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调查过程与方法

调查过程与方法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来说,调查进度及调查情况如下:对浙江海宁盐官镇乡村精英的调查。再次,对海宁盐官镇乡村精英开展调查——主要以个案访谈和座谈会的方式进行。
调查过程与方法_社会变迁中的乡村精英与乡村社会

一、关于皖北乡村的调查

由于出生并成长在皖北的乡村,因此,我对那个地方比较熟悉,不管是对地方的风土人情,还是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所经历的一系列变化,都了如指掌。而且,那里有从小一起长大的儿时的伙伴,有熟悉的老师、同学,也有在地方政府任职的亲戚、朋友,这些便利的条件为调查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这个地方调查,我一直提醒自己:越是熟悉的环境越容易带主观判断和感情色彩,如何尽可能保持客观至关重要。因此,当再一次进入这个地方调查时,我做了两方面的准备:第一,要全程录音、记录,回头整理资料时要删除那些带有主观色彩的问话和回答;第二,调查过程至少2~3人一组,而且,整理笔记时要相互对照,去掉那些纯个人的主观判断。为了保证调查的客观性,访谈一般采用结构式访谈,只有深度访谈才是非结构式的。

对于皖北乡村的了解当然来自于天然的成长环境,读大学后,因为专业兴趣使然,常常去关注这个地方发生的、常被人们议论的现象。再后来,就有意识地记录一些关于这个地方的人与事,包括自己的成长经历、乡村的奇闻逸事与变化等。当然,这些都是非学术性的。学术上最早对皖北乡村的调查研究开始于2003年年初,那时是为了硕士学位论文的调查,调查前后持续了两个月,然后是2003年年底的时候再次入村补充调查。此后,因为学术研究方向一直与乡村社会有关,所以,就一直关注乡村发生的每一个变化,继续写东西发表。2005年下半年博士学位论文确定“乡村知识群体与乡村社会”研究主题后,我进一步选择了皖北乡村进行调查研究,2006年年初开始查阅大量关于皖北乡村的文献资料,来回奔波于省城合肥的省档案馆、省图书馆、安徽大学图书馆,S市档案馆、统计局、民政局、教育局、文化馆,S镇政府,SC中学,李氏宗祠等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然后是当地乡村村民的问卷调查和非结构式访谈,这时的调查对象是皖北乡村的3个村庄、1个镇政府所在地S镇。再接下来就是针对汪村的深入调查,主要是以访谈、口述史的方式进行以及举行针对某一主题的座谈会,参与的人主要是乡村干部、乡村教师、乡村医生、乡村高中毕业的青年骨干、乡村礼仪的司仪、文书等。

2011—2012年,为了本项目的研究需要,对于皖北外出乡村知识群体个人生活史的追踪调查进一步展开。这主要得益于中学同学群的建立。2011年下半年,在几位热心同学的积极联系和走访等工作的推动下,针对高中阶段同一届的同学会建立起来,同时也建了一个同一届同学的QQ群,2012年年初(农历大年初六)在S市举行了盛大的同学见面会。这为对走出乡村的这一部分高中毕业生进行调查(主要是访谈)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还有多年不见的老师在这次见面会上也有幸能够访谈到。除此以外,2012年寒假再一次回到汪村对长年在外的高中毕业生进行访谈,因为经事先联系,所以访谈也比较顺利。

因此,2013年以来,本研究增加了对皖北乡村1980年代、1990年代的高中毕业生群体个人生活史的研究。因为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1990年代的高考制度下高中毕业生个人人生轨迹有着许多戏剧性的变化,其中既有个人的选择和努力,也有社会背景的因素,了解这一群人的状况及其人生经历,对于我们认识变迁中的乡村以及生活在乡村中的这一群知识精英有着重要意义。

二、关于浙江海宁乡村的调查

对于浙江海宁乡村的调查主要得益于张乐天教授对海宁的调查研究。相关的情况在前文已有介绍,这里仅介绍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情况。2010年9月有幸能参与张乐天教授主持的“乡村六十年·海宁的发展”大型调查研究项目,于是2010年9—12月一直在对海宁乡村变迁的资料进行查找、筛选、整理、录入和转化等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收获有两个:一是通过查找、阅读、甄别、筛选、录入、转化等接触原始资料的过程,对海宁乡村的发展变化有了深入的认识;二是由于参与整个团队的研究过程,因此,可以分享所有关于海宁乡村发展的研究成果,即可以得到整个海宁乡村60年变迁的历史文献资料。并且参加了相关研究研讨座谈会,得到了许多当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对相关情况介绍的资料,了解了相关研究人员的观点的碰撞。这对本研究关于海宁乡村的了解有积极的意义。

根据本项目的研究计划,2011—2012年连续多次对海宁盐官镇的村庄进行调查。调查主要围绕乡村精英个人生活史、乡村发展变化的主观态度测量、村民对乡村精英的评价、新时代乡村精英——大学生村干部的调查等主题展开。具体来说,调查进度及调查情况如下:

