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外新闻发言人的典型介绍

国外新闻发言人的典型介绍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就是几个国外新闻发言人的典型介绍。他也是第一位允许将例行新闻发布进行全部电视转播的新闻发言人。布莱尔则已宣布将政党发言人和政府发言人分开,以此强调政府新闻发布的非党派性。

第二节 国外新闻发言人的典型介绍

自新闻发言人制度出现以来,国外出现过许多著名的新闻发言人,他们为政府的新闻和宣传竭尽全力,由于常常出现在新闻的中心,也往往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政坛明星。下面就是几个国外新闻发言人的典型介绍。

一、美国白宫新闻发言人

美国白宫的新闻发布会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了。在现代白宫发言人中,白宫记者比较推崇三位发言人。

1.菲茨沃特——老布什总统发言人

菲茨沃特风趣幽默,脑子反应快,几乎出口成章,能很好地向公众解释总统采取的政策和决定。崇拜他的一些老记者赞赏说,他的许多原话可以被记者们拿来直接引用。

菲茨沃特是里根和老布什两任总统的新闻发言人。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曾去参观过艾森豪威尔堪萨斯的图书馆,其中一幅展品,让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动。当时的一位新闻发言人和艾森豪威尔总统肩并肩,坐在科罗拉多别墅大门外的台阶上。从此,在菲茨沃特心中,新闻发言人就是和总统一起度假的人。但得知弗莱舍辞职后,菲茨沃特却说了这样一番话,“他很聪明,高瞻远瞩。他明白,每天面对电视,如果不从容、冷静,将会付出高昂代价。他很少犯错误,我犯的错误要比他多”。

2.麦柯里——克林顿总统发言人

麦柯里出生于一位联邦卫生事务官员的家庭,在读书期间,他曾为从属于《华盛顿邮报》的《特伦顿时报》工作过三年。身材修长、头发稀少、表情严肃的麦柯里善于老练从容地回避问题,粉饰克林顿政府常常曝出的丑闻。他有时也会误导记者,也会同冒犯他的记者争吵,指责他们的报道不够准确。他也会拖延时间,使对白宫不利的报道无法上晚间新闻同全国公众见面。当然,麦柯里也设法同报道白宫的大多数记者保持友好关系,他会同记者共进晚餐,喝杯啤酒。他也是第一位允许将例行新闻发布进行全部电视转播的新闻发言人。

麦柯里认为自己工作的三个原则是讲真话、为人们了解白宫提供窗口以及保护总统,但最后一条原则却使前两条原则的实施极其困难。不过,麦柯里的过人智慧,使他成为华盛顿新闻界颇受欢迎的人士,他的话也常常被记者们引用。

3.弗莱舍——小布什总统发言人

在白宫的历任新闻发言人中,弗莱舍算是小心谨慎、尽职尽责的一个了,他一向忠诚地宣讲布什的各项主张。对于喜欢捕捉政府内幕的美国记者而言,他非常善于“避开关键问题”,这经常让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记者们头疼不已。小布什对他能驯服“敌意深重的”媒体相当欣赏。小布什的政治顾问、白宫通联主任巴莱特说,弗莱舍为白宫发言人树立了新的标准,以后的发言人将据此进行评价。

弗莱舍承认,自己也有“败走麦城”的记录。比如,他公开宣称,希望能用“一颗子弹”结束萨达姆的生命,以便降低战争开支的说法,就属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还有,弗莱舍头天披露,小布什不会因伊拉克战争在海外会晤英国首相布莱尔,第二天有关方面就确认,小布什将前往亚速尔群岛出席美、英、西、葡四国“战争峰会”,导致弗莱舍颜面无光。另外,这位发言人还经常把其他白宫官员推上前台接受记者的“拷问”,此举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一种愉快的经历,让他的许多同事“记恨在心”。

