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佛教的产生和在中国的传播

佛教的产生和在中国的传播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佛教的产生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乔达摩,佛教徒尊称其为“佛”或“世尊”。7至8世纪,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而在中国等地却获得长足发展。佛教初入中国时,主要在长安和洛阳地区活动。唐代国力强盛,文化事业繁荣,统治者实行三教并用的政策,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以道养生,佛教在统治集团的尊崇之下趋于鼎盛。但是,由于佛教的极度兴盛,佛寺庄园的膨胀造成了国家的财政困难,也引起了儒道二家的排斥与抵制。
佛教的产生和在中国的传播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1.佛教的产生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乔达摩,佛教徒尊称其为“佛”或“世尊”。佛的意思是觉悟者。相传,佛祖二十九岁出家苦修,立志为众生寻找解脱痛苦之路,后来在菩提树下静思觉悟而成佛。

古印度佛教就有许多派别。从释迦牟尼传教到其涅槃后一百年内,佛教影响虽然逐渐扩大,但教义却没有多大改变,史称这个时期的佛教为原始佛教。而后佛教分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又分为十八部派,史称这个时期的佛教为部派佛教。在大众部中,又生出一个派别,认为以往佛教只注重个人解脱,是小乘佛教,而他们的教法如同一条大船可以普度众生,故称大乘佛教。1世纪前后,大乘佛教又分裂出空、有二宗。

佛教开始只在恒河两岸流传,到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约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时代,开始传播到印度各地,并影响其他国家:向西传到希腊、埃及,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向东传到中国、日本和朝鲜。7至8世纪,佛教在印度开始衰落,而在中国等地却获得长足发展。

2.佛教传入到逐步兴盛

关于佛教的最初传入,有种种传说,一般以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遣使前往西域取回《四十二章经》为佛法传入中国之始。佛教初入中国时,主要在长安和洛阳地区活动。当时人们把佛教理解为与黄老之学相似的清虚无为、省欲去奢的一种方术,沙门也被视同方士。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不已,佛教成为苦不堪言的人们的精神支柱,因而得到长足发展。三国两晋时期重要的佛学思潮有般若学的“空”论及因果报应论、神不灭论等;南北朝时期在佛教理论方面,围绕“涅槃佛性”这一中心问题,佛教经师立足一经、一论,各成门户,相互争鸣,推动了佛教理论的发展。其中竺道生是宣扬佛性说的著名大师,他认为众生皆具佛性,人人皆能成佛,并提出了顿悟成佛之说,对后来禅宗的影响很大。

3.隋唐鼎盛时期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发展进入全盛期。隋文帝、炀帝皆笃信佛教,并大力提倡。仁寿年间,全国重要寺院达三千七百九十二所,剃度僧人二十三万人,译经、写真、造像等事业也相当兴盛。唐代国力强盛,文化事业繁荣,统治者实行三教并用的政策,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以道养生,佛教在统治集团的尊崇之下趋于鼎盛。隋唐时期,随着佛教对儒道思想的摄取、吸收,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也纷纷创立,其中重要的有智顗创立的天台宗,吉藏创立的三论宗,玄奘、窥基创立的唯识宗,道宣、怀素创立的律宗,由北魏昙鸾开创、唐代善导集其成的净土宗,慧能、神秀分别创立的禅宗南宗、北宗,法藏创立的华严宗,善无畏、不空等创立的密宗,一时宗派林立,高僧辈出,蔚为大观。

但是,由于佛教的极度兴盛,佛寺庄园的膨胀造成了国家的财政困难,也引起了儒道二家的排斥与抵制。韩愈、李翱等儒家士人就以继承儒学道统为己任,对佛教进行猛烈抨击。唐武宗在道士调唆下,更于会昌五年(845年)发动了灭佛运动,使佛教遭到惨重的破坏。

4.宋元明清阶段停滞期

唐代以后,佛教的发展趋于停滞。以周敦颐、张载、二程为代表的宋代儒家士人立足儒学对佛教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批判,力图肃清佛教思想对儒家伦常观念的侵蚀,使佛教发展受到一定影响。此后数百年间,随着理学地位的不断提高,这种影响更日渐明显。宋元明清时期,虽然佛教与中国本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也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没有新的有影响的宗派产生,理论方面也没有太多创新,佛教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其间,除禅宗、净土宗比较兴盛外,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虽然代有传承,且偶尔兴盛,但从整体上说已不再兴旺。

值得注意的近世佛学的短暂复兴。清末,著名居士杨文会及其弟子欧阳竟无等大力复兴佛教,兴办佛学院、佛学研究院,一批名僧如敬安、弘一、太虚等也继起振兴佛教,弘扬佛法,一时佛教呈现出复兴的气象,在社会上影响很大。许多近代著名思想家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等都研究过佛学并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他们学说的风行,又进一步促进了佛教的振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