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新闻发言人的责问

对新闻发言人的责问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8月16日铁道部表示,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被停职。等问题,采访了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许多传媒学者和业内人士,引用了他们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对新闻发言人的现状进行了深度分析报道。《南方周末》在8月4日刊登厦门卫视总监邹振东的《新闻发言人的作为》一文中,针对王旭明博文对动车追尾事故新闻发布会意见给出不同的看法。在新闻发言人的议题上,3家媒体对同一事件报道角度不同,体现的立场和观点也不同。
对新闻发言人的责问_新闻平衡报道研究

在2011年7月24日晚铁道部召开的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新闻发布会上,因为“这只能说是个奇迹”、“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的言论,这个中国最早培训、号称“黄埔一期”的新闻发言人王勇平顿时陷入舆论漩涡。2011年8月16日铁道部表示,新闻发言人王勇平被停职。

3份报纸的相关报道如下(除研究期限的20天内,还加入了铁道部宣布王勇平停职后的相关报道)(表5-13)。

表5-13 对新闻发言人责问的相关报道

1.《人民日报》:“发言人不该犯的低级错误”

如在新闻发言人的议题上,《人民日报》在事故发生20天后的8月12日,才发表了长篇报道《中国新闻发言人遭遇“七年之痒”》一文,集中报道了此事件,针对“新闻发言人为什么总引发争议?今天的新闻发言人比过去更难当吗?”等问题,采访了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等许多传媒学者和业内人士,引用了他们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对新闻发言人的现状进行了深度分析报道。针对王勇平则借学者言论,指出其由于缺乏媒体的从业经验和传播素养,也犯了一个资深发言人不该犯的低级错误,没有体现发言人在媒体和公众之间的桥梁作用;指出王勇平绝不是个例,正是目前中国发言人现状的集中体现。

2.《新京报》:“发言有不足,但没说假话”

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7月28日在自己的博文中致信王勇平,对王勇平当日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并根据自己做新闻发言人的经验为其支招。《新京报》7月29日刊登了《“这个发布会不该由你一人开”》,报道了博文的相关内容,只是对王旭明的独家看法进行报道,并无别的新闻发言人或业内人士的看法。2011年8月17日的报道《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被停职》一文中,同时摘录了7月底王勇平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说的话:“发言有不足,但没说假话”以及《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中的言论。

3.《南方周末》:反思“新闻发言人制度”

《南方周末》则更趋向提供多元的意见和看法,在内容和观点上更注重独家的报道和不同的视点,从而达到平衡。《南方周末》在8月4日刊登厦门卫视总监邹振东的《新闻发言人的作为》一文中,针对王旭明博文对动车追尾事故新闻发布会意见给出不同的看法。同时,《南方周末》注重持续深入地关注事件,敢于发言发声。在这个事件的报道上,不同于其他媒体借助于专家、学者、业内人士的言论来分析指责对这个“低级错误”,《南方周末》从“当事人”王勇平的角度做了平衡报道。2011年8月16日,王勇平被铁道部免除了新闻发言人的职务,《南方周末》在8月19日发表《“你想我说什么,我又能说什么?”——王勇平沉默告别新闻发言人生涯》,报道了王勇平从上一次新闻发布会后的20多天的境况,让当事人王勇平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介绍王勇平的新闻发言人生涯,展现其刚硬的解释之下他柔性的一面,并指出“他不应当成为唯一的发声渠道”,最该反思的是新闻发言人制度。

在新闻发言人的议题上,3家媒体对同一事件报道角度不同,体现的立场和观点也不同。在这个问题,《人民日报》像严厉的长官深刻分析现状并进行批评教育;《新京报》则试图中立;但就新闻平衡来说,《南方周末》让当事人的声音得以体现,更趋于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