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少年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

青少年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青少年的独立意识。3.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一方面,青少年渴望独立、自由,不受家庭、父母的限制与约束;另一方面,青少年在经济上、生活自理能力上、情绪情感控制能力上,又不能完全脱离成人的帮助与指导。
青少年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_青少年孤独感略论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时期被认为是个体身心发展的“暴风骤雨期”,以强烈的情绪冲动和极端的情绪体验为重要特征。青少年的心理在这个时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个性基本形成,独立意识增强但不稳定,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容易产生苦闷、失望、孤独;第二,智力水平发展迅速,逐步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第三,情感日益丰富,情绪不稳定,常常表现出幼稚的感情冲动和短暂的不安定状态,孤独、忧伤、激动、喜悦、愤怒微妙地交织在一起,组成一个强烈、动摇和不协调的情感世界;第四,性意识骤然增长,对异性有强烈的交往欲望,性的好奇感和神秘感与日俱增。

对于青春期而言,青少年的心理经常处于矛盾与不平衡的状态,正是这种矛盾的心理造成青少年的苦闷、孤独、烦恼。下面主要对青少年的矛盾心理作一简单介绍:

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青少年的独立意识。例如,青少年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但由于他们在经济上不能独立,加上他们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他们又不得不依赖父母及其他成人。

2.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求。例如,青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认识上存在着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现的压抑的矛盾状态。

3.成人感与幼稚感的矛盾。青少年在心理上渴望别人把他看作“成人”,尊重他、理解他、信任他。但由于年龄不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带有明显的幼稚性。

4.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青少年需要与父母、朋友、同学、同伴平等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彼此间敞开心灵来相待。但是,他们又不愿意把心里话告诉自己的父母和老师。

5.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青少年在独立意识增强、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使自己陷入既想自制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

总之,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心理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形成并慢慢趋于成熟的。一方面,青少年渴望独立、自由,不受家庭、父母的限制与约束;另一方面,青少年在经济上、生活自理能力上、情绪情感控制能力上,又不能完全脱离成人的帮助与指导。正是由于青少年的这种成熟与不成熟的心理造成他们一遇到困难、挫折,就很难应对自如,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受到孤独的困扰。国内外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孤独感产生的高危期,青少年的孤独感体验要比任何年龄阶段更为流行和常见。

二、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对青少年的研究,不可或缺的因素就在于家庭,家庭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父母子女形成的团体,家庭是幸福生活的一种存在。家庭是人出生后最早的生活环境,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生活天地,也是他们成长的最主要场所。教育专家金斯贝瑞曾经说过:“家长是子女第一个老师,因此他们对子女的一生有着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他们站在价值观提供、态度形成和资讯给予的第一线上。”实际上,孩子从出生获得父母遗传开始,在父母所营造的环境中生活,受父母的知识、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并与家庭以外的因素相互作用,直接、间接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就是说,家庭的功能因素,如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庭氛围、家庭环境、家庭经验等,对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情感停泊的港湾。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像无声的语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彼此之间心心相通,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关心、信任。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尊、自爱、自重,自觉按照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行事,使子女过上幸福、温暖、轻松、和谐的家庭生活,从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实践证明,在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一般具有开朗活泼的个性,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家庭在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当中所产生的影响是广泛的、多方面的。家庭作为孩子最初的活动范围,孩子总是潜移默化的受到家长的一言一行的影响。家庭除了在教导基本生活技能方面所起的作用外,还在形成青少年的个性特征、个体的理想与志趣、个体道德情操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青少年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

国内学者对孤独进行了描述。国内心理学家黄希庭认为,孤独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是个体渴望人际交往和建立亲密关系却又无法满足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而对于孤独感的认识,国内外学者有比较认同的观点,第一,孤独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第二,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第三,孤独感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

