环套则是由一主纲上并排悬吊数个单套,多时可达上百个。这种套索常用于对付没有固定兽道,却有一定活动范围的猎物,这种套索一般成功率都比较高。

(6)毒药。使用化学药品这种捕猎方式近年来已经十分罕见,听当地老人讲,使用药物有两种方式:一是将药物涂抹到弓箭箭头或扎枪头上,以使猎物在最短时间内毙命;二是在猎物经常出没的地方下药,以达到捕捉猎物的目的。

2.铁器与枪支

据《龙沙纪略》记载:“东北诸部落,未隶版图以前,无釜甑罂瓿之属,熟物刻木贮水,灼小石淬水中数十次,瀹而食之。”这里所说的“未隶版图以前”,即指后金和清朝统治之前,也就是17世纪初,铁锅之类还没有传入使鹿鄂温克族地区。近几十年来,一些学者以此为据,断定在此以前,铁器没有传入使鹿鄂温克族地区。这种看法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的。后金和清朝统治之前,铁锅之类的铁器没有传入使鹿鄂温克人族地区是可能的,因为他们从事游猎活动,铁锅等比较笨重,携带很不方便,他们又有简便的煮肉方法,特别是烤肉比煮肉更香,所以对铁锅的需求不是那样迫切。但是,游猎民族,迫切需要犀利的狩猎工具,如铁箭头和扎枪头等。这些东西应在铁锅之前就有传入,当然数量可能很少。这种判断是有一定根据的,如使鹿鄂温克族先人室韦族,就有输入铁的记载:“室韦,……土少金铁,率资于高丽。”在当时室韦族周围的其他族,也开始输入铁器,如在《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中,蔡邑说:“加以关塞不严,禁网多漏,精金良铁,皆为贼有。”他这里所说的“皆为贼有”是对少数民族的污蔑,而好铁传入这些地区却是事实。《金史·世纪》中也记载:“女真旧无铁,邻国有甲胄来鬻者,景祖倾资厚价以与贸易,亦令族人昆弟皆售之。得铁既多,因之以修弓矢,备器械。”由此看来,使鹿鄂温克人使用铁器要早一些。17世纪以后,和内地联系逐渐增加,铁器也就较多地进入使鹿鄂温克人的经济生活。特别是火枪传入并逐步取代弓箭成为主要的狩猎生产工具,对使鹿鄂温克人的社会经济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据老年人记忆推算,枪支大约是300年前传入的,最开始传入的是火枪。枪支传入的途径有四:其一,是清朝查边的官吏走私进来的。如史载:“俄罗斯鸟枪,其受药筒中凹凸如梅花不圆,此与内地枪迥异。察边至墨里勒克者,购而售之俄伦春,利尝数倍。余察边者不能得。”其二,是与“罗刹”交战过程中缴获来的。如史载:“康熙二十二年,使鹿鄂温克人朱尔铿格等,于精奇里江杀五罗刹,并获其鸟枪。”其三,通过商品交换所得。如达斡尔族谙达每年收购猎获品时带来一些枪支与使鹿鄂温克人进行物物交换。其四,使鹿鄂温克人被编入八旗兵之后,清朝发给的枪支。

使鹿鄂温克人最早使用的是火枪,共有三种:第一种是“良沙”(火绳枪),是把火药和铅弹装入枪筒,遇到野兽时,用火绳点燃火药发射;第二种是“钢的”(火镰枪),是把火药和铅弹装入枪筒,用火蜡引火发射;第三种是“英陶克”(洋炮),也是从枪筒装火药和铅弹,用引火帽引火发射。这几种火枪的射程均为70~80米。

1960年,在使鹿鄂温克自治旗甘奎努图充调查时,据七八十岁的老人说,在他们开始打猎时都是使用火枪。当时使用的火枪,多是用皮张换来的。在俄国人那里,一支好的火枪需要60~100张灰鼠皮,或一匹马才能换得。一支北京造的火枪要50银子才能买到。一支一般的火枪,要用一两件新的皮“大哈”(每件需用5张狍皮制作)来换取。一支达斡尔人制造的火枪,也要20~30张灰鼠皮才能换取。