2003年5月19日上午,白宫新闻发布室曝出新闻:布什的首席发言人弗莱舍当着众多记者的面宣布,他有意在当年7月辞职。这位号称白宫“铁嘴”、出镜率最高的新闻秘书在接受美联社电话采访时强调,“在全身心同政府和政治打了21年交道后,现在是我离开白宫的时候了”。弗莱舍宣称,他希望在布什争取连任的工作正式开始前,离开这个“艰苦的岗位”,“过过安静生活”,同时使更优秀的人来辅佐总统。

在小布什即将迎来他的连任竞选的关键时刻,弗莱舍宣布辞职,这对小布什政府不能不说是个冲击。当时,美国媒体分析认为,弗莱舍无法处理好与布什政府其他高级官员的关系,才是他辞职的真正原因。正如一名常驻白宫的记者所说,事实上,弗莱舍似乎与他们(布什的其他助手)有某种冲突。但弗莱舍表示,自己对布什总统“忠心不二”,今后虽然离开白宫,但将继续从事各类“口头和笔头工作”。

二、英国首相新闻发言人——坎贝尔

坎贝尔出身平民家庭,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代语言专业。早年当过小报撰稿人、新闻编辑。后来,坎贝尔进入《每日镜报》,开始涉足政坛。从1994年起,坎贝尔即跟随布莱尔左右。1997年工党大选获胜后,他成为首相的首席新闻秘书、发言人。

可以说,唐宁街10号的对外新闻形象,是坎贝尔一手塑造的。他在首相府建立起坎贝尔式的新闻运作机制,以强硬的作风推进布莱尔的许多改革,但也落下了强行推行政府观点的恶名。他和英国广播公司就BBC关于英政府夸大对伊拉克动武证据报道的争吵,最终导致这则报道的主要消息来源、英国防部生化武器顾问凯利割腕身亡,酿成布莱尔执政六年多来最严重的政治危机。

目前英国政府和媒体的关系跌入谷底,媒体对政府的信任度很低,党派斗争的因素又加剧了这种信任危机。为此,布莱尔政府正在酝酿某些变化,其中包括找出替罪羊、策划媒体议程、改变新闻发言人制度等。到目前为止,尽管一直标榜文官独立,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实际上与政党立场并无二致,首相发言人坎贝尔,则使此一情形达到了极至,“凯利事件”凸显出布莱尔政府在坎贝尔的新闻操控下陷入了政治泥沼。为此,坎贝尔已宣布辞职。布莱尔则已宣布将政党发言人和政府发言人分开,以此强调政府新闻发布的非党派性。

三、伊拉克战时新闻发言人——萨哈夫

穆罕默德·赛义德·萨哈夫(Mohammed Saeed Al-Sahaf)是伊拉克战争中一个另类的政治明星。1940年他出生于巴格达以南卡尔巴拉附近的希拉,大学攻读的是新闻专业,毕业后曾打算当一名英语教师。1963年,他加入社会复兴党之后放弃了教职,1968年,掌管伊拉克电视台,1991年,接替阿齐兹担任伊外交部长职务,后调任新闻部长。

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伊拉克的电视节目经常出现伊拉克的新闻发言人萨哈夫的形象。人们对这位身穿橄榄绿军服、头戴贝雷帽、在麦克风前对着记者们滔滔不绝的新闻部长再熟悉不过了。萨哈夫的“语言炸弹”使得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有线网(CNN)这样的知名电视和网络媒体都相形见绌。萨哈夫现在已经成了世界上许多人心中的明星,美国一家玩具公司还制造了萨哈夫玩偶,销售一路看涨。甚至美国总统布什自己也承认是萨哈夫公共关系风格的“崇拜者”。他诙谐地表示,喜欢坐在电视机前听听这家伙又说了什么。萨哈夫在兵临城下时所说的“真主将让伊拉克人在地狱里烧烤美军官兵的胃”,更被《芝加哥论坛报》评为2003年最值得怀念的名句。萨哈夫另一句流传甚广的名言是:“美军人肯定会在沙漠迷路,因为他们很弱智,不会用罗盘。我们会把美军包围,以便最终将他们围而歼之。”在中东地区,萨哈夫的声名更是如日中天,“巴格达鲍勃”、“喜剧阿里”的绰号不胫而走。阿拉伯世界的评论员也经常引用萨哈夫攻击或侮辱老美的创造性言论。

