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代中国网络文化交流发展概况

当代中国网络文化交流发展概况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网络便捷的“人对人”传播,借此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国家形象。[31]新时期,面对网络文化的深刻影响,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重大战略思想。据2014年1月16日CNNIC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新增网民5358万人。

网络空间是人类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个活动空间。在网络时代,网络尤其是微博等新社交媒介的迅猛发展,不仅日趋成为各国开展对外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而且日渐成为一种外交直达公众的新尝试。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网络便捷的“人对人”传播,借此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国家形象。

(一)中国的网络文化发展开启大幕

互联网是各民族和国家之间文明、思想和价值观念不断交融的最主要场所。在世界已经告别了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谁能夺得网络信息和文化的优势,谁就能掌握未来世界的控制权。

十六大以来,针对中国网络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整体较弱和国家形象被扭曲和妖魔化的现状,中央高层领导不仅提出了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30]的重大战略思想,而且多次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提高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明确提出要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的发展目标,改变世界舆论格局中“西强我弱”和“被动挨打”的局面。2000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特别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31]

新时期,面对网络文化的深刻影响,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认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他高屋建瓴地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32]“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33]所以他明确要求:“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努力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34]2004年9月他又强调,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35]2007年1月 23日胡锦涛同志在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再次强调:“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36]提升主流网络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思想舆论保证和智力支撑。

2008年,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再次提出要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荣辱兴衰和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命运的高度,高度重视“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并提出在互联网日益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的语境下,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37],“要牢牢掌握网上话语权和网上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38]。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互联网的作用,对全党、全国人民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平台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据此,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

在互联网国家战略的指导下,中国结合社会经济状况与国际形势变化,在制定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中短期目标、统一思想的同时,还分步实施、落实网络文化具体发展措施,从而开启了中国网络文化发展的新时代。

(二)中国网络文化发展的特点

互联网开拓了国际政治行为体互动的新空间、新方式、新手段,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互联网展示出来的力量史无前例”[39]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中国紧紧抓住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机遇,按照大力发展、充分运用、积极引导、有效管理的要求,大力加强和建设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的网络媒体,不但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网络的文化影响力,还为中国牢固掌握网络主动性,赢得国际上的话语权创造了便利条件。

1.网络规模和数量不断提高

中国是互联网世界文化传播的“后来者”,存在着一些“先天不足”,但后发优势使中国赶上了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大潮,得以迅速超越公共领域在西方社会所经历的漫长历程,迎来了网络参与爆炸式的发展机遇。据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心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57亿。其中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总数、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仍为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占全球网民总数的23.2%,亚洲网民总数的55.4%。此后,这一数字不断增长,互联网普及率也稳中有升。据2014年1月16日CNNIC在京发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其中,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年增长率为19.1%,继续保持上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远高于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见图6-1)

图6-1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数据来源:由国家《2009-2014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整理而成

2.传播主体多元化

在传统文化传播空间中,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机构和负责对外传播的新闻媒体。但是在由固定互联网传播空间和移动互联网传播空间构成的互联网虚拟传播空间之中,由于网络技术的共享性和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特点消解了网络“权力中心”,使人们获得一定的平等话语权,进入到了“人人即媒体,人人参与大众传播”的时代,因而在互联网上开展或者参与文化传播活动的主体日趋由一元而走向多元化。除了国家对外传播管理部门和专业化的新闻传播机构扮演着最重要的主体角色之外,众多的驻外外交机构和新闻媒体、国内公民以及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也纷纷参与到对外文化传播的行列和进程中,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真正形成了万马奔腾的空前景象。目前,这些活跃于中国移动互联网社会化传播平台的传播力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中国公民力量,如中国知识分子、各种公民类型的登台。二是中国外事力量,主要是指中国对外机构的微博化传播,如中国外交部于2011年4月就开通了名为“外交小灵通”的官方微博。三是中国新闻媒体力量,主要指中国新闻媒体在对外传播领域的积极参与者,具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这些境内传播力量在移动互联网社会化传播平台上的传播活动对国际传播产生了相应的影响。