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俄国传入了“别拉弹克”枪。这是一种单响的步枪。它的枪膛只能压一颗子弹,但是子弹已同现在的小口径步枪子弹一样,弹壳后座有引火帽,把火药装在弹壳内,弹头是用铅制作的,分长、圆两种,长弹头是打大兽的,圆弹头是打小兽的。后来“别拉弹克”枪又分为两种:一种叫“沙拉达克”(长枪);一种叫“尼力开依尼斯”(短枪)。以后仿照“别拉弹克”枪的原理,制造的有“当沙”(单出子)、“马毛斯”,仍压一颗子弹;“占透鲁”(十翻子),压十颗子弹;“六开式”,压六颗子弹;“十三太保”,压十三颗子弹。这种枪支的有效射程是100~150米。子弹是与俄商或汉商换来的。后来使鹿鄂温克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学会了制作这种子弹,即把引火帽、火药和铅买回来,将旧弹壳打过的引火帽扣掉,换上新的引火帽,将火药装在弹壳里,将铅块溶化,倒在弹头模子里,冷却后取出,装在弹壳口上,子弹就制成了。自己制造的弹头既便宜,又能保证供应。“别拉弹克”枪刚传入使鹿鄂温克地区时,一支枪大约15~30元羌洋。

大约在民国初,现代步枪传入使鹿鄂温克地区。最先传入的是俄国造的连珠枪,它的子弹穿透力强,命中率高,有效射程一般可达200~400米。它同时可以压在枪膛中五发子弹,打一枪后,只要把弹壳清除,还可以再推上子弹继续射击,一枪射不中,再打一枪只需几秒钟。但是,这种枪支由于价格昂贵,这一时期并没有普遍使用。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以后,日寇把使鹿鄂温克人仅有的一部分连珠枪都没收了,直到1940年把使鹿鄂温克青壮年,即18~45岁的男人编入山林队,日本人才发给每个山林队员一支“一三”式或“七九”式步枪,队员的枪支既可用于军事行动,又可用于狩猎。子弹由当地的日本特务机关控制,定期发给。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发给每个猎民一支“临七九”枪,从此使鹿鄂温克人猎民才开始普遍使用步枪。国家还把破旧和损坏的枪支逐年调换成新枪。

近300年来,使鹿鄂温克人的狩猎工具,从使用弓箭而一跃使用火枪、“别拉弹克”枪和现代步枪,这是狩猎工具的巨大飞跃,但是,使鹿鄂温克人对新的生产工具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接受得了的,新生产工具代替旧生产工具是经过由不习惯到习惯的过程。据说,火枪刚刚传入鄂春伦族地区时,大家争相传用,都想试一试是否好使。最初,用起来感到很生疏,认为火枪还不如弓箭,因为枪声很大,如果一枪打不中,不但来不及打第二枪,而且把其他野兽也给惊跑了。而用弓箭,一次射不中,还可射第二次。这里有两个生动的例子,可以说明新旧两种思想的斗争:一,相传火枪刚传入时,一个年轻人和一个老年人同去打猎,看见一只树鸡,年轻人想用火枪打,老年人想用弓箭射。老年人认为用枪打不可靠。一枪打不中,树鸡闻声就会飞走,而用箭射,即使一箭射不中,树鸡也不会吓飞,还可以再射。两人打赌,年轻人觉得没有把握,于是让老年人先射,老年人一箭射下了树鸡。这个例子说明,旧事物战胜了新事物。二,传说最初使用火枪时,有个猎人首次拿着火枪去打猎,刚走出不远就遇到一只犴。猎人瞄准打了一枪,枪声很大,震得山谷回荡。枪声一落,再也不见犴了,猎人非常懊悔,他想不如拿弓箭来好了。但他走到犴站过的地方仔细看了看,发现地上有血迹,他按照血迹寻找,没走多远,就见犴已死在那里。猎人看到犴身上被打的枪眼很深,他把犴翻过来再看,子弹已穿过犴身。他这时非常高兴,想到这支枪有这样大的本领,于是他亲热地吻了他的枪。这个例子说明,新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新的工具一定会代替旧的工具,关键是要有一个实践的过程。