家庭作为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个体成长和社会化主要场所之一,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重要影响。青春期是青少年情感反应的关键期,个体形成亲密友谊关系的能力源于家庭。大量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家庭功能因素与青少年的孤独感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什么是家庭功能呢?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关于家庭功能的界定,心理学界一般把家庭功能定义为两类:一是以Epstein,Skinner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家庭的基本功能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二是以Beavers,Olson为代表,Beavers主张以家庭的关系结构、反应灵活型、家庭成员交往质量以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来表示家庭功能;Olson也认为家庭功能就是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的情感联系、家庭规则、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的有效性。下面我们从家庭功能、亲子关系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三个方面来分析与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

(一)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孤独感关系的总体研究

家庭功能是众多家庭因素中衡量家庭运行状况的综合指标,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具有预测作用。而孤独感是一种内在的情绪体验,是个体经常由于亲密关系或社交关系中因不被接纳而体验到的一种沮丧、疏离、无助、寂寞的感受。已有研究发现,家庭功能是影响青少年孤独感的关键因素。国内比较常用的家庭功能评定量表是FAD和FAI家庭功能评定量表。其中,FAI量表是由香港中文大学研究者Shek以香港青少年为被试编制的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家庭功能评价量表,主要包括相互关系、沟通、矛盾和谐、父母关注和父母控制5个维度;而FAD量表主要包括问题解决、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总的功能7个维度。李彩娜、邹泓(2006)在对“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的研究后认为,人格与孤独感的关系更为密切,人格在家庭功能与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家庭功能可影响到个体的孤独感体验。辛自强等人(2003)研究了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研究也发现问题行为是连接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间接路径。张娟对“高中生孤独感与家庭功能关系”的研究表明,高中生孤独感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家庭功能的沟通、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及总的功能,其中沟通、情感介入、总的功能可正向预测高中生的孤独感,行为控制负向预测孤独感。可见,家庭功能对孤独感有直接的预测作用。此外,李彩娜等人(2007)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家庭功能当中,亲子间的冲突与和谐与青少年孤独感间的关系密切,而父母的控制与沟通的知觉差异对青少年孤独感则无显著影响。

(二)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1.亲子关系及其影响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的关系,是家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亲子关系是我们一出生所接触到社会的第一个人际关系,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都是极其重要的。家庭众多因素当中,亲子关系和谐与否将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以及未来能否走向成功都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亲子关系对孩子性格的养成,品质的培养,意志的磨炼,与人交往模式的建立,都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

根据Bowlby的依恋理论来说,良好的亲子关系或安全依恋是儿童良好发展和适应的重要基础。国外许多研究也表明,安全依恋的儿童比不安全回避或焦虑的儿童表现出更好的情绪调节、稳定性和心理健康;青少年的依恋与各种适应问题之间也有实质性联系。Uruk & Demir(2003)的研究证明,青少年孤独感与不良的亲子关系有关,亲子关系可以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孤独水平。Wiseman,Mayseless &Sharabany(2006)对大学新生孤独感的研究发现,孤独感与青少年早期的亲子关系显著负相关。国内部分学者研究也发现,感知到良好的亲子关系的个体有更少的行为问题、更低的抑郁和孤独感等。同样,亲子关系知觉会影响青少年的同伴关系、人际关系的质量,进而影响青少年孤独感的水平。李彩娜、邹泓(2007)在“亲子间家庭功能的知觉差异及其与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研究中发现,亲子之间越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家庭氛围就越和谐,个体体验到的孤独感也越低。张锦涛、刘勤学等人(2011)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与孤独感三个因子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均对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因此,当亲子关系不和谐时,青少年的孤独感可能会愈来愈强烈。

(三)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研究

1.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其影响

何谓“父母的教养方式”呢?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是一种集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为一体的综合体,是一种具有稳定性的行为风格。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家庭环境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以及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般而言,教养方式主要包括父亲的教养方式和母亲的教养方式两种。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有关父亲、母亲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是不一样的。俗话说:“严父慈母”,当然在现实生活当中这也不是绝对的标准。但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一生的影响深刻而密切。