3.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媒体门户网站为主,商业门户网站为辅的网络传播格局

网络传播的存储量大、内容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中国紧紧把握这一时机,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发挥新闻媒体在移动互联网社会化传播场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相融合,展现中国当代社会文明风貌,而且大力传播中国文化真、善、美的价值。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不仅在相关的互联网技术的改进与空间的拓展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且,我们还建立了众多网站,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媒体门户网站为主,商业门户网站为辅的立体化的网络文化传播格局。这些网站已经在中国互联网空间发展范围内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并对中国文化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对外文化交流、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传统媒体网站尤其是以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为代表的主流门户网站,成为网络传播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6+3”对外传播格局,包括六大中央级网站(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中国网以及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网)和三大地方性英文网站(北京千龙网、上海东方网和广东南方网)。一些主流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等已成为网络传播的主渠道.访问量和影响力持续上升。如新华网用多语种、多媒体每天24小时向全球播报重要新闻,受众遍布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每天上亿个页面浏览量中,来自境外的访问接近20%,被境外网民誉为“中国最好的互联网站之一”。再如,中国网拥有9种外文语种和11个文版,国际在线以42种语言、48种语音上网,数量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

二是商业门户网站已经在互联网领域建立起各自的品牌优势,不仅在网络自生媒体当中最早涉入新闻传播领域,而且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成为国内网络自生媒体的代表。腾讯、百度、阿里巴巴、搜狐、新浪网易、优酷、土豆、当当均在美国或中国香港上市,同时积极开展跨国合作,拓展海外业务。腾讯的微信在海外已经拥有超过一千万的用户群,其用户体验和创新力量也深受好评,在业内和学界都受到广泛的关注,被认为是中国网络媒体国际化的新星。

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由中央级新闻网站、地方党政新闻网站、传统媒体网站和商业门户网站等组成的多层次互联网文化传播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对外传播的立体感和影响力。

4.新媒体逐步成为文化交流的新平台

随着信息多元化的发展,微博、QQ等社交新媒体以其简便、快捷的特点而日益成为中国最炙手可热、最为活跃的信息交互方式。可以说,新媒体成为未来信息交互的主要工具已势不可挡。以微博为例。当前,中国各级行政机关已经意识到微博的重要作用,陆续开设了微博渠道与公众互动。在中国,新华网、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网站和新浪、搜狐、网易等商业网站也都开设了微博专栏。

鉴于微博等新媒体对社会影响力的重大作用,它们不但在大量的网民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在国家的公共外交中也被普遍采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外交机构相继在各种中国媒体机构中利用“新媒介”开展对外文化传播。此外,一些中国驻外使领馆也陆续开设了官方微博。

截至2011年底,通过新浪微博认证的政府机构及官员微博数量已经超过18500个,其中政府机构微博9960个,官员个人微博8628个,覆盖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特别行政区。全国有15家政府机构,9名官员的官方微博,粉丝数超百万。[40]新媒体正逐步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新平台。

(三)中国网络文化交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网络传播媒体的飞速发展为各种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广阔平台,然而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同样也给中国网络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1.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信息技术“数字鸿沟”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所谓“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是指个人、家庭、企业、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在享用信息技术的机会以及利用互联网从事各项活动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网络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国家、企业和地区在接触信息通信技术和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的差距。这是因为,网络文化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所以,信息技术水平的不同,必然会造成世界各国在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全球的发展和应用方面的差距,从而造成了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穷者之间的数字鸿沟。在当代,这种“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世界信息主要是从西方发达国家所在的北半球流向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在的南半球,从作为‘信息富国’的西方发达国家流向作为‘信息穷国’的非西方国家。”自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网络技术迅猛发展,正在不断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但从总体上讲,中国网络技术发展仍处于“跟随”的态势。与西方强势传媒机构相比,我国信息传播的重要指标,如境外发射转播台、人力资源存量、技术保障、全球落地覆盖、驻外机构分布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据联合国秘书处称,发达国家占全世界人口的比例只有16%,但上网的人数却占全球的90%。美国平均每万人电脑拥有量是我国内地的55倍,在国民经济信息化投入方面,中美相差45倍。中国有学者也曾指出:“中国占世界总人口21.2%,因特网主机数仅占0.13%,每万人口因特网用户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0%,是美国的4%。”[41]总体而言,中国的网络传播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数字鸿沟。因此,力求缩小或消除各自存在的数字鸿沟,将是未来中国网络文化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和艰巨任务。

