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环境友好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江三角洲地区应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公众积极参与,使得循环经济意识深入人心,形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总之,长江三角洲地区应把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政府、企业与全民共同行动。

5.6.7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循环经济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最大区别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试图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合型物质流动模式,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经济效益,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对资源环境压力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目前还不成熟,处于试点阶段,江苏省于2002年以来确立的试点单位中,有些企业在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减少污染排放方面已经初见成效,展示良好前景。但是在诸如有关农业农村、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效果并不明显,存在资金短缺、科技推力不足、社会各方面不协调等问题,可见推动循环经济任重道远。

(一)建立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政策体系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走在世界前列,1996年德国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和循环经济“三步走”原则:避免废物产生—废物的循环利用—废物的无害处理。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加快立法,引导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规范化实施,使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的企业在经济政策上给予优惠和鼓励,建立环境标志、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积极推动政府绿色采购,扩大绿色产品的消费市场需求,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二)推动循环经济试点在不同层面展开

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不同产业和企业、园区、社会不同层面展开循环经济试点。循环经济的典型代表是杜邦化学公司模式、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德国双元系统模式和日本的循环社会模式。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实质是清洁生产工艺的应用,类似宝钢、上汽、扬子石化等大型企业集团已经基本实现清洁生产,由于技术难题,中小企业清洁生产推广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加速实现工业园区向生态工业园区转变,促进循环经济

一般所说的循环经济是指生态工业园区模式的中循环,在生态工业园区的设计中,首先要对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和现有企业进行详细了解,在做总体规划时尽可能的使内部企业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循环以形成“闭环”。长江三角洲地区园区经济占重要地位,实现现有工业园区向生态工业园区的转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目前园区经济实践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和合理规划仍停留在废弃物综合利用或污染防治上,与循环经济的实质有较大的差距。今后,应合理引入与原有企业存在潜在协同和共生关系的工业和企业,通过关键链接项目,实现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区域整合,以促进产业升级换代,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四)建立循环经济理论和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发展,最终是要靠技术进步。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应逐步建立企业为主、政府支持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积极推进清洁生产采用无危害或低危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并且把着眼点从单个企业扩大到生态工业园,通过试验示范,建立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由于循环经济思想的前瞻性和长远性,并不是每个企业和消费者都具有能够理解并主动地实施它的理念。因此,政府在建立循环经济战略的任务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政策来引导和促进企业和消费者实施这项战略。首先是统一协调各方面利益,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科学决策,协调各部门、各地区间的行动;其次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一些社会公益性的重要科研项目、循环经济建设项目,应以政府为主导,组织科研开发,财政投资兴建。

(六)加大宣传,提倡企业与公众的积极参与

在社会层面上发展循环经济实质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民的主动和积极参与是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一个共同特征。长江三角洲地区应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公众积极参与,使得循环经济意识深入人心,形成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另外,企业是废弃物产生的主要源头,政府还应该明确废物处理的责任问题。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建立污染者付费制度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负责其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生产、使用、收集、回收、再生利用和处理处置。总之,长江三角洲地区应把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政府、企业与全民共同行动。

【注释】

[1]http://www.zjzw.net/read.asp?id=1848.

[2]http://www.inventsky.net/invent_text/0907.asp.

[3]http://www.riel.whu.edu.cn/article.asp?id=28448.

[4]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zhejiang/2010-04-29/content_233665.html.

[5]本部分数据来自各年份全国、苏浙沪及各地级市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自城市年鉴及各地统计公报。

[6]本部分数据来自2009年全国、苏浙沪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农业年鉴和中国经济贸易年鉴。

[7]http://www.hbsyny.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990.

[8]《江苏年鉴》杂志社:《江苏年鉴2004》,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