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滞胀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登基”

滞胀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登基”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被卷入经济衰退的漩涡,并首次出现了以“滞胀”为特征的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将矛头直指政府和工会,他们认为,二者是引发“滞胀”的罪魁祸首。如此循环加强,最终引爆滞胀危机。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73年的彻底瓦解和接踵而至的石油危机,标志着战后资本主义“黄金年代”的终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被卷入经济衰退的漩涡,并首次出现了以“滞胀”为特征的经济危机。

所谓“滞”(停滞,stagnation),是由利润率下降所引发的经济停滞——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工会力量增强导致工资支出刚性向上,实体经济利润率降低而投资减少。同时,由于垄断导致的分配关系变化,致使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和全社会的消费能力下降,从而资本的生产和积累循环停滞,引发了产能利用严重不足和产品生产过剩并存的危机。

所谓“胀”(通货膨胀,inflation),是由财政赤字和地缘政治方面的“石油危机”所引发的。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工人争取更高工资的期望和能力上升,实际工资也不断上升,对单个资本家而言,要保证自己原来的利润份额和利润率,就必须提高产品价格。但如果每个资本家都这么做了,整个物价水平就上升了;物价上升,工人发现自己的实际工资下降,为保证生活水平不下降,只能要求资本家再涨工资,从而形成工资—物价的恶性循环,越发加重“滞”的程度。因而,西方经济学家发明了“滞胀”(stagflation)一词,用以表达这种停滞和通货膨胀相互作用的新型经济危机。

1973—1975年的滞胀危机期间,美、日、德、法、英、意的工业生产指数分别比危机前的最高点下降了15.3%、20.2%、12.9%、13.2%、4.7%和13.5%;1974—1979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只有0.7%,1980年只增长0.2%;失业率急剧上升:美、德、英的失业率分别从危机前的4.6%、1%和2.2%上升到危机时的9.1%、5.2%和4.9%。而与此同时,“滞胀”期间的美、日、德、法、英、意的消费物价指数分别上升了7.4%、18.9%、12.7%、43.9%、19.1%和24.6%。[74]

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古典综合派”,都显得手足无措。因为在从前的经济危机中,只要政府增加公共投资、拉动需求、放松银根,就能解决问题,但这一次,前所未有的情况是:如果政府向经济衰退作战,就会刺激通货膨胀;向通货膨胀作战,就会加重经济衰退。在这种情况下,新自由主义的观点和经济政策开始受到重视。

新自由主义将矛头直指政府和工会,他们认为,二者是引发“滞胀”的罪魁祸首。在政府方面,是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反周期性干预和社会福利政策,扭曲了资本积累的正常流通和市场的自由运转,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在工会方面,是工人运动的力量过大,在工资方面提出了过高要求,挤压了企业利润,破坏了用于投资的资本积累基础。他们指出,工会在政府的保护下,实力越来越强;政府在工会的压力下,不断扩大“寄生性福利开支”,导致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如此循环加强,最终引爆滞胀危机。

据此,新自由主义者开出医治药方:一方面是政府干预最小化、压缩社会福利、节省财政开支;另一方面是严厉打压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削减工人工资,保持自然失业率,建立雇佣劳动者后备军。在刺激经济活力方面,新自由主义者提出放松管制和市场自由化,国有企业全盘私有化;推行税制改革,减少对高收入者征收所得税和对大公司征收利润税,刺激“经济主体”投资和储蓄;在对治通货膨胀方面,他们主张运用货币主义政策,严格控制货币总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