四、印尼总统新闻发言人——穆迪奥诺,号称“小总统”

印尼的这位新闻发言人曾经担任国防部长,是位少将。穆迪奥诺自当上尉时开始,就协助苏哈托工作。苏哈托执政后,他在内阁秘书处工作,后任内阁秘书、副部长和国务部长,并兼任印尼对华关系统筹委员会主任,负责处理对华的重要事务。他深受苏哈托的器重,是印尼高层智囊团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印尼内阁中的实权人物。他所掌管的国务秘书处与总统府仅有一墙之隔,主要职责是负责起草总统演说和颁布政府各项法令与条例,协调总统与政府各部门之间关系,实际上担负着上下沟通的重要角色。每周的内阁会议之后,一般都由他向媒体吹风或发布重大信息,故有“小总统”之称。

五、联合国秘书长华裔女发言人——江华

最近,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注意到,联合国新闻发布会上经常出现一位华裔女性。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大楼中,在四处奔波的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身边,华裔女发言人江华向世界各国传递着联合国在各种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和举措。她端庄的举止、脱俗的气质和清新淡雅的风格给人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据了解,今年已过不惑之年的江华出生在吉林省长春市,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后来,她随父母搬到北京,“文革”中还曾到农村劳动,“文革”后成为第一批大学生。之后,江华在历史悠久的英国伦敦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和法律的硕士学位。毕业后,江华顺利地进入英国广播公司工作,一直工作了17年。在英国广播公司工作时,一名同事对她偶然说起,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想找一个女发言人,要求记者出身,具有管理经验。江华当时的想法是:既然自己符合这些要求,不妨寄份简历,“反正没什么好损失的”。

随后,联合国一名发言人到伦敦来对江华进行了面试。不久后,她“突然”又接到一份面试通知,和另外七八个候选人一起,江华到纽约总部参加了书面考试、上镜考试和集体面试。面试中的一个问题她至今记忆犹新:“你是中国人,还是英国人?”当时,江华很技巧地回答道:“我是拿着英国护照的中国人,但我更觉得自己是个国际人。”新工作提供的环境恰恰适合她这个“国际人”。总部工作人员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说着不同语言。2003年年4月起,江华正式成为安南的副发言人,同时也是联合国第一位华裔新闻发言人。

一般情况下,江华每天早上7点已经赶到自己的办公室了。她首先要做的,是浏览各国报纸和新闻稿件并和同事们选出重要事件,在9点半之前把当天新闻简报传给安南和各部门领导。之后是参加各部门会议,以了解联合国各方面工作的最新动态、观点和指示。之后,整个新闻发言人办公室的人聚集在一起讨论当天新闻发布会内容。每个人有大概不到1小时的时间分头去写新闻发布稿,她每天都必须在中午12点钟截稿时间之前写完新闻发布稿。12点的时候,如果正式新闻发言人在总部,就由他会去主持新闻发布,如果他不在,江华就要承担起新闻发布的责任,主持记者招待会。

从记者变成发言人,江华要适应新的角色转换。新闻发言人要面对带着各类问题的记者,从而常常会面临意想不到的挑战。比如,例行的午间新闻发布会上,江华事先准备了很多中东问题答案,但实际遇到的,却可能是关于安哥拉和平与发展前景的提问。对于措手不及的提问,江华总结道,除了靠平时知识积累,当场积极应变,还要诚实回答,当时不清楚就要说明回头再答复。不过,无论面对多么意想不到的情况,她都没有怯过场。这样过硬的心理素质恐怕只能归功于多年走南闯北的记者生涯。江华进入联合国之前曾去过五十多个国家,采访过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她惟一担心的是怕说错话会给联合国带来不良影响。

2003年7月,联合国电台华语节目曾对江华进行了专访,江华说:“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使任何人失望,包括不使自己的祖国中国失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