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外文化交流战略的基本特性

对外文化交流战略的基本特性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就对外文化交流而言,要成功达到战略目标,主权国家就必须科学判断国际文化发展大势和对象国家对文化交流的立场以及举措。

对外文化交流是主权国家实施的一种文化互动。总的说来,战略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一)系统性

战略是筹划和指导事物发展全局的方略,即根据对国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诸因素的分析判断,科学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计划,筹划战争准备,指导战争实施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因此,战略的重要表现是:

其一,由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资源、战略能力以及战略措施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战略目标体系,缺少任何一个方面,战略实施都是不完整、不系统的。

其二,任何战略的实施,绝不是仅凭该领域相关物力、人力的动员和组织就可以完成的,需要相关战略的协调和配合。因此,战略既要调动本领域相关力量,也要其他组织和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支持,共同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奋斗。

其三,战略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宏观谋划。它的最终实施要靠阶段性目标的逐步实施。战略思维的着重点是正负兼顾。既要看到面临的有利条件、拥有的优势和决策带来的效益,又要看到面临的不利条件、劣势和决策带来的负面效益;既要考虑所要做的事情本身,也要考虑所涉及的相关因素。因为事物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多向思维,全方位地思考问题,作到统筹兼顾,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其四,科学的战略总是对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综合反映。所以战略设立既要立足当前,又要放眼长远。毛泽东说:“没有这种计算,束缚于眼前的利害,就是失败之道。”[25]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就是此意。

(二)全局性

战略是对事物发展全局的谋划。全局既是战略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轴心,也是战略的基本要求和特性。可以说,战略就是关于全局的理论,是关于如何认识全局、研究全局、把握全局和处理、驾驭全局的方法论。正如毛泽东所说:“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这就是战略学的任务。”[26]所谓全局,就是有一种宏观上的分析和掌握行为的视野和能力。全局的战略谋划是通过对事物发展主要矛盾的分析和把握,根据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制定出来的,因此掌握了全局,就有利于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所以任何战略都要一切从全局出发,一切以全局为重心,以全局为转移。毛泽东明确指出战略家“必须有照顾全局”的观点,“必须懂得以局部需要服从全局需要这一个道理。如果某项意见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就应以局部服从全局。反之也是一样,在局部的情形看来是不可行的,而在全局的情形看来是可行的,也应以局部服从全局。这就是照顾全局的观点”[27]。只有着眼于全局,胸怀全局,才不至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战略之要就是照顾全局。但是全局又是一个由各种局部有机联系而构成的整体。毛泽东说:“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是由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28]全局性目的的实现是由局部性和阶段性的目标的实现而最终完成的。局部的利益和要求的实现虽然归根结底有赖于全局的利益和要求的实现。但忽略了局部,便不成其为全局。所以战略要求谋划者高瞻远瞩,能够站在足够的高度鸟瞰全局,同时也要处理好全局中的各种关系,特别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只有既把握事物的全局,又兼顾各方,特别是注意解决好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局部问题,才能纲举目张,产生事半功倍的局面。毛泽东说:“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那就难免要吃亏了。”[29]对于对外文化交流战略全局来说,既要正确分析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科学把握世界文化发展格局,又要正确定位我国的文化实力,并根据全局要求制定有效的文化交流措施,这样,才能实现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

(三)前瞻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战略谋划与战略实施都是为了成就大事,而且,这种谋划与实施都是着眼于未来,所以必须具有很强的预见性。明茨伯格指出,战略是一种有意识的、有预谋的行动,一种处理某种局势的方针。战略是不同行为体基于客观现实情况,依据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作出的一种谋划,更多地反映了人们对未来行动的主观愿望。战略要实现自己制定的目标,就必须运筹帷幄,只有这样,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所谓运筹帷幄,就是要在广泛调查研究,全面分析、正确判断形势的基础上,科学预测国际、国内战略环境和敌友关系以及敌对双方战争诸因素可能发展的变化,正确判明未来事物可能爆发的时机、样式、方向、规模、进程和结局。“思人之欲思而未思,言人之欲言而未言”。

预见性是谋划的前提,决策的基础,也是正确制定、调整和实施战略的客观依据。就对外文化交流而言,要成功达到战略目标,主权国家就必须科学判断国际文化发展大势和对象国家对文化交流的立场以及举措。既要考虑自身所要实现的目标和所拥有的实力与资源,也要考虑国际环境的限制和对手的可能选择;既要考虑各种手段的成本,也要考虑各种手段的功效;既要考虑眼前的措施,也要考虑后续手段。显然,国家必须作最坏的打算,同时要争取最好的结果。知己知彼,做到有的放矢。有了科学的预见,才能未雨绸缪、争取主动,防患于未然。