使鹿鄂温克族用火枪代替弓箭的过程很长,延续了将近200年,这一时期,也可叫作弓箭和枪支并用时期。在很长的时间里,枪之所以不能迅速代替弓箭,除保守思想,不愿使用枪支外,还同交换不发达有关。另外官方阻止使鹿鄂温克人使用枪支,主张其继续使用弓箭,也是重要原因之一,例如1750年(乾隆十五年)乾隆在给黑龙江将军的谕令中,就明确指出:“此后行围,务循旧规,用弓箭猎兽。将现有鸟枪,每枪给银一两,概行收回。”就是在100年以后的1856年(咸丰五年),清朝的一些大臣还主张将使鹿鄂温克人的“鸟枪等械,查取存官”。清廷虽然利用使鹿鄂温克人等少数民族为其打仗,但又怕他们手里掌握武器对其统治不利,这也阻碍了枪支代替弓箭的过程。

清末使鹿鄂温克族多为火枪和“别拉弹克”枪并用,现代步枪为数很少;民国时期以使用“别拉弹克”枪为主,火枪也还在使用,但现代步枪明显增加;伪满时期基本是现代步枪和“别拉弹克”枪同时并用,使用火枪的已是个别人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主要是使用现代步枪,但使用“别拉弹克”枪的也还不少。这一时期使用“别拉弹克”枪,已不是用它去猎取大的野兽,而是为使珍贵毛皮不被破坏而用它来猎取。

枪支的传入使鄂温克猎民的狩猎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狩猎也由集体行为逐步转为几个人联合狩猎或单人独自狩猎,枪支成为他们的主要狩猎工具,但仍然使用弓箭、扎枪、地箭等原始狩猎工具。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了社会分工,男人专门从事打猎活动,妇女则承担饲养驯鹿、驮运猎物、熟制皮张、缝制皮衣裤、晾晒肉干等繁重的家务劳动。

根据猎物的多寡和苔藓的分布状况,鄂温克猎民在狩猎活动中不停地迁徙,被称为大搬家和小搬家,驯鹿走2天以上的路程叫大搬家,2天以下的路程叫小搬家,少则2~3天,多则15~20天即搬家。夏秋之季在一个地方狩猎时间较长,而冬季在一个地方狩猎时间较短,捕猎灰鼠时搬家最为频繁。搬家时,“乌力楞”全体成员集体行动,将“斜仁柱”等生活用品、兽皮、兽肉等猎产品以及饮具、粮食等,分别绑在驯鹿背上,妇女和老人、小孩也坐在驯鹿背上,十几头驯鹿在挂有“玛鲁神”的头鹿带领下,浩浩荡荡在原始森林中穿行,由一个狩猎驻地迁往新的狩猎驻地。

鄂温克猎民的狩猎活动根据狩猎对象不同而狩猎时间有所不同。从降雪到融雪的冬天,以猎取灰鼠为主。灰鼠为鄂温克猎民的主要猎物之一,也是以物易物进行商品交换的主要猎产品,商品交换也是以灰鼠皮张作为计算单位的,比如10张灰鼠皮换取一块砖茶,20张灰鼠皮换取一斤食盐等。

1957年,在额尔古纳旗(今额尔古纳市)奇乾乡初步实行定居之后,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狩猎仍为主业,在狩猎的同时,还承担了护林防火的重任,每个猎民既是猎民又是护林员,同时还担任铁路建设、地质调查、水土调查、森林开发设计勘测、边防保卫向导等社会职务,狩猎组织也由“乌力楞”逐步转入猎业队、狩猎小组等新的组织形式。主要狩猎工具——枪支,由旧式枪支转成“七九”步枪、“七·六二”步枪等新式猎枪,小口径枪也成为猎取小动物的必备武器。猎取的猎物由“乌力楞”成员平均分配逐步改为归集体所有,传统的平均分配制度被彻底打破。1965年在额尔古纳左旗(今根河市)敖鲁古雅河畔正式定居之后,开始实行“以猎为主,狩猎护养并举,多种经营”的方针,在狩猎的同时,开始出现加工业、养殖业、种植业等各业生产。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实行“以饲养驯鹿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发展”的经济发展方针,1985年历史上第一次实行驯鹿饲养包产到户责任制,生产方式逐年转向其他各业。

进入21世纪之后,开始实行“发展旅游业兴乡,特色养殖业富民”的新的民族经济政策,鄂温克族猎民结束了传统的狩猎生产,彻底放下了手中的猎枪,进入“饲养驯鹿为主,综合发展其他各业”的全新历史阶段。

