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基础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这也就成为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基础。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实践范畴的基本规定,实际上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各自规定及其丰富多样的具体关系之中。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实践的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主客观相互作用和统一的过程。

一、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基础是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16)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这也就成为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基础。毫无疑问,这种唯物主义并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自然界对人的优先地位。但是,它把主体——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它的显著特征是把实践作为唯物主义哲学思考的一个重点,由实践的主客体及其关系具体展开这一哲学的全部内容。

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是对理性论和感性论,主要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的扬弃和超越。马克思既不把实践看作是纯粹思辩的意识活动,也不认为实践仅仅是饮食男女等生理性的物质活动,而是把它理解为人的现实的物质的或曰感性的活动。他立足于生产劳动的坚实基础,阐明这种现实的感性活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活动。同时,实践也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人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始终指向的对象,他的生活活动是有意识的。十分清楚,实践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而进行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7)是人所特有的主体活动和自主活动。最后,实践还是社会历史的过程。实践体现着自然过程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恰恰是理解这两种过程统一的关键。这一点是崇尚自然的旧唯物主义者所不了解的和做不到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及其不彻底性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实践范畴的基本规定,实际上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各自规定及其丰富多样的具体关系之中。例如,主体以自己的活动去实现从思想到物质的转变,集中体现在主体的对象化属性之中。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进程中使自身也发生的变化的范围和程度,集中体现在主体的社会化属性和形态之中。反之,主体与客体的本质关系也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理解。

实践的唯物主义以实践为出发点,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来考察自然,既肯定了自然界的客观性,指出了它对人的优先地位,又强调自然界的属人本质与历史发展。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不仅对人类思想进步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且为合理解决长期困惑着人类的诸多生存问题提供了根本的指南。

实践的唯物主义同时认为,社会是在实践基础上生成的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它是一个特殊的开放系统。这也就是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范畴是一个涵盖全部社会生活及其过程的范畴,它首先确认社会是一个整体系统,它所包含的一切因素和组成部分,类似于生物机体的各种器官,是按照一定的系统规律来进行活动的。因而马克思形象地称社会为“有机体”。其次,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不仅阐明社会是个有机的系统,不仅从总体性的高度来说明各种社会现象,而且进一步指出社会系统是个有基础的系统(即所谓主制系统)即在诸因素中有一种基础性因素的系统,在诸类社会关系中有一类作为基础关系的系统。这种系统的基础因素就是生产力,这类基础关系也就是生产关系。正是这种生产关系把社会各方面联结为统一的机体,而生产关系本身又取决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样,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学说就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系统的基础,从而也就阐明了社会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从总体上把握了社会的系统规律。第三,社会不仅是一种有机系统,而且是一种“经常处于变化着的”、“发展着的”有机系统。这就是说,从人类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趋势看,社会愈来愈具有有机整体性,而且,社会机体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任何一个具体的社会机体都要经历从形成、发展到衰亡,最后被新的社会取代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社会机体不断自我更新的历史,具体表现为各种社会形态的更替,即社会机体类型或“形式”更迭的历史。整个社会机体的组成要素和结构,都只能是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实践是理解社会有机体的一把根本的钥匙。

因此,实践的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历史过程既具有主体性,又具有客体性;既具有自发性,又具有自觉性。而且,这种交互作用是通过需要、利益、价值取向等一系列中介来实现的,它们是构成各个时代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同时,历史过程呈现出由必然性和偶然性互补构成的生动的整体图景。必然和自由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统一,而自由的实现又是一个从可能到现实的漫长的历史转化过程,这一过程的根本动因只能是实践。

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将物质生产过程中的诸要素结合起来并支配这一过程进行的方式就是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实际上具有两层含义或曰两种规定:(1)由生产的基本要素的技术性质所规定的人与人和人与物在生产中的结合方式,即劳动方式;(2)由一定的社会机体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所规定的人与人在生产中的结合方式,即生产关系。劳动方式包含生产力因素,它本身代表了生产力性质的要求。生产力由劳动者、生产的物质条件和科学构成,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生产关系是人们的物质活动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它既具有静态结构,又具有动态结构。

在实践的唯物主义看来,社会精神生产是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马克思阐明的“全面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精神生产是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社会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这三种生产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的关系,三者作为历史动因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发展变化的,或曰演变的。精神生产的产品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科学两大类型。

实践的唯物主义对社会形态演进问题有着两种不同的表述:一是五种社会经济形态即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现代资产阶级的和未来共产主义的五个阶段依次演进的理论;二是三大社会形态即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和产品经济社会依次演进的理论。实践的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主客观相互作用和统一的过程。三大社会形态依次演进体现了历史过程的统一性,同时,社会形态演进的具体序列又具有多样性。

实践的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学说可以归纳为,人的本质是自由,人就是人的国家和人的社会,人的本质具有异化的倾向和状态,但是异化是完全可以在人类实践的发展过程中被消除的。在实践的唯物主义看来,人性是人的多重属性的统一,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最终是统一的,社会历史归根到底就是人自身的历史,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好社会。

实践的唯物主义关于意识和认识过程的学说可以归纳为,意识的发生是自然史进化到人类史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是构成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认识从较浅层次来看是主客体之间信息变换的过程,从较深层次来看则是客体反映与主体建构的统一,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又是客体知识积累和主体范式变革的统一。认识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辩证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是认识的尺度和归宿。实践的唯物主义确认真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双重统一,而且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只能是过程。真理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统一的真正基础是马克思所发现的科学的实践观。离开实践,两者是无法统一起来的。只有实践的唯物主义,才能既是辩证的又是历史的唯物主义。

实践的唯物主义强调哲学的任务在于改变世界,同时又指出人必须对实践的结果进行自觉的控制,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实践从来就不是也绝不是不顾一切的盲目蛮干。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实际上分析了实践本身所具有的积极的和消极的二重性。从积极的方面看,实践是人自我肯定的本质力量,它表现为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和超越,表现出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自觉的能动性。从消极方面看,实践导致了人的自我异化。尤其在私有制和旧式分工的条件下(私有制和旧式分工也是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实践成了否定人的异己力量,它使创造变为破坏,使超越变为沦落。这种情况的出现,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是不可避免的。人类必须通过不断的历史的实践,最终才能使自己“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同时“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即人对自己的实践结果进行自觉的控制。实践的唯物主义所表达的正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自我控制的精神,它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但是,这种主体自我控制的精神的实现,必须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过程或曰一般规律。这种过程或规律可以简明地表述如下:

社会是在其内在矛盾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活的机体,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虽然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但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却并不总是相互适应的。生产力始终是社会的生产方式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随着生产力性质的不断改善、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所依赖的社会形式逐步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或曰障碍。人们为了不致丧失已经获得的新的生产力,不得不去改变已经变得陈旧落后的生产关系,同时不得不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一定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或曰历史时期的经济基础的变更,该社会的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迟或早地必须随之发生变更。(18)这就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所推动的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或曰一般规律。

在遵循这种过程或规律的同时,必须注意到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反映到人们的社会关系上,就形成人们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在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表现为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阶级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获得解决,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实践的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发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形成、发展和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全过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因此,它成为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基础。只有在实践的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基础上,才能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有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社会主义才能从空想变为科学。实践的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便批判和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