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支持大部制改革,打破利益固化的樊篱

◇支持大部制改革,打破利益固化的樊篱

时间:2024-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如果大部制改革能够收到扎扎实实的成效,政府部门就会变得更加干练和勤政。2013年启动的大部制改革,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对下属机构进行的第七轮改革,也是2008年以来,首次大规模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机构改革的最大难点,是打破现有利益结构。目前一些领域存在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等问题,大部制调整必将涉及部门利益。不管怎么说,大部制改革已经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大部制,又叫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原有的66个部门中,有的职责多达80多项,有不少部门的职责交叉重叠。如建设部发改委交通水利、铁道、国土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

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等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严重影响政府各部门更好地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

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的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如果大部制改革能够收到扎扎实实的成效,政府部门就会变得更加干练和勤政。

2013年启动的大部制改革,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对下属机构进行的第七轮改革,也是2008年以来,首次大规模的国务院机构改革。用媒体的话说,这个方案是一个“大动筋骨”的方案。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相较以往,这次改革方案更注重的是转变政府职能、顺应民意,而不是单纯地减少机构数量。

这次机构改革最受关注的莫过于不再保留铁道部,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此外,机构改革还包括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

很多人注意到,这次改革在切实解决重大民生问题方面所做的努力十分突出,充分展示了中央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有外媒分析认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组建,体现了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期待加大对不合格食品和药品的执法力度。

这次机构调整的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以及理顺内部关系,而不是单纯的部门合并,而是坚持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和依法行政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设置,理顺政府部门职能分工,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此次改革最明确的思路,是政府职能权限的划分,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该整合的整合,最大限度缩小审批、核准、备案范围,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不断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迈进。

虽说改革的亮点很多,民众的期望很大,但是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实施的难点也是不可小觑的。说白了就是人的问题,就是权力的分配划分问题。机构改革的最大难点,是打破现有利益结构。

正如媒体所评述的,大部制改革表面上是机构调整,实际其背后是权力调整。目前一些领域存在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等问题,大部制调整必将涉及部门利益。如果要把有实权的机构拿掉,必然会遇到较大阻力。此外,机构改革涉及削减一些部门的权力和相关人员的安排,必然会压缩一些官员的升迁空间,因此,不可能人人满意、个个支持。

有学者指出,大部制改革能否成功,关键不在于动几个部门,而在于政府职能和角色的转变,理顺部门职责的关系,做到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市场及社会的干预。法国《欧洲时报》评论称,大部制改革仅有外在框架还远远不够,必须触及核心,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避免“穿新鞋走老路”。

不管怎么说,大部制改革已经迈出了坚定的步伐。机构改革是一个过程,如何实现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目标,显然需要更多的办法、更多的具体措施,以及更多的落实手段,只能一步步做,许多问题不是通过一次改革就能完全彻底解决的。

我们应该支持这次大部制改革。它展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的坚定的改革决心和敢于突破思想观念障碍、打破利益固化樊篱的非凡勇气和魄力。一旦政府职能转变的各项措施一步一步变成现实,一定会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