3.猎刀、枪架、滑雪板和桦皮船

猎刀(考陶)是猎人必备的狩猎工具之一。完成狩猎后对猎物的加工、清理以及生活上的切、砍、刮、劈等也都要用猎刀,猎刀可说是使鹿鄂温克人生活中的万能工具。早期的猎刀是石制的,具体形态已无从考证。继石刀以后有骨刀,现在也已无人使用。铁制的猎刀,是近几百年才开始使用的。起初可能是传入的现成猎刀,以后是自己仿制的,用树杈木制作猎刀把,用桦木制作刀鞘。一般每个猎民都有一把,出猎时插在腰带上,以便随时使用。

img95

img96

图4-4 狩猎使用的猎刀

img97

图4-5 滑雪板

枪架(西将湖),是用松木制作的。将一根1.5米长的树干劈成两半,将劈开的里面刮平,外面刮圆,刮好的树干成半圆形,将两个扁面对起来,在上边40公分左右的地方钻孔,用皮条连接。猎人在使用火枪和“别拉弹克”枪时,在枪架一侧的上端还镶有铁制的扎枪头,以便猛兽反扑时与之搏斗。猎人出猎时将枪架拴在枪上一起背在背后,用时将枪架支起,呈“X”形,将枪搭在上端进行瞄准。这也是每个猎人必备的工具。

滑雪板(亭那),是使鹿鄂温克人一种古老的冬季狩猎的工具,分为无皮和有皮两种。无皮的称为“开牙玛”,有皮的即img98皮包制,毛朝下的称为“你拉”。大雪覆盖之后,出猎的鄂温克猎民则脚蹬轻巧灵便的滑雪板,驰骋在林海雪原之间,追逐着出没无常的野兽。冬季狩猎,鄂温克猎民有时也使用雪橇。雪橇称为“淘劳”,是从俄罗斯猎民那里学来的,用驯鹿牵车。驯鹿体轻蹄阔,善于在雪中奔跑,但鄂温克猎民习惯于牵着驯鹿步行狩猎,用驯鹿驮猎物,因此雪橇并不常用。大小兴安岭一年有3~4个月的寒冷天气,有时农历8月就下鹅毛大雪,直到翌年2~3月才融化。在大雪封山的季节,不论是人或是驯鹿、马匹行走,都会遇到极大的困难。在这个季节,使鹿鄂温克人蹬滑雪板打猎,行走如飞,跑得再快的野兽也能追上。使鹿鄂温克人的先人室韦就是用这种工具追逐野兽的,如史载“骑木而行”就是说的用滑雪板的情况。滑雪板是用松木制作,长5尺,宽半尺,厚4分,前端向上弯曲,弯度较大,尾端也向上弯,但弯度较小,中间有用皮条做的套子,把脚伸进后向前推即挂住,站住后向后退即可脱下。滑行时两手撑竿,向后推即可滑行。这种狩猎工具在几十年前还有人使用。

