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准备

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准备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基础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内涵与任务赋予了新的含义。所有这一切,充分说明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有了长期的理论准备,这些理论在党的重要文献中做过反复的强调,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识。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不容置疑,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准备。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重要讲话,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讲话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对原有政治体制的弊端及其危害、根源,对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对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注重扎扎实实的制度建设,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任务,作了全面深刻的论述。

1982年,党的十二大党章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

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对政治体制改革作了比较全面的理论阐述,特别提出:“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和国家政权机关的性质不同,职能不同,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不同。应当改革党的领导制度,划清党组织和国家政权的职能,理顺党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司法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做到各司其职,并且逐步走向制度化。”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着重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基础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又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内涵与任务赋予了新的含义。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八部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第九部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第十部分: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共列举了11个小题(27—37)。如果加上第十六部分: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的3个小题(58—60),分量就更重了。

【《明史》清·张廷玉等】天下唯公足以服人。

【译文】天下只有公正公平才能令人信服。

所有这一切,充分说明政治体制改革已经有了长期的理论准备,这些理论在党的重要文献中做过反复的强调,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共识。我们的任务是要把这些理论切实付诸实践。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