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完善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治理结构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第二节 完善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治理结构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从推动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重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十一五”期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突出体现了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宏观上看,“九五”以来,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转变,经济发展付出了很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4%左右,但原煤、钢铁、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容量。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既不符合国情,也会引发各种矛盾,最终难以为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需要转变的关键阶段。

“十一五”期间,中央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出了明确要求。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发展循环经济,高效利用资源,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抓紧建设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国民经济体系,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政府还将采取更加严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重点流域、区域的污染防治力度,继续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努力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一、甘肃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甘肃省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4年,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到2.55吨标准煤和4.68吨标准煤,比1996年分别降低35.10%和31.78%。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同年年底,甘肃省万元产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1%,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6730kwh,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多。普遍存在着设备、工艺落后,能源整体利用率偏低,能源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甘肃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主要表现在:

1.甘肃省是以资源初加工为主的省份,资源性城市、资源性企业在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但高科技资源相对缺乏,原材料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资源利用率较低,水资源匮乏,以工业为主的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该省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还处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

2.甘肃省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荒漠化比较严重。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实现从单一的污染源达标排放转变为在区域和社会层面上建立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再利用系统。2004年全省“三化”面积已达到713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9.9%,居全国第25位;天然草地面积1790.42公顷,居全国第六位。据有关资料显示,甘肃省地表水年径流量286.2亿标准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1187立方米左右,是中国人均资源量的52%。中国每万元GDP取水量为537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工业用水重复用水率不足60%,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5%~25%。甘肃省每万元GDP取水量是全国的3.5倍。全省30条河流(段)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制约了该省的经济发展。

3.甘肃省2004年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年排放量48.31万吨,矿产化工、建材、有色等工业深加工能力低,废弃物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二、甘肃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明确的目标

在《甘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了节能降耗、污染排放的阶段性目标。

表6-1 甘肃省“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部分主要指标

img24

再者,“十一五”期间,甘肃省确定了国土资源四个方面的工作目标,其中包括:遏制乱采滥挖现象,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矿山;保障发展持续有力,加强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摸清资源家底,重点矿种、重点成矿带和干旱缺水区找矿找水取得新突破,矿产资源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能力和防治能力得到新的提高,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35%以上等。

(二)完善能源管理体系

2005年,甘肃省为了推动全社会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制定出台了《甘肃省节约能源监察规定》,确定由甘肃省经济委员会对全省节能监察工作进行管理,标志着我省节能行政执法正式启动。

甘肃省节能监察中心主任马成英谈到:随着《甘肃省节约能源监察规定》的发布,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节能执法活动,一是抓源头,即抓项目规划阶段的节能设计,二是抓耗能的主要环节,现阶段监察对象主要以省级重点用能企业为主,重点针对其中的耗能大户,如冶金、石化等行业,监察内容主要是重点耗能设备和工艺。另外,省节能监察中心还开通了投诉电话。

(三)积极开发利用风能资源,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根据调查,甘肃风能资源理论储量为1.23亿千瓦,可开发利用总量为1950万千瓦,占全国风能资源的7.7%,位居全国第五位,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河西走廊风能产业带”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风电项目,目前已经建成风电场一座,装机总容量10万千瓦;正在建设的风电场一座,建设规模近5万千瓦,2006年8月可投产发电。正在组织前期工作的建设项目有安西风电场、玉门昌马风电场和红山风电场等。

省政府已确定成立“甘肃省风力发电装备制造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甘肃省“十一五”乃至中长期风力发电及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力争“十一五”达到装机容量100万千瓦和风机重大装备在甘肃省制造生产,形成风力发电和装备制造的产业集群。

(四)进一步认真贯彻实施《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

《甘肃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已于1999年12月5日甘肃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并自2000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

三、完善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

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在甘肃省国民经济中地位显赫,同样在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述一系列的资料表明,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能耗高,资源回收再利用能力偏低,污染物排放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甘肃省不少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给人民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完善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合理的权力——利益结构,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利于重塑企业的效益观、节能观、环境观、科学决策观,有利于强化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监督和约束,有效实现企业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社会效益的结合,打好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的微观基础。具体来看:

(一)有利于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经济以较高速度持续增长,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随着甘肃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不从根本上转变我省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难以实现。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观念,坚持环境优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科学发展之路。

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循环经济是全过程控制污染,充分利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目的。发展循环经济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甘肃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发展循环经济的最终经济基础和利益载体是企业,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与循环经济要求资源高效利用在本质上的协调一致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与否。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既界定了企业合理的利益目标,也形成了企业与环境间协调的内在要求。

2005年6月,甘肃省经委就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抓好一批重点项目做了要求,要求抓好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重要领域的项目前期工作,组织实施示范项目,做好五抓工作。“五抓”主要指:

1.抓一批骨干企业和高耗能企业,如金川公司、酒钢集团、白银公司、金化集团、兰州石化等骨干企业的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2.抓重点城市,如兰州、嘉峪关、天水、金昌等城市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以及垃圾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项目;

3.抓重点区域的固废综合利用,如金昌、白银、嘉峪关、平凉等地区的煤矸石、粉煤灰、冶炼尾矿、磷石膏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4.抓一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包括酒泉等风力资源较丰富地区的风电场建设项目,太阳能热水器等太阳能利用设备推广项目,游牧地区和无电地区太阳能光伏电源推广利用项目,家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产沼气等农村能源建设项目;