2.网络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应能力亟待提高

网络的普及与传播,突破了以往人们只能靠传统公共领域交往与互动的地域局限,在网络空间里衍生出了新型的交流空间——网络公共领域。在这个文化意识激烈碰撞的场所里,各种文化为有一席之地,不仅争奇斗艳,以各种形式争夺网民“眼球”,而且还以各种文化手段提供文化服务,力求在获取巨大经济商业利益的同时,输出自己的文化。中国文化走出去是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网络文化交流的责任担当。因此“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是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但由于受网络技术和创新能力有限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中国的网络文化供给能力存在重大“缺陷”,因而无论是在受众效应方面还是在文化影响力上,都还存在较大不足。

第一,文化服务的形式相对单一。与传统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相比,微电影、微文学、微博等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的特点。中国的网络文化服务目前主要集中在政府层面,尽管网民众多,但能够应用网络平台配合政府网络文化外交的社会力量还很薄弱。同时,政府在网络外交的方式方法上也较为单一,良性互动和及时交流远远不够,尤其是在博客、论坛、数字报纸、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电子布告栏等的开发利用远远不够。

第二,文化表达方式有待加强。如上所讲,作为一种新媒体形式,互联网集传统的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功能于一体,不仅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而且以更丰富的技术方式,比如论坛、微博等对文化传统加以传承并对他人进行文化教化,对人们产生文化熏陶和影响,还可以借助网络动漫等形式多层面地展现一国的精神风貌和文化风采。可以说,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形式如同人们美丽的服饰,它既能通过多样性的手段,将自己文化的独特魅力充分展现出来,也能够通过文化产品的不同包装打动不同的受众。美国文化帝国主义之所以在网络虚拟空间横冲直撞,就在于它既能以传统的形式,又能以现代形式出现,通过在网络上提供更方便、更多样性的内容和服务,实现了与国际受众的互动和双向传播。中国由于网络文化发展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网络文化创新能力不够强,个性化、特色化服务不够丰富,所以导致真正有时代感的创意内涵与价值的文化产品少之又少,无法满足国外受众的文化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是网络上官方政治文化信息过多。二是网上优秀文化产品供给不够充足,而卖萌、恶搞、娱乐化的信息和语言却大行其道。网络娱乐信息过多,不仅影响我国互联网经济的成熟和发展,也不利于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42]三是内容生产的数量相当庞大,但文化产品质量不高,缺乏国际“核心竞争力”,无法体现创意产业和信息产业的高附加值优势。网络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应能力差,必然会影响到文化的受众面和文化的覆盖面。因此,提高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集中力量打造权威、全面的媒体形象,以此形成对世界文化受众的媒体全面覆盖,成为当前中国网络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3.在当代网络国际政治权力格局中处于“边缘化”地位

随着国际政治权力竞争由地缘经济、政治拓展至网络文化空间,互联网已成为信息时代各国国家战略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将掌握网络核心技术视为未来国家发展与技术创新的根本要素。但是由于网络技术传播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各国对网络空间战略地位重视程度的差异性,导致了网络空间各国综合实力的参差不齐,“世界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和不平衡发展,成为‘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固化剂”[43]。作为当代信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化的深入发展使美国在网络实力积淀和网络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在美国形成的舆论都会变成一种对其他国家构成压力的世界性舆论”[44]。“网络空间的第一夫人”埃瑟·戴森也说:“今天的internet带有明显的美国味道……美国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微妙交织是一个很大的谜团。”[45]目前,在全球信息产业中,美国中央处理器的产量占92%,系统软件产量占86%,IT产业投资占全球投资的41.5%。全球约3000个世界性的大型数据库中,70%设在美国,美国的电子商务额占全球总额的75%,商业网站占全球总数的90%。当前,世界上支撑互联网运转的根服务器共有13个,其中,一个主根服务器设在美国,12个副根服务器当中有9个设在美国,1台在英国,1台在瑞典,1台在日本。不仅如此,美国还是网络世界最大的信息生产国,在国际互联网的信息流量中,超过2/3来自美国。一直处于强势的美国文化,同样在网络文化中也保持着强势。另外,“美国还有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网站访问量。……迄今为止,美国仍是全球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互联网市场,全球互联网业务量的约80%与美国有关。庞大的互联网数据库80%以上由美国控制,几乎所有的互联网运行规则由美国制定”[46]。可以说,在互联网上,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新闻组织收集情报和信息的能力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新闻组织。[47]相对于美国在网络世界的中心位置,中国目前还处于文化传播的受动状态。受制于文化软实力的不足、话语自主创新的缺乏,中国在国际网络传播体系和话语体系中不但处于边缘,而且总是处在防御状态。以语言为例,据统计,当今互联网上英文的信息超过95%,中文信息不到总量的万分之一,而不受西方控制的英文信息也不到万分之一。[48]当前,互联网流通的信息中,很大一部分网络信息和服务信息是由美国提供的。资料显示,网上信息量的95%以上是英文,仅美国就提供了其中80%以上的在线信息和95%的在线服务,而中国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输入和输出流量中占比很小。据对互联网上的输入输出信息流量统计,中国仅占0.1%和0.05%,而美国的这两项指标都达到85%以上。[49]因此,在国际话语权竞争中,建设具有强大传播力、竞争力的网络传播主体,提升国际传播力,成为提升中国网络文化地位的必然选择。