img99

图4-6 桦树皮船

4.猎犬、驯鹿

使用弓箭狩猎,促进了猎业生产的发展,从而导致了野兽的驯养。猎犬、驯鹿和马匹给使鹿鄂温克人狩猎生产以巨大的推动力。

猎犬最早被使鹿鄂温克人驯养和使用,但使鹿鄂温克人的猎犬是何时驯养的,已无从考证。猎犬长期以来是使鹿鄂温克人重要的狩猎工具之一,一直延续到使用火枪以后。

过去使用弓箭和火枪狩猎,每个猎人都养一两条猎犬,猎犬是使鹿鄂温克人狩猎活的工具,是猎手必不可少的伙伴。因为弓箭和火枪射程近,穿透力差,不易打中野兽。即使打中,有时也打不死,这就需要猎犬帮助追捕或与之搏斗,以使猎人有再射杀的机会。猎人的武器不好,有时一天也打不到一只野兽,但猎犬能捕捉小动物,使猎人及其家族不至于挨饿,能维持一天的生活。猎人在步行狩猎时,如果第一箭或第一枪没有打中野兽的要害,它就会迅速逃跑,这时要靠猎犬去追捕。再者,猎犬嗅觉灵敏,它能嗅味跟踪,便于猎人发现野兽。猎犬也是猎人的旅伴,猎人游猎时,常常栖息在深山野谷中,夜间有猎犬在身旁守候,他就可以放心大胆地睡觉。一有动静,猎犬就会吠叫,主人就会及时醒来做好自卫的准备,不致受到野兽的伤害。猎犬还可以帮助主人防御猛兽的偷袭和反扑。使鹿鄂温克老人铁平甲说,他表兄有一次出猎,后面来了一只大熊偷袭,猎犬发现后吠叫起来,并向熊扑去,救了主人的性命。他曾祖父有一次出猎,在狭窄的山谷中,迎面跑来一只老虎,猎犬扑上去与老虎展开搏斗,猎人乘机逃出险境。

使鹿鄂温克人的猎犬,分细犬、长毛犬和狼犬等四五种,每犬一窝生4~5只。过去优质种公犬在交尾期都是把它关在特制的木笼里,找好雌犬配种后才放出来。生下的犬崽,谁家来要都可以送给,不要代价,但要犬的人家在取小犬时,必须带来刀、剪、斧等有利刃的物件,据说这是象征犬牙会长得像刀刃一样锋利。壮犬长大后,有的雄性猎犬要进行骟割,骟割后的猎犬不但长得强壮,而且在追捕野兽时更专心致志。猎犬的寿命一般是10年左右。主人从猎犬很小时就给它起名字,名字是按猎犬的毛色或形象来起的,如“社鲁布尔”是四眼犬,“库力”是黄色犬,“西力嘎”是细犬,“卡拉木库”是黑色犬,“莫和拉”是花色犬,“占鲁克”是白脖犬,“伦得”是长毛犬,“卡拉加”是白脑门犬。从小就叫它的名字,长大后不论它在那里,只要一叫它的名字,它就会迅速地跑来。

猎犬从小就进行训练,如平时扔一块肉让它衔回来,经过训练,它将来抓住野兽时就不会随便吃了。小猎犬,猎人出猎时要用绳牵着,不让它乱跑,以防跑丢或被猛兽咬伤。发现野兽踪迹后,放开让它追捕,如果它第一次战胜了野兽,以后一发现野兽就会使劲地追捕。如果被野兽咬伤,就再也不敢追捕了,因此猎人在小犬放出去以后,都是紧紧地尾随,一旦发现小犬斗不过大野兽,就赶紧把它叫回来,不让野兽伤害它。猎人打伤狍子后,也让它去追捕,它第一次跑到狍子跟前,狍子一动它就害怕,也不敢咬,但在剥皮时给它点肉吃,它再遇到狍子就敢捕捉了。如果这样训练还无效,当捉到小野猪时,用一条绳子,将一头拴在犬脖上,一头拴在猪腿上,一撒开,野猪就拖着犬跑,小犬一急,就会咬野猪,把咬死的野猪肉给它吃点,它尝到滋味以后就敢咬了。使鹿鄂温克人说,真正训练出一条好猎犬,得1~2年的时间,并且不一定每条犬都能训练成猎犬。

使鹿鄂温克人过去饲养的猎犬,都是喂兽肉,也喂些剩饭剩菜等,现在野兽肉少了,一般都是喂些剩饭和兽骨等。猎犬平时在主人的“斜仁柱”旁或“斜仁柱”中卧着。如果看到远处来人,不管是主人猎归还是来了客人,都会群起狂叫,直到把人迎进“斜仁柱”才停止。但是,即使是客人,只要已住在“乌力楞”中,任你在“乌力楞”周围活动,无论谁家的犬也不会叫咬。

猎犬是鄂温克猎民狩猎的主要助手,在狩猎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猎犬的作用很大,除叼咬被打中的猎物外,还可以追赶较大猎物和保护主人。狍和鹿最怕猎犬追赶,尤其是鹿,猎犬追赶鹿时,鹿不停地站住回头张望,怕猎犬咬自己的屁股,便用犄角顶猎犬,猎人乘机射杀。猎物被打伤逃跑时,猎犬奋力追赶,直到猎物筋疲力尽而倒地,猎犬在猎物身边等主人到来。猎取熊、野猪等凶猛动物时,由猎犬同猎物搏斗,猎民则躲在安全处向猎物射击。如熊、野猪等凶猛动物被击伤而扑向猎民,猎犬则不停地同猎物搏斗撕咬,猎民可借机射杀或躲避。

