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基础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现实基础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中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基础。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则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在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其核心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中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基础。

一、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有13亿人口。我们在上小学就被灌输“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概念。直至今日,人口众多未变,并越来越多,但“地大物不博”,然而我们受到了“地大物博”之害——民族自豪感没有培养出来,却培养出了“穷装主义”、“浪费主义”。现在不断出现的电荒、油荒、水荒、民工荒便是最好的说明。地球上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13亿人的温饱问题就是头等大事,13亿人一天的消费就十分惊人。假若每人每天节约一分钱,全国就会节约1300万,一年就能节约50亿元人民币。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今后一个时期,人口还要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软肋”,淡水和耕地紧缺则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

二、对近30年来改革开放的总结与反思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经济方式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04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火电供电煤耗、吨钢可比能耗、水泥综合能耗分别降低11.2%、29.6%和21.9%,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但由于种种原因,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水平,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现象相当严重。我国资源支撑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承受。

特别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向3000美元发展之时,怎样才能提高效率,持续、稳定、健康地趁势而上呢?显然,单靠过去依靠资源,粗放经营是不行了。资源已十分有限,若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去开采,照这样发展下去,所谓的现代化实现之日,也就是中国亡国之时,这决非是危言耸听。

三、借鉴西方学者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在古代生产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类把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看成是不可捉摸的。那时自然完全是人的主宰者,人是自然的奴隶。而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有了提高,逐步改变了过去被动的地位,成了自然的主宰者、征服者。特别是进入工业社会后,一些发达国家大规模过度开采、利用资源,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剧、生态遭到破坏。在这沉痛的教训面前,人类开始反思过去的所作所为,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应该共荣共生,协调发展。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出现了循环经济模式,不少学者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这个新理念提出后迅速在我国学术界展开讨论,后被我国政府接纳,把它定为基本国策,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并且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

四、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与水资源的严重匮乏给人的警示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资源的有限性决定的。地球上的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无限量的开采必然导致枯竭。据有关资料显示,地球上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2万亿桶,可供人类开采的时间不超过95年,在2050年之前,世界经济发展越来越依靠煤炭,其后从2050年到2500年之间,煤炭也将消耗殆尽,矿物燃料供应面临枯竭。另据资料显示,世界上的森林到1998年为止,已消耗了一半,而且还在以每年1600万公顷的速度减少。根据有关报告,到2025年,全世界2/3的人口将受到用水短缺的影响,也就是说,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必须掂量着用水。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

五、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资源消耗快、利用率低与能源储量并不丰富的现实问题

由于长期依赖资源开发,我省白银、金昌、嘉峪关、玉门、华亭等资源型城市面临不同程度的资源衰减问题。根据资料显示:金川的镍至多再有50年就会开采完;酒钢的铁矿,按现在开采的速度也只够开采50年左右;白银的有色金属目前已基本枯竭;华亭煤矿也只有61年服务期。

目前我省的矿产资源储量已经非常薄弱,资源大省的优势已不复存在,以资源产业作为我省的经济支柱已不能持久。在我省,重要的资源拥有量已相对不足,主要能源资源储量并不丰富。煤炭是我省的主要能源,但资料显示,我省煤炭探明保有贮量在90亿吨左右,人均保有贮量不足400吨,低于全国人均600吨的水平,资源量排名全国第十五位,居西北五省区第5位。石油的储量仅为3.6亿吨左右,在全国和西北五省区更无优势可言。但与此同时,资源开采损失和浪费比较严重,全省煤炭资源综合开采的回收率为30%左右,一些小煤窑的综合开采回收率只有10%左右,而且对整个矿区矿床造成破坏,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比较严重。

六、现实生活中极其严重的浪费现象的思考

现实生活中浪费现象非常严重,比比皆是。如,自来水长流;宾馆提供一次性的用具(不全是);冲水马桶容量过大;中小学幼儿园课本只用一次;过度使用办公品,打印纸不用反面,文头空格过大;白天办公室灯火通明;商品豪华包装(中秋节豪华月饼一袋1000元);居民家电长时间待机;餐馆用餐点菜过多,剩余饭菜不打包;市政建设重复开挖;公款大吃大喝;公车私用;垃圾不分类回收;大量使用一次性筷子;浪费粮食;富裕起来的家庭,小孩使用一次性纸尿布;买商品时使用一次性的塑料袋等。朱子家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衡念物力之维艰。”俗话说:“惜衣的有衣穿,惜饭的有饭吃。”这些话都强调节约的可贵,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七、最发达国家与最发达地区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荀子曾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意思是说一个国家真正强大了而又不忘记节约,那么这个国家就永远不会变穷。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给我们的启示正是这样。

美国是世界首富,但花钱理性,决不挥霍,更不会无故地请人吃饭;日本是第二经济强国,日本人对资源最珍惜,从不浪费资源;德国是第四经济强国,德国人最节俭,有时甚至有点抠门,如前总理科尔就有吃完早餐添盘子的传闻,更有施罗德总理在节假日开自家车、自己洗衣做饭的美谈。上海人精明精细,在20世纪30年代就是东方的一颗名珠,今天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是由上海人创造的。

2006年4月20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