4.网络文化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不同国度和民族的人民充分享受异国文化成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快捷通道与便利条件,但另一方面,由于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文化具有高度“无政府”、“自由化”的特点,致使网络文化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与威胁。有学者认为,这种威胁来自五个方面,“一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网络文化对他国文化渗透性安全威胁;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网络文化对他国主流文化变异性安全威胁;三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网络文化娱乐产品输出对它国文化侵害性安全威胁;四是网络色情、迷信等垃圾文化信息带来的腐蚀性安全威胁;五是网络病毒、网络犯罪等带来的破坏性威胁”[50]

就中国目前面临的网络文化安全而言,问题主要有:①网络恐怖主义的安全威胁。“网络恐怖主义是由非国家或国家主使的集团进行的、有目的的或威胁使用政治、社会、经济或宗教目的的网络战或以网络为目标的暴力活动,目的是为引起目标人群的恐慌、焦虑和痛苦,以毁坏军事和民用设施。”[51]在开放的网络上,网络恐怖分子利用自己掌握的网络资源和黑客技术,在散布虚假消息,抛出“信息恐怖炸弹”的同时,还通过网络宣扬种族主义、复仇主义和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②宗教极端主义、分裂主义的破坏活动。长期以来,境外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十分注意利用互联网的作用,他们与境内外的邪教组织相互勾结,为达到他们各自的目的,大肆利用互联网空间宣扬所谓的“民族独立”、“宗教自由”,散布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所谓“真、善、忍”。甚至利用我们党和政府在工作中的失误和自身出现的问题造谣生事、制造舆论和蛊惑群众。例如法轮功邪教组织和一些极端宗教组织就把互联网作为渗透、煽动和破坏的重要工具,利用设在境外的服务器和网站、BBS电子公告板、电子邮件群发、新闻跟帖等各种方式直接攻击党的领导、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培植的“政治异见人士”,利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借助互联网的传播功能和组织功能,煽动社会不满情绪,教唆搞恐怖活动,破坏社会稳定,分裂中国。③网络成为少数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工具。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冷战结束后,虽然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赤裸裸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结束了,但西方国家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图谋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如上所述,为“分化”、“西化”社会主义中国,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把意识形态斗争引入网络空间,凭借其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利用网络语言霸权,不遗余力地倾销、灌输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欧美中心主义的意识形态,大搞文化殖民主义,攻击他国的意识形态,瓦解分化民众对中国意识形态的认同基础。

5.中国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令人担忧

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就必须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新机制。这既是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保护网络文化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保障互联网文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现在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虽然一直处于发展进步之中,但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据调查,中国90%以上的电子商务网站存在着严重的安全漏洞;大多数企业内部网络存在着安全隐患;查获的黑客案件只占黑客攻击案总数的30%。互联网已成为境内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渗透破坏、宣传煽动、操控境内活动的主要途径、重要场所和工具。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回应网络文化挑战与威胁的唯一正确的策略选择,就是在坚持和维护国家网络文化主权的基础上,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立足网络发展带来的文化安全的新实际,认识新情况,研究新规律,探索新途径,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中国的网络文化安全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