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斯拉夫内战

南斯拉夫内战

时间:2022-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常所说的南斯拉夫实际是指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联邦)。至此原南斯拉夫彻底解体。在南斯拉夫逐步走向解体的过程中,1992年3月初,波黑议会不顾塞族议员的抵制强行宣布独立,而塞族反对接受任何享有独立国家地位的波黑。4月上旬,欧盟和美国先后宣布承认波黑独立,这无异于对塞族施加压力。塞族立即作出强烈反应,宣布成立独立于波黑但又留在南联邦内的“塞尔维亚波黑共和国”。

通常所说的南斯拉夫实际是指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南联邦)。其解体伴随着组成联邦的六个共和国之间和内部的频繁激烈的内战。这对美国谋划建立的“世界新秩序”造成了又一个严重挑战。

1.南斯拉夫的解体

与东欧其他国家的情况不同,南联邦在1990年前后的东欧剧变中受到的强大冲击主要是来自各共和国及其内部的民族分离主义,最后因此分崩离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原苏联有些相像。

1980年铁托去世后,南联邦面临着空前加剧的政治经济危机,这一危机又与固有的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因而格外复杂。1989年10月,南联邦的执政党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南共联盟)在中央全会上通过了《政治体制改革提纲》,决定将多党制引入国家政治生活。随后,南联邦议会通过《政治结社法》,正式实行多党制。于是,一方面南联邦在短时间中就涌现了数百个政党和组织。它们要求从宪法中取消关于南共联盟是“思想上和政治上有组织的引导力量”的规定,撤销南共联盟在企业、机关、军队中的组织,实现“企业非政治化”、“政府非政党化”以及“军队国家化”。另一方面,南共联盟内部分离主义势力变得十分活跃。1990年1月,斯洛文尼亚共产主义者联盟退出了正在召开的南共联盟非常代表大会。导致了会议的中止;2月它更是宣布独立,并改名为斯洛文尼亚共盟-民主复兴党。此后,南共联盟主席团多次提出召开非常代表大会的续会,主张将南共联盟建设成实现民主社会主义、自治平等、保证南联邦的独立和完整的全南斯拉夫性的政党。但是,各共和国的共盟坚持独立开展活动,并纷纷改名,导致南共联盟在1991年初正式分裂。

与此同时,各共和国自己宣布实行多党制,并举行自由选举。从1991年6月到1992年3月,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和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波黑)等共和国先后宣布独立。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则在1992年4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南联盟),自称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合法继承者”。至此原南斯拉夫彻底解体。但是,在各共和国成立的过程中,它们纷纷陷入了内战或彼此的战争之中,西方国家则趁机卷入。其中,除了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发生的战事外,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尤为惨烈。

2.波黑战争

作为六个共和国之一的波黑地处南联邦的中部,其居民主要为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通常被称为穆族,其血统和语言实际上仍属于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这一斯拉夫族系)、信奉天主教的克罗地亚族以及信奉东正教的塞尔维亚族,他们分别占波黑总人口的大约40%、10%和30%。由于历史和宗教的原因,这三个族群的关系一直比较复杂,有时甚至矛盾尖锐。在南斯拉夫逐步走向解体的过程中,1992年3月初,波黑议会不顾塞族议员的抵制强行宣布独立,而塞族反对接受任何享有独立国家地位的波黑。3月18日,波黑三族就波黑前途达成协议。其主要内容是,宣布波黑是“由建立在民族原则基础上的三个构成单位组成的世俗主权国家”,即在维持波黑领土完整的前提下,将波黑划分成三个不同的民族区域,采用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自治和政教分离。[54]该协议似乎表明塞族接受了波黑的独立,但是实际上这一问题并未真正得到解决。随后出现的外部因素更是使得波黑内部的冲突激烈化。4月上旬,欧盟和美国先后宣布承认波黑独立,这无异于对塞族施加压力。塞族立即作出强烈反应,宣布成立独立于波黑但又留在南联邦内的“塞尔维亚波黑共和国”。穆族和克族自然不能接受这一做法,于是波黑内部出现了混战。最初是穆、克两族携手对付塞族,后来随着克族也宣布独立变成了塞、克联手对付穆族,最后又是穆、克两族组成穆-克联邦共同对付塞族。它们分别得到了克罗地亚当局和塞尔维亚当局的支持。所以,波黑战争不仅是波黑的一场内战,也是原南联邦的三个共和国(塞尔维亚、波黑和克罗地亚)之间的一场战争。