二、鄂温克狩猎的主要猎物

鄂温克猎民的狩猎区十分广阔,近代狩猎区主要在大兴安岭西北麓。这里山脉纵横,水网如织,原始森林茂盛,草木葱茏,野兽众多,是座天然动植物园,野兽大部分都是鄂温克猎民猎取的对象。

1.黑熊

黑熊的俗名很多,有叫它狗熊的,有叫它黑瞎子的等等,生活在大兴安岭西北麓。黑熊身体粗壮,尾巴短小,奔跑速度很快,会直立行走,可以在水中游泳,喜欢和其他野兽格斗,它的爪子十分锋利,可以爬树,也可以挖洞,害怕蚊子,冬季在树洞或石洞中冬眠。冬眠前寻觅大量食物,变成脂肪储存。冬季时头朝外背朝后,将四肢团抱于腹部,嘴插于腹部,露出两耳,侧卧式酣睡,次年五月初苏醒出洞。熊为杂食动物,喜捕捉黄鼠狼、野兔等小动物,饿时吃树皮、树根等植物,舔吃蚂蚁、捕鱼是熊的特性。熊的经济价值极高,熊掌是珍贵的佳肴,被列为上八珍之列;熊胆、熊骨均为名贵中药,熊肉、熊油均可食,是鄂温克猎民的主要食用兽肉之一。

图腾崇拜时期,鄂温克猎民将熊视为本民族的图腾加以崇拜,从不猎熊。后随宗教信仰的转移(信仰萨满教),开始猎熊,但从猎熊到吃熊肉有着一套十分繁琐而庄重的仪式。

img103

图4-7 黑熊

2.驮鹿

驮鹿即犴达罕,是鄂温克猎民最主要的猎物。驮鹿一般呈灰褐色,成年体重400~500斤,体长2.5米,肩高2米,颈短尾秃,耳阔角长,鼻子下垂,是世界上最重的鹿科动物。驮鹿性情凶悍,喜欢独居,雄性长角,分枝长短不等。草食动物,喜欢吃树叶、嫩芽、树皮、青草,也吃苔藓及蘑菇。驮鹿肉鲜美可口,是鄂温克猎民的主要肉食,也可晾晒肉干储存。毛皮长厚,可用来铺地防潮取暖,去毛后可制成各种皮衣裤或其他犴皮制品,是鄂温克猎民的主要服装原料。犴鼻子是贵重美味佳肴,茸、鞭、角是名贵药材。

3.马鹿

马鹿也叫赤鹿,是鄂温克人主要的猎物。毛色呈红褐色,公鹿长有长长的角,两角分岔长出多只角,四支角称“四平头”,最为名贵,最多可生出七支角,称为七岔犄角,一般不多见。白天多隐藏在高山的树丛中,到夜晚出来觅食。食草动物,主要啃食青草和嫩枝叶,也吃蘑菇等菌类食物,喜舔盐碱。体格较大,四肢细长,耳朵灵敏,警惕性极高,极擅长奔跑跳跃,快速逃跑是惟一的防身本领。味觉灵敏,可以闻到几里外的气味。鄂温克猎民利用马鹿只看远,不看近和多疑的特点,经常在下风头近处射猎或等待马鹿返回的路上射杀,同时利用马鹿交配季节集中猎取。马鹿浑身都是宝,鹿茸、鹿鞭、鹿胎、鹿筋、鹿血等都是名贵药材,鹿皮可制作高级服装。鹿肉细嫩鲜美,是鄂温克猎民的主要肉食品。鄂温克猎民猎取马鹿,用途很多,鹿茸等药材可以物易物,换取生活用品,鹿皮制作服装及其他生活用品,鹿肉主要食用,可晾晒肉干储存。