(四)科学性和艺术性

任何战略的实施,既需要战略方法作支撑,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和艺术。这是因为,任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所面临的对象和情况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时变化的。在面临着一些不确定因素时,只有保持战术的灵活性,同时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对战略力量与资源进行巧妙的、科学的安排,适时出击,才能出乎意料,在取得重大胜利的同时,将资源与力量的损失程度降到最小。对一个国家来说,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通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让他国民众和国际社会认可,追随并分享到该国的文化价值观,进而同化对方,使对方按照本国的目标、意愿、意图或意志采取自己所预期的行动。

而能否达到这一点,一方面取决于文化与文化受众需求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则决定于文化交流的方式和技巧。这是因为,任何文化传播活动,消费者有着各自不同的情感归属体验和价值认同。这就要求以影响力为追求目标的文化信息交流传播,一要做到努力适应和把握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和市场需求,体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二要充分考虑到经济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输送方法与技巧。文化交流、传播竞争说到底是以受众作为竞争对象的市场博弈行为。只有考虑传播受众自身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和要求,生产出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产品的同时,采取一定的科学有效文化输出方法,才能获得消费者文化心理上的认同,才能减少文化折扣。正如有学者所讲,“只有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目标受众超越文化的差异,实现与目标受众的相互沟通和理解,使宣传内容得到目标受众的接受和认可,才能达到宣传目的”[30]

(五)间接性和持久性

在当今世界上,一个国家要占据国际战略的“制高点”,无外乎采用两种手段:硬实力和软实力。诚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经济军事物质实力具有直接性、见效快、显著性的特点。硬实力一旦使用往往能迅速发挥作用,并一举改变敌我双方形势,使其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但硬实力的使用也常常存在着风险高、代价大等高成本支出和回报率低等不足。而且其结果有时也难以为其使用者所预料,甚至适得其反,到头来“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使利益相关者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的今天,动辄挥舞经济制裁大棒却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制裁者在动用制裁、封锁被制裁国家的同时,也会使其本身蒙受巨大的物质利益损失,从而陷入“损人不利己”的境地。俗话说“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即是此意。军事战争亦是如此。“如果夺去他们手中的武器,他们仍会赤手空拳地进行战斗或找到新的武器用来战斗”,“战争的爆发乃是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意识作用”。[31]战争不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而且还严重破坏本国乃至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正如希腊格言所说:“战争之危害,就在于它制造的坏人比它所消除的坏人更多。”[32]所以如同经济制裁一样,军事战争也常常是得不偿失,“赔了夫人又折兵”。

不同于硬权力资源的垄断性和排他性,扩散性和共享性是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基本特性。对外文化交流的效果虽然不像暴力等那样直接、明显,且其达到战略目的的过程也是缓慢的,无形的,但软实力一经成功发生效力和作用,其影响则是深远而长久的。其原因在于,相比人的经济、政治属性,人更具有文化属性。而文化外交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它制胜的法宝和武器是对他国公众具有强大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文化软实力。通过经济贸易往来、开展文化交流、签订互派人员访问等途径,借助文化外交这一通道和平台,将体现这种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文化软实力非强制性地输出,可以引起他国对本国文化的共鸣,使他国在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渗透、滋润下,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本国的文化思想,最终俘获他国人心,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的。不仅如此,这种文化软实力作用持续的时间越长,扩散范围越广,对他国和人民的文化实践活动产生的影响就越大。它往往能跨越时代的考验,经受时间的洗礼,而左右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进而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也就是说,文化软实力作用的效应随着人类不同文化交流的增多而呈现出不断递增的趋势。正如有学者所讲,所谓的从历史角度看,消灭一个民族,须首先灭其文化。穷兵黩武不能带来长久的征服,只有通过文化为被征服者“洗脑”,才有长久的作用。[33]政治家的才能在于关注战略的走向,在于审慎制定政策,以利用这种走向或弥补和降低这些走向的负面影响。这些政策涉及军事运输、佯动和战争以外的军事行动,但很少进行武装冲突。正相反,国家通常发动劝说性的外交,而不是使用强制或武力,这是将权力用于处理战略利益成本最低的手段。[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