5.抓好开源工作,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加大节流的同时,努力抓好开源工作,积极协调和帮助企业开发和利用省外、国外资源。

2006年,甘肃省为实现省上提出的能耗降低4%以上的目标,省经委决定采取五项措施促进资源节约利用工作:加强配套政策法规建设,尽快完成《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等;大力推进企业节能降耗,重点组织实施金川公司、酒钢公司等大型骨干企业的节能降耗试点;继续推进循环经济,力争全省有2~4个省内试点单位进入国家第二批发展循环经济试点行列;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在已试点的100户企业的基础上,再选择50户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试点;指导帮助企业开发研制新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力争全年利用固体废弃物总量上升到570万吨。

(二)有利于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降低能耗,摒弃传统的企业发展模式,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靖远煤业公司近5年来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和坚持科技创新,从经济总量上再造了一个“九五”时期的靖远矿区,原煤产量增加,利润上升,职工收入也以每年2000元的幅度递增。

靖远煤业公司是2001年在原靖远矿务局基础上通过债转股整体改制而成的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改制完成后,公司逐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加强管理创新和内控机构建设,推行“阳光管理”,对物资采购、项目建设等全部公开招标,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产增收。公司还把扶优扶强和分离分流结合起来,加快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完成了宝积山、红会三矿两个破产项目,使企业主体轻装前进。今年以来,公司正确把握借壳上市的历史机遇,完成了王家山矿与长风特电的资产置换和股份制改造,为做大做强煤炭主业和延伸产业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6月20日上市公司成立至10月底,已生产原煤84.83万吨,实现利润2726万元。

在不断深化企业改革的同时,公司大力实施科技兴煤战略,坚持走产学研互动发展之路,大力开展科技攻关。近3年来,共完成各类科技成果120项,其中王家山煤矿急倾斜厚煤层壁综放开采技术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被列入第九批中国企业创新纪录。在原煤开采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完成了一系列工艺革新项目,形成了高产高效集约化的生产格局。同时建成了洗煤厂、瓦斯发电厂等项目,在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坚持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使靖远煤业公司生产经营连年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势头,今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2005年1~10月份,生产原煤745.39万吨,实现利润3160万元、税金9805万元,预计全年实现利税1.6亿元,职工全年人均收入可达2万元,将增长29%。

金川公司2005年营业收入高达206亿元,是2000年营业收入的4.8倍。公司整体实力跃居世界同行第三名,经济效益连续6年位居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和我省前列。“十五”期间,金川公司投入7亿多元资金,开展了200多项科研项目的攻关,获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仅在过去一年间,该公司科技创新就捷报频传:分别与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在消化、吸收镍闪速熔炼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铜合成熔炼炉;经科技部批准,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三)有利于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向绿色企业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

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表现形式与形象体现,是环境保护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数百年的工业革命一方面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却引起了生态环境危机的严重恶果,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威胁。所以,以可持续发展为形式的绿色文明必将修正并超越夕阳工业文明形态,促使经济走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即绿色经济道路。知识经济将在其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21世纪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巨大变革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全方位变化,归根到底是产业结构的软化和绿化,即是产业结构知识化与生态化及其相互协调与融合发展,这是21世纪世界产业革命及产业调整浪潮的实质与方向。

产业结构绿化,是组织生态化的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过程或服务过程,使整个社会生产技术工艺进程和经营管理过程生态化,变社会生产或服务过程为自然生态过程或纳入自然生态过程。因此,产业结构绿化的本质,是产业经济的生态化与生态的产业经济的一体化,这就充分体现绿色经济的生态与生态经济本质。正因如此,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问题,就是走绿色经济产业化经营之路,大力培育绿色产业即生态产业,它是生态创新的产业形式。生态产业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所谓狭义的生态产业是指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建设自然的生产建设活动中,从事生产、创造生态环境产品或生态环境收益的产业总称,其中主要是指传统意义上的环保产业。广义的生态产业,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环保产业,还包括一切直接或间接与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管理有关的部门和产业的集合。于是广义的生态产业应该包括生态环境技术生产部门、直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部门和间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部门。一般来说,绿色经济产业化的经营方式与组织形式的绿色产业应该是属于广义的生态产业。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将形成甘肃省资源依赖型企业绿色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形成企业间的耦合共生关系,以一企业的废弃物为另一企业的原材料,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降低能耗,节约成本,绿色生产的目标。同时,内部的治理优化及外部的制度、生态环境约束,将促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开发并使用绿色清洁能源,改善企业的能源结构,减少排放,降低污染,缓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实现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再者,绿色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依赖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及利益目标的明确,推动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增强企业的营利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最后,绿色生产、绿色市场、绿色发展道路的选择,将促使企业积极开展绿色认证,不断提升企业的绿色形象。

当今世界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已经从人造资本是经济发展限制因素的时代,进入到以日益稀缺的自然资本即生态资本是经济发展限制因素的时代。我国是个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经过50年的经济建设,经济规模日益扩大,人民生存空间却在缩小,50年内人均生存空间已被压缩到原来的1/5,使我国的经济系统的运行与发展,正在从物质资本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的时代,进入到生态资本取代其地位的时代。这就决定了发展绿色经济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绿色(生态)文明的客观基础和根本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