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塑造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有利于推动和保障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培育。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_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研究

(五)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39)环境对生活在其中的事物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对人们的影响具有“浸润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社会环境是一个包含着多种性质、多种特征的不同因素组成的大系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环境是指区别于家庭环境和校园环境的其他社会环境;广义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要取得实效,要不断研究环绕在当代青少年周围的各种环境要素。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当代青少年民族培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1.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作为基础性的环境,是决定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因素,也是民族成员实现自身利益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0)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虽然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从根本上说,民族精神的发展最终要受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制约。要把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优化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环境的战略性举措,引导当代青少年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不断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

2.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是指在一定经济制度基础上生成的社会政治制度、国家体制、国家的组织、公共政策制定等因素,它是实现人的政治社会化的客观条件。良好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塑造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有利于推动和保障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培育。我国良好的政治环境积极地影响、鼓舞着当代青少年团结向上、奋发进取,激励着当代青少年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奉献社会,以实际行动报效党和国家。在新的形势下,要全面实现和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当家做主的各项制度,使人民当家做主的各项权利得到切实保证;要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要努力发展各种层面的民主,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完善国家层面的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大力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形成更加清明的政治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力,从而为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提供安定团结的政治保障。

3.在加强文化建设中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发展和繁荣先进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践证明,坚持以文化为载体,依托文化、文艺的手段把民族精神培育的丰富内容融合于形象生动的形式之中,可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因此,要站在民族未来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从理论层面、价值层面、思想意识层面和观念层面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充分吸收、改造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先进的文化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高雅的艺术陶冶人,努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一要切实加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和建设,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推动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民民族精神的增强,在全党和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规范。二要积极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要加强社会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净化社会文化市场,严厉查处暴力、色情、腐朽的社会文化制品,加强校园周边文化环境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当代青少年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三要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积极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当代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为当代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充实和丰富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资源,加强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网络等大众媒体对民族精神培育的宣传报道,认真办好青少年电视频道,创作、出版当代青少年喜爱的影视片、音像制品和文学艺术作品,满足当代青少年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精神文化需求。

4.在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进程中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江泽民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41)以网络为代表的社会信息化,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当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极大地改变了当代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0年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全国4.2亿网民群体中,29岁以下的网民群体所占比例为59.1%,其中10至19岁的网民,在整个网民群体中规模最大。”(42)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以其迅捷的传播速度、广泛的覆盖领域、自由的传播方式、海量的信息内容,使教育方式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由现实时空趋向超越时空,变单一传递为双向互动,为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台,是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必须占领的重要阵地。一要主动建构。充分利用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传媒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的优势条件,大力开发和提供有关民族精神培育的信息资源,建设融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建立以博客、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为载体的导向正确、参与性强、教育效果好的互动平台,开展生动活泼的网上民族精神培育活动,加大民族精神培育软件的开发力度,创作健康的网络文艺作品,构建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网络阵地。二要加强管理。网络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当代青少年不但从网上获取信息,而且经常光顾网上的论坛,浏览网民关注的热点及发表的相关言论,发表自己对某些问题、事件、形势的看法,与网友进行交流互动。因此,在积极建构健康的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传媒环境的同时,要树立依法治理网络的法理权威,制定出严格、适当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监管,强化在技术层面、主体层面和法律层面对网络的管理,全面推行网络注册实名制,严格审查面向当代青少年的游戏软件内容,大力加强网吧的整治和管理,为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三要引导自律。要加强对当代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强化当代青少年网络行为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对当代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科学引导,教育他们树立网络道德,培养自我约束能力,形成网上自律能力,自觉抵御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

【注释】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1.

(2)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40-141.

(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3.

(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9.

(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636.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10)钱穆.国史大纲·引论[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3.

(1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5.

(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1.

(1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14)胡锦涛在纪念方志敏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9-08-21.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192.

(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17)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196.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19)共青团中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353.

(20)列宁.列宁全集:第25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72.

(2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04.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910.

(2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32.

(2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61.

(25)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 努力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N].人民日报,2006-08-31.

(26)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N].人民日报,2000-02-01.

(27)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1.

(2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98.

(2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5.

(30)胡锦涛.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求是,2008(13).

(31)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N].中国教育报,2004-04-03.

(32)刘京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0.

(3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34)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M].蔡汀,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3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

(36)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172.

(3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38)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6.

(3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4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4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12-413.

(4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数据手册(2009—2010)[M].2012: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