北约和美国始终介入了波黑战争。1994年6月,由美、英、法、德、俄组成的“五国联络小组”曾拟订了一份波黑分治的计划,但是它未能在塞族全民公决中获得通过。于是,1995年8—9月间,不顾俄罗斯的谴责与反对,北约对塞族实施了为期三周的空中打击。除了军事设施外,塞族的许多民用设施也成为空袭目标,数百人死于非命或受伤。与此同时,穆族和克族则攻占了原为塞族控制的大片领土。美国遂利用塞族所处的不利地位在交战各方之间进行调停。11月1日,波黑和平会议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空军基地举行,塞尔维亚、波黑和克罗地亚的总统参加了会谈。二十天后,各方达成并草签了《波黑和平总的框架协议》,即《代顿协议》。根据这一协议,波黑将是一个在现有边界内拥有两个实体的国家,穆-克联邦控制51%的领土,塞尔维亚共和国控制49%的领土。12月中,上述三国领导人在巴黎总统府正式签署了这一条约,组成五国联络小组的各国领导人也作为证人签了字,波黑战争遂告结束。年底,北约多国部队进驻波黑,开始其维和使命。

从1992年4月到1995年底,波黑战争前后持续近四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一方面,它给当地各族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约28万人的死亡,200余万人沦为难民(约占波黑人口的一半),直接财产损失约8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则难以统计。[55]另一方面,波黑战争也是北约扩大自身使命的一次试验:它先是在一个非北约地区采取了军事行动,然后又在这个地区代替联合国承担了维和任务。此外,波黑战争的曲折进程以及代顿协议的最终签署,既表明在后冷战时期美国地位得到了加强,又体现了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努力遭受的挫折。它虽然成功地插足巴尔干,但是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并且遇到了来自当地塞族以及俄罗斯等国的抵制与反对。

3.科索沃战争

波黑战争结束后不久,原南联邦以及后来的南联盟的塞尔维亚共和国又因为科索沃问题陷入了内战。

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境内的一个自治省,其居民90%是阿尔巴尼亚族,有着强烈的分离主义倾向。1989年2月,为了压制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当时的塞尔维亚领导人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因而进一步激发了阿族的对抗情绪,使阿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南联邦解体的过程中,阿族的分离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在1991—1992年间自行成立了“科索沃共和国”,组成了议会和行政机构,选举了总统,成为塞尔维亚共和国的国中之国。在波黑战争结束之后,双方的对立变得更加尖锐。一方面,阿族从波黑穆族和克族的胜利中获得了鼓励。1996年,阿族激进分子成立了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为实现分离的目标集中运用暴力。另一方面,以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塞尔维亚当局不仅从波黑塞族的受挫中获得了教训,而且从波黑战争中解脱出来,对阿族人的分离主义运动采取了强硬镇压措施。在此背景下;从1997年起,科索沃的阿族人和塞族人的流血冲突频频发生;1998年2月底,科索沃的形势更是进入一种危机状态。5月中旬,已经成为南联盟总统的米洛舍维奇与科索沃阿族领导人举行了首次会谈,但危机却在逐渐失去控制。“科索沃解放军”频繁袭击塞尔维亚军警,而后者也加强了对阿族武装力量的打击。

