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学们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是自身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因此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国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正是理想形成的动力源泉。人们对理想的追求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贯穿于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因而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理想信念是青春的光和热。漫漫人生,唯有激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光明的彼岸。科学的理想信念,正是当代大学生乘风破浪、搏击沧海的灯塔和动力之源。同学们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是自身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列夫托尔斯泰也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理想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在人的主观世界里起着主导和统帅的作用。它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促使人前进的精神动力。它像一朵明亮的火花,点燃人们的激情,激发人们的才智,焕发人们奋发向上的勇气。有无理想信念、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决定了人生是高尚充实,还是庸俗空虚。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你和平庸人有什么不同?”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回答:“平庸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这就说明了伟人和庸人的理想境界的不同。由此看来,人生应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否则,人生就没有意义。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人具有思维,会创造,人的任何言论和行动都有一定的目的,而目的总是受制于理想。有的人胸无大志,把生活目标定在吃喝玩乐上,显然这是低层次的,只是反映了人的本能。因此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是国家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理应以此作为健康成长、成就事业、创造生活、开创未来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一)理想的含义、特征与类型

1.理想的含义

“理想”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ideal”,意思是对未来事物的美好想象和希望,或者对某事物臻于最完善境界的观念。在我国古代,理想一般被称作“志”,也就是志向的意思。例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既追求眼前的生产生活目标,渴望满足眼前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又憧憬长远的生产生活目标和物质精神需要。对现状永不满足、对未来不懈追求,正是理想形成的动力源泉。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对理想都有其不同的理解,但大家有一个共性的认识,那就是,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2.理想的特征

(1)现实性。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是人们对客观现实发展趋势的自觉反映。理想不是人们的主观的臆造,不是空想和幻想,而是经过努力可能实现的符合科学的目标。任何理想都具有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否则就不是理想,而是空想。空想是一种没有客观根据、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的想象。例如,人们渴望自己长生不老和发明永动机,这些都是违背客观规律无法实现的空想。幻想是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引起的指向未来的特殊想象,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发展,也有可能转化为现实。例如,“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曾经是古代人们的幻想,现在由于航天工业的发展,人类登上月球已经成为现实。相比较而言,理想应该具有现实的可能性,而不是潜在的可能性。

(2)时代性。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必然带着特定历史时代的烙印,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性质和人们所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不同,所处的阶级关系与阶级地位不同,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和把握的深度与广度不同,所形成的理想也必然不同。理想不仅受时代条件的制约,而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律认识的逐步深化,人们也会