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资本的本体论和资本的批判学

资本的本体论和资本的批判学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重是科学性,其主干结构是资本的本体论,主要通过《资本论》的研究方法表现出来;另一重是批判性,其主干结构是资本的批判学,主要通过《资本论》的叙述方法得到体现。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表述中,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既是资本内在否定性的逻辑发展,也是其历史表达;既是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矛盾现实展开的结果,也是其在更高层面逻辑展开的开端。

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展开使《资本论》形成了两条明晰的脉络:

一条可以称作“资本的本体论”。从价值实体、货币到资本,再到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周转、剩余价值的各种分配形式,资本顺次经历了它的基因阶段、种子阶段、胚芽阶段、树根阶段、树干阶段和枝叶阶段,生长出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参天大树。另一条与之交织,可以称作“资本的批判学”。将资本还原到底,无非是积累起来的抽象劳动。马克思牢牢抓住“抽象”这个根本:从抽象的劳动出发,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从抽象的资本统治出发,进行资本主义社会批判;从抽象的人的存在出发,进行人类学批判。其中,“抽象劳动”是马克思《资本论》一以贯之的批判主线,正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是核心概念一样。[18]

资本内在否定性的两条脉络构成了《资本论》的双重结构。一重是科学性,其主干结构是资本的本体论,主要通过《资本论》的研究方法表现出来;另一重是批判性,其主干结构是资本的批判学,主要通过《资本论》的叙述方法得到体现。《资本论》这种双重结构,只有通过马克思的辩证法,即现实的辩证运动,才能把握。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的表述中,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既是资本内在否定性的逻辑发展,也是其历史表达;既是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矛盾现实展开的结果,也是其在更高层面逻辑展开的开端。

“货殖”[19]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马克思指出:“资本作为财富一般形式——货币——的代表,是力图超越自己界限的一种无止境的和无限制的欲望”[20],但是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必然遭遇到“(1)必要劳动是活劳动能力的交换价值的界限;(2)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和生产力发展的界限;(3)货币是生产的界限;(4)使用价值的生产受交换价值的限制”[21]。这些“界限”和“限制”为商品二重性本身所固有,外化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则表现为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生产中,资本家总是倾向于将工人的工资作为生产成本压到最低;工人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生产出的商品和服务无法在市场上售出,剩余价值得不到实现,资本生产就出现危机。不过,这些“界限”和“限制”同时也向资本提出了任务并为之准备好了条件——在生产力的更高发展程度上重新开始突破界限的尝试。于是,生产力的提高使得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相应地,创造剩余价值的活劳动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减少,导致资本生产出的利润越来越少。一旦社会平均利润率降低为零,那么资本就不再是资本了,“资本本身就会从交换价值降为使用价值,从财富的一般形式降为财富的某种实体存在”[22];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阶级也就既没有动力,也没有必要再组织这种“货殖”生产了,资本主义体系就此崩溃。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挥之不去的噩梦。正是资本家阶级与之生死“大限”的殊死拼搏,一场场社会活剧才深刻展开,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澳大利亚学者布瑞凯特指出,在马克思那里,“否定性”(negativity)是一种“元辩证法”(meta-dialectics),它提供一种激进的见解,帮助人们理解世界政治经济中的社会变革,而且正是由于资本的否定辩证运动的驱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才永远是“开放式结局”(open-endedness)的。[23]可以说双重结构的资本内在否定性,注定了《资本论》不只是一部“解释世界”的经济理论著作,更是一部“改变世界”的历史唯物主义巨作。作为资本的本体论,它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24],解释了一种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内生机制;作为资本的批判学,它以“资本—劳动”的对立运动为轴心揭示出一条资本主义的唯物史观演进路线,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