在科索沃危机中,北约与美国采取了明显偏袒阿族的立场。1998年6月中,北约在塞尔维亚周围地区举行了代号为“猎鹰”的联合空中军事演习,并扬言要对塞尔维亚实行军事打击。9月22日,在西方国家的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第1199号决议,呼吁科索沃各方“立即停止敌对行动”并“开展有意义的对话”,以便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要求南联盟采取有利于危机的和平解决的措施。[56]10月7日,北约和美国分别发出威胁称,如果塞尔维亚不能彻底履行联合国决议,北约将对其进行空中打击。10月13日,北约秘书长索拉纳进一步宣布,如果塞尔维亚在随后96个小时之内仍然拒绝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的有关决议,北约将对南联盟实施有限空袭和分阶段空中打击。在此压力下,同日米洛舍维奇与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达成和平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协议,南联盟承诺全面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第1199号决议,并同意从科索沃撤出其军队和特种警察部队,由欧安组织派遣国际观察员进驻该地区。它还同意九个月内在科索沃进行自由选举,组成地方政府、议会以及地方警察力量。[57]但是,阿族武装力量拒绝了这一协议,与塞族警察依然交火不断。特别是在1999年1月19日,双方于科索沃首府南部的一个小山村拉察克(Racak)发生了一次大规模冲突,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北约国家为此对南联盟进行了片面的指责,试图以武力逼迫南联盟对科索沃的分离主义势力作出让步。与此同时,由西方五国(美、英、法、德、意)和俄罗斯组成的“六国联络小组”召集南联盟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了会谈,并提出了它们草拟的《科索沃和平与自治临时协议》。根据这一协议,在南联盟的领土完整得到维护的同时,塞尔维亚共和国将给予科索沃阿族以“实质性”的自治;南联盟军队将撤出科索沃,由北约进入该地区实施维和“使命”。协议还规定了一个三年的过渡期,以寻求最终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初冲突双方均不愿意接受这一协议的内容。南联盟表示绝不会放弃科索沃,既不同意其独立,也不同意其升格为联盟内一共和国。阿族代表则要求协议明确规定三年临时自治到期后在科索沃举行全民公决来决定其地位,并拒绝交出武装。但是,在西方国家的劝说下,3月18日阿族代表在协议上签了字。于是,3月24日,索拉纳宣布将对依然拒绝签字的南联盟进行空中打击。当日晚上(当地时间),北约军队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力量行动”的首次大规模空袭。这是北约在成立半个世纪以来第一次对一个主权国家进行的轰炸。

在此后两个多月中遭受了狂轰滥炸的情况下,1999年6月3日,南联盟政府宣布正式接受俄罗斯总统特使切尔诺梅尔金、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和美国副国务卿塔尔伯特联合提出的和平协议。在此基础之上,6月8日,西方七国(美、英、法、德、意、日本和加拿大)以及俄罗斯的外长就一项提交安理会审议的政治解决科索沃危机的和平草案达成了协议。10日,南联盟军警部队开始撤出科索沃,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则宣布停止对南联盟的轰炸,科索沃战争终告结束。同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上述八国共同提交的关于科索沃问题决议草案,即第1244号决议。它规定,南联盟“应立即并可核实地停止在科索沃的暴力和镇压行为,按照一个快速的时间表开始并完成可核实的分阶段从科索沃撤出所有军队、警察和准军事部队的工作”;“科索沃解放军”和其他阿族武装应“立即终止一切进攻行动”并实行“非军事化”;在承认南联盟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同时在科索沃实行“高度自治和自我管理”;决定在科索沃部署国际民事和安全力量,“酌情配备适当的装备和人员”;按照《朗布依埃协定》及其他有关文件促进科索沃问题的政治解决。[58]在此决议通过之后,由北约、俄罗斯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军队组成的国际维和部队即开始陆续进入科索沃。

从1999年3月24日北约开始对南联盟实施轰炸到6月10日停止轰炸,科索沃战争共持续了78天,对南联盟造成了巨大伤害。一方面,它遭受了重大的人员和物质损失。在这次双方实力悬殊的战争中,北约使用了B-2隐形轰炸机、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巡航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等大量高科技先进武器,对南联盟境内的军事目标、基础设施甚至民用建筑进行了狂轰滥炸,使其70%电力系统受到严重损害,约2 000名平民和数百名军人丧生,6 000多人受伤,近100万人沦为难民。[59]另一方面,战争事实上使南联盟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不仅迫使它从科索沃撤出了军警部队,而且放弃了对这一地区的行政管理权力。科索沃战争在国际上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第一,北约不仅介入了一个主权国家的内部冲突而且大规模对之使用武力,这一事实表明其性质发生了重要转变,从保护成员国的安全扩大到了在成员国领土范围之外采取进攻性行动。第二,在科索沃战争中,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完全被置于一种从属地位,在国际安全事务中的权威性遭到明显削弱。第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这一战争打击了俄罗斯在巴尔干的传统地位,从而进一步激起了俄罗斯的民族主义情绪,加深了美俄矛盾。第四,美国虽然与其盟友一起最终取得了科索沃战争的军事胜利,但是它也表明,即使在欧洲,其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目标也无法顺利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