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的产生

佛教的产生

时间:2023-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此时的古印度各国之间相互争战讨伐,民不聊生,他所属的释迦族又受到邻国拘萨罗的威胁,朝不保夕。殁后火化的遗骨被称为舍利,为教徒们建塔供养。以后,由释迦牟尼开创基业的佛教广泛传播于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对各国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他所创立的一整套佛教学说,2500余年来一直影响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许多理论和实践至今仍为佛教徒所遵循。

释迦牟尼作为世界三大教之一的佛教的创始人,本是一个历史性的人物,所谓神通广大、大智大慧、手长过膝、面如满月的描写,不过是世人对他的渲染和神化,出于宗教信仰的崇拜而出现的。

释迦牟尼佛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姓乔答摩,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约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此外还有佛陀,世尊等名号。

释迦牟尼出身显贵,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其母摩耶夫人早死,由姨母抚养长大。他早年生活优裕,又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后娶妻生子。此时的古印度各国之间相互争战讨伐,民不聊生,他所属的释迦族又受到邻国拘萨罗的威胁,朝不保夕。亡国灭族的预感,“积尸如莽、流血成池”的人间惨象,使他判定世间“无常”。又转向自身,反思人一生历经生、老、病、死,无论贵贱终不免相同的命运,而发出人生是苦,苦海无边的悲叹。终于在20岁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踏上了探索人生解脱的漫漫长路。

离家以后,他到处漫游寻师,曾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想,实行苦行,据说他9天才进一餐,身穿树皮,睡在牛粪或荆棘上,6年后,身体消瘦,形如枯木,却依然没有发现什么真理。于是他抛弃苦行,来到菩提伽耶,坐在菩提树下静思冥索,历经7天7夜,终于觉悟成道,因而被称为“佛”,意思是“觉悟者”。这一年他35岁。

释迦牟尼悟道后,为使他的思想学说被世人所理解和接受,他便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教活动。他先在婆罗奈城郊的鹿野苑,向阿若侨陈如等他的5个侍从宣讲“四谛”(意为“四条真理”)的道理,并收他们为最初的佛弟子。这次传教被称为“初转法轮”。以后释迦牟尼主要在印度的恒河流域传教,舍卫城的祗园精舍和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成为他布道说法的重要场所。他传教的对象,上至国王、大臣,下至渔民、妓女,很快他的学说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起初,他和他的弟子们云游乞食,后来方建立了僧院,并制定了戒律。据说他在拘尸那迦城郊一条河边的婆罗林中圆寂,终年80岁。殁后火化的遗骨被称为舍利,为教徒们建塔供养。

以后,由释迦牟尼开创基业的佛教广泛传播于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对各国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他所创立的一整套佛教学说,2500余年来一直影响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许多理论和实践至今仍为佛教徒所遵循。他提倡要人们去除欲望,追求清净解脱,摆脱世俗的事务烦恼,对现代处于紧张运作社会中的人们,也不失之为一种自我调整的方法之一,仍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正因为此,他所创立的佛教能够绵延2000余年。今天,佛教仍流行于中国、日本、东南亚诸地,并传播到欧美各国,成为一个超民族和超国家地区的世界性宗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