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农问题的特点

三农问题的特点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农民的生活和收入水平较低。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村,呈现出入不敷出的现状。 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农民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既指显性的现实素质状况,如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等,也包括潜性的自身素质基础,如自身属性、先天特点等。这也就呈现出了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和城市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现状,从而导致了农民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的趋势。

1) 农村是落后地区

(1) 城乡差别继续扩大。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是1978年以来的最高值。2009年城乡人均收入为17 175元,农村地区收入为5 153元。城乡收入比大约为3∶1,比前几年有所扩大。从1978年到2010年间,虽然说我国居民消费总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城乡间消费的差距也扩大了。

(2) 农村城镇化率较低。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较为缓慢。201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不足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将近10个百分点。

(3) 土地生产能力较低。农村土地超负荷生产的现象相当严重,土地质量差,没有涵养地力,农业科技普及率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由此导致土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生产能力较低。

2) 农业是弱势产业

(1) 农业生产力水平偏低。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呈千差万别的趋势,虽然不少平原地区实现了机耕机种,但大多数地区、特别是山区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效益低下,农业耕地生产能力差,抗自然灾害能力弱,靠天吃饭现象尤为突出,农业生产率水平偏低。

(2) 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就是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随着产业化的发展,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分工越来越明显,而目前农业生产所必需的信息、技术、物资、加工、销售等社会化服务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程度。

3) 农民是弱势群体

(1) 农民的生活和收入水平较低。农业本来就是利润率最低的弱势产业,而种地的农民又是在这种弱势产业中收入最低的一群人。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村,呈现出入不敷出的现状。

(2) 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农民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既指显性的现实素质状况,如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等,也包括潜性的自身素质基础,如自身属性、先天特点等。从群体可分为老、中、青三代,30岁以下的农村青年大多受过较长时期的教育,平均素质最高,主要在城镇就业;30~60岁之间中壮年农村人口曾接受过一定教育,素质水平居中,他们或常年在外打工,或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乡务农;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大多只接受过小学教育,有的甚至没有接受过教育,是目前农村常住人口和主要从业者。

(3) 农民就业压力较大。我国农村人口有9亿多,在农村人多地少,大部分地区又使用机械化的现实状况下,产生了农村富余劳动力。随着城市的扩张,城镇化的推进,劳动力市场出现职位空缺,大量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和被征地农民涌入城市,占据了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岗位,但却很难进入其他岗位。这也就呈现出了农村劳动力的供给和城市需求不匹配而造成的失业现状,从而导致了农民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