(1)对浙江海宁盐官镇乡村精英的调查。该调查包括前期的知识分子的个人访谈,如乡村教师的访谈、村干部的访谈、村民的访谈,二期的集体化时期农业技术人员的访谈,三期经济领域知识精英群体个人的访谈等。

首先,在前期查阅海宁档案馆资料和对海宁盐官镇调查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对海宁研究的思路和逻辑框架。根据海宁乡村知识精英的特点,我们认为,对于海宁的研究采取社会背景与个人生活史相结合的研究比较合适。对于研究对象也更加侧重知识精英群体的知识、技能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作用,并以此为关注点进行调整。

其次,以历史时期为标志对海宁盐官镇的乡村精英进行分类:[10]文献资料及村民记忆中村庄中的知识分子。②集体化及其前后时期的乡村精英。③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脱离农业的乡村知识分子。④改革开放后至1990年前的乡村精英。⑤1990年以来的乡村精英。

再次,对海宁盐官镇乡村精英开展调查——主要以个案访谈和座谈会的方式进行。2011年5月设计了结构式访谈提纲、问卷和量表等,并已联系调查点,招募、培训调查员,2011年7月上旬到海宁展开第一期调查,调查样本见表4-1。

表4-1 海宁盐官乡村精英被调查样本构成

这次海宁调查主要以结构式访谈提纲为框架,对乡村精英进行个案访谈,主要包括不同时期的乡村教师、乡村农业技术人员,部分乡村干部、乡村经济精英,曾在村中生活、学习或工作过而后来离开乡村到其他地方工作、生活的知识分子。访谈内容如下:①个人基本情况及主要经历,重点关注对其有影响的特殊经历及相关事件。②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情况。③对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或贡献。④个人对当地乡村发展的看法及其相关态度测量。⑤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子女发展情况(学习、工作)。⑥村民对相关知识精英群体的评价。

(2)对浙江海宁盐官镇乡村精英的资料整理和分析。主要是对海宁盐官镇乡村精英的个案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并分析。主要采取了个人生活史的角度描述,并分析每个个案的生命历程中对其变化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经历。同时,把所有个案又都放在同一社会背景下进行比较,力求找出共同性的群体特征或具有特殊性的个体特征来。

(3)对海宁的二期、三期调查:这次调查主要是扩展调查、重点调查和追踪调查。

对海宁的二期调查主要是在海宁前期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海宁盐官镇各村联络人介绍其他乡村的知识精英群体个案(主要是乡村教师和大学生村干部等新的访谈个案)进行调查。其次,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们还对部分访谈对象进行了追踪调查和重点调查。

接下来,对上述海宁调查资料进行分析。这里主要分析不同代乡村精英的差异以及个人生活史中引起个人较大变化的事件及相关人员的口述材料。每一次调查以后都会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也包括理论分析。分析主要涉及以下方面:①比较分析不同代乡村精英价值观及其公共行为在不同社会背景下所发生的变化。这一部分将从不同代乡村精英的价值观及其社会态度来研究他们的差异。②分析乡村精英个人人生历程发生的转折或对其在村庄中地位、权威变化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③对海宁的三期调查主要是追踪调查和补充调查。补充调查主要是针对前期调查中模糊问题和不清楚的背景信息进行再调查,同时也对“逻辑不符”的信息进行再调查,以核实。因此,三期调查较注重细节性、背景性信息以及用变化性的视角再观察和访谈。④深入分析不同时期的乡村精英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及其公共行为的研究。这部分将从整体上分析乡村精英的公共性。

在海宁的调查研究除了有张乐天教授在海宁有一个长期、深厚的调查研究基础和帮助他调查收集资料的调查员、镇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提供的帮助外,还得益于张教授在复旦成立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储存的大量有价值的记录海宁乡村生活及社会变迁的原始资料。对这些资料的阅读和分析也是海宁乡村精英与乡村社会研究的基础。

【注释】

[1]所谓“黄泛平原”是在黄淮平原地带由于黄河泛滥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泛滥沉积、盐碱、沙化土地较多,但平均气温高,适合喜温抗沙作物生长,主要作物有棉花、花生、水稻、枣等。根据地貌类型,它又可分为黄泛高滩地、黄泛低滩地、黄泛缓倾斜坡地、黄泛洼地等。(资料来自《S县县志》)

[2]资料来源:主要来自《S县县志》,另有部分来自村民的记忆(1983年以后)。加星号的部分表示灾情非常严重以至于成为村庄大事记。

[3]捻军进占汪村所在的区域开始于1858年3月,直至1860年11月。

[4]资料来源:《S县县志》《S县地区志》。

[5]资料来自“S市人民政府网站”之“投资环境”。

[6]数据来源:S镇各村2006年人口统计报表。

[7]据海宁档案资料显示,海宁被誉为“全国皮革之都”,全国百强县

[8]被访者ZPD,原乡政府宣传干部,68岁,现退休在家。

[9]参见海宁市盐官镇政府网站“盐官镇概况”,网址:http://ygz.haining.gov.cn/yggk/ygzjj/201011/t20101103_162246.html。

[10]包括文化掌故、民间艺人、礼仪司仪和文书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