4.野猪

野猪为大兴安岭凶猛动物之一,喜欢群居,孤猪极其凶悍。平均体重150公斤,最重者可超过250公斤。毛棕褐色,坚硬如钢毛。体形较大,腿短而强健,后肢发达,雄性长齿外露稍弯,猪拱发达。野猪为杂食性动物,既吃草本植物、野生浆果、树皮树根、枯草落叶,也吃昆虫等小动物。野猪肉可食用,肉质粗糙,皮可制鞋或其他工艺品,其坚硬的粗毛则可制成刷子等生活用具。

img104

图4-8 野猪

5.水獭

水獭别名水狗,水陆两栖动物。皮毛为暗褐色,光亮柔顺,不易沾水,是名贵的动物皮裘,可制作高档服装。洞穴一般在水边灌木丛内,多个洞口,其中一个洞口可与河水相通。脚长有蹼,游水极快,尾巴大而肥,以利划水。喜食小鱼及其他水中动物,捕食能力极强。水獭不是鄂温克猎民的主要猎物,偶然猎取。

6.猞猁

猞猁属猫科动物,外形像猫,因此又叫大山猫。猞猁为耐寒动物,躯体较短,四肢细长,全身浅黄色或灰褐色带斑点,尾部黑色,多栖息于密林深处的岩洞中。擅长爬树,奔跑速度极快。肉食性动物,喜食野兔、松鼠、松鸡、鹿、狍子等。猞猁性格残忍,捕食凶猛,常夜间活动。猞猁皮细密而柔软光亮,御寒性强,为名贵裘皮,可制作高档服装。猞猁极难猎取,鄂温克猎民猎取后主要用皮张以物易物。

7.狐狸

狐狸性情狡猾,主要居住在石缝中或占用獾子的洞穴。狐狸四肢较短,尾巴长而粗大,身上经常散发骚腥味。肉食动物,黄昏或黎明捕食,喜欢捕食野兔、野鸡、野鸭、鼠类、青蛙等小动物。春夏之际皮毛棕褐色,冬季转为棕红色,漂亮美观,是极名贵的动物皮张。鄂温克猎民猎取狐狸主要为获取皮张,去换取生活用品,以物易物。

img105

图4-9 狐狸

8.貂

貂也称紫貂,身体细长,尾巴粗大,性孤僻。皮毛珍贵,主要居住在树洞内或朽木内。肉食动物,既能捕捉野兔、野鼠等小动物,也能捕捉幼狍、幼鹿等较大动物。貂皮为珍贵的细毛皮张,为东北三宝之一,皮毛细软光滑,色泽艳丽,可制作名贵服装。鄂温克猎民猎取貂主要为获得皮张,以物易物。

img106

图4-10 貂

9.灰鼠

灰鼠俗称松鼠,因喜欢松子而得名。灰鼠体小尾大,毛色黑灰色,尾巴又粗又长,上翘在背,身体灵巧,极善在树上攀爬跳跃。主要食物是松子,也吃嫩芽嫩叶和浆果、蘑菇。松鼠皮毛轻软耐磨,是重要细皮毛之一,可制作高档大衣、领子、袖口、围脖等,尾毛可制作画笔,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肉质细腻可口,味道鲜美。松鼠是鄂温克猎民主要猎取的小动物,在猎产品中占有很大比重。鼠肉主要食用,鼠皮主要用来以物易物,鼠皮也是以物易物的主要计量单位。

10.雪兔

雪兔为大兴安岭的特产,多栖息于疏林草原、河湖附近的灌木丛以及食物丰富的针阔叶混交林中,主要吃草籽、嫩草嫩芽、草根、果实等。极善奔跑、跳跃,最快时速可达15~20公里。喜欢群居,繁殖能力强。毛色平时为灰色或灰褐色,落雪后毛色逐渐变白,深冬成雪白,是猎取的最好时机。雪兔皮张用途很广,针毛平齐,绒毛厚密,保暖性强,肉质鲜嫩味美,营养价值高。雪兔是鄂温克猎民时常猎取的小动物,主要用来食用,皮张用来以物易物,有时也自用。

11.飞龙鸟

飞龙鸟学名榛鸡,与犴鼻、熊掌共称“林中三绝”。羽毛呈灰褐色,全身带有斑点,头上有羽冠,尾羽镶嵌花纹。主要栖息于枝叶茂盛的混交林中。不善飞翔,飞行距离较短,飞行时发出“突噜噜”的响声。飞龙鸟肉食鲜美,细嫩爽口,营养丰富,极具特色,是鄂温克猎民的主要猎物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