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

“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农业文明史,“三农”问题的凸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寻求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从这一原理出发,可以认为,落后的农业生产力和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及其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间的矛盾,是“三农”问题存在和凸现的经济根源。

二、“三农”问题的经济根源

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农业文明史,“三农”问题的凸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以来,农业、农村和农民现象就开始出现,并长期存在。“三农”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源和本质,是一个生产方式问题,即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结合方式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寻求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有观点认为,“三农”问题的根源在于现代化进程;还有学者提出,市场经济必然带来两极分化;更有人把“三农”问题的社会化归结为民主化进程中价值观念的取舍等。这里,我并非想要参与学术争论,但是,我们不应该面对滚滚而来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而望洋兴叹,不应该坐等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经济社会成果而错失农业发展的良机,不能仅仅从农业与工业化、城市化的矛盾中探索破解“三农”困境的根本出路。的确,现代化必然带来工农、城乡、市民与农民的发展差距。在“三农”问题的成因中:首先,在中国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缓慢,难以带动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反而加剧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落伍。大量的农村人口长期滞留在土地上、困在大山里,造成农民非农就业困难,收入增长缓慢。其次,土地问题,即土地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土地收益分配的不合理,造成了农业生产的低产出和农民收入的低增长。再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分割和农民市场主体地位的长期缺失,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限制了农业的市场化步伐;还有农业在国家宏观调控中被边缘化的问题等,这一切都加剧了“三农”问题的现实困境,并成为社会的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但这并非本质。我们不能否认,工业化和现代化加剧了“三农”问题的经济社会矛盾,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是客观的、不可逆转的,我们不能希望通过放弃或阻止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而消除“三农”问题;我们不能否认,市场经济必然加速社会财富的积累,但我们难以抗拒市场经济促进科技进步和社会财富增长的步伐;我们不能否认,社会的民主化进程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发生变化,“三农”问题浮出水面是社会进步和民主化的体现,但民主化解决不了“三农”问题的现实困境。任何一种经济社会现象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三农”问题,同样存在着内因和外因、原因和结果、本质和现象的关系问题,存在着社会生产方式,即经济结构决定经济社会变革,决定经济发展的水平、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的问题。从这一原理出发,可以认为,落后的农业生产力和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及其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间的矛盾,是“三农”问题存在和凸现的经济根源。“三农”问题的实质,是传统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自身的发展局限,造成农业生产徘徊,农民收入下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贫困程度加深,工农差距扩大,城乡发展不协调,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社会矛盾。因此,“三农”问题的本质也就是一个发展问题、生产方式问题和传统农业的经济技术改造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