2.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

目前,我国独特的家庭结构导致了独生子女的大量存在,再加上父母忙于工作而忽视与孩子的交流,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探讨与研究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内外许多学者、专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Jackson(2007)研究发现,父母情感温暖缺乏的养育方式导致青少年孤独感升高。李艳红(2005)对学业不良的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的孤独感与父母温暖理解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与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父亲的惩罚严厉是影响青少年孤独感的最主要因素。沈悦、马世超(2010)的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中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和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可以有效预测初中生的孤独感。从他们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水平越低,则初中生的孤独感水平就越高;父亲的惩罚严厉水平越低,初中生的孤独感水平就会越低。

国内外有关父母的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孤独感的研究都表明,如果青少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理解、尊重和支持,长此以往他们就可能出现表达负性情感多、消极情绪增多,容易导致他们出现焦虑、自卑、恐惧、孤僻、无助、不合群等情况。如果父母经常对青少年采取高压、惩罚、责骂等策略,容易使他们产生无助感、不安全感和孤独感。同样,如果父母对青少年过多的否定、拒绝和贬低,经常否定他们的优点,拒绝他们合理的要求、贬低他们的能力,容易造成他们的自卑、缺乏自信,不愿意与他人交往,导致他们经常受到孤独的困扰。可见,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孤独感的产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四、改善家庭环境,降低青少年孤独感的水平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是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父母文化和道德素质水平与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系的准则的体现。家庭气氛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效果。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不仅需要家庭人际关系的融洽,还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家庭生活制度,加强家庭文化建设,这不仅使家庭充满快乐,而且还能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条件。

杨丽等人(2013)的研究发现,家庭气氛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是通过自我和谐起作用的,并且主要是通过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对孤独情绪起作用。可见,家庭气氛对青少年孤独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作为影响青少年孤独感的一个重要的隐私,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一定要重视改善家庭环境,增强家庭功能;各家庭成员之间应保持良好的情感联系,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影响力和感染力。

2.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与孩子之间应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俗话说:“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第一步,就是父母要了解、理解自己的孩子。其次,对待孩子既不能溺爱、放任,也不能粗暴、专横,而应该采取民主的态度。第三,在对待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时应多关心、多鼓励、多信任、多指导,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多看到孩子的优点,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3.提高父母的情感温暖水平

对青少年而言,提高父母的情感温暖水平有助于减少其孤独感。王明忠等人(2013)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情感温暖水平越高,青少年与同伴交往的人际能力越强,这种能力提升其自尊水平,进而降低其孤独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提高父母的情感温暖水平呢?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父母,应彼此关心、尊重、信任、支持,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第二,父母要对孩子的需求反应敏感而及时,对孩子的每一个要求都要细心思考、用心考虑,合理的一定要满足,不合理的应给予正面教育,使孩子在心灵上得到满足与慰藉。第三,在孩子遇到困难、挫折、苦闷时要提供情绪支持,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第四,有时要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多鼓励少批评,使孩子在与父母的对话与交往当中获得亲密感、安全感、归属感;第五,父母应不断加强学习,起好表率作用,掌握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不断改善与孩子的关系,从而减少其孤独感。

4.提高父母的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俗话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文化修养,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希望孩子有什么样的品质、修养,父母首先应该具备这些品质、修养。如果父母自身缺乏教养,不仅不能正确教育好孩子,还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家长更应该加强学习,不断更新和充实新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水平。

同时,父母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子女的观念,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金欣俐等人(2010)对初中生的研究表明,对于男生的孤独感而言,父亲的教养方式具有预测作用,而女生的孤独感则是父母双方的教养方式起作用。因此,每一个家长都有尽可能地了解孩子,掌握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不能完全靠“老办法”来教养孩子。作为父母,有时也应该换位思考,善于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掌握好教育孩子的技巧。同样,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多与孩子做“朋友”,多倾听孩子的诉说,多排解孩子的苦闷,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孩子孤独感的产生。

总之,从家庭功能的角度来看,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是降低青少年孤独感的前提条件;保持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是预防青少年孤独感产生的核心环节;提高父母的文化修养,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提高父母的情感温暖水平,是减少青少年孤独感水平的关键。只有当父母(家长)采取积极民主的教养方式,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孩子才能够把他们在家庭当中所获得的这些积极体验带到学习、生活当中,不断完善自我素质,改善人际交往,从而减少其孤独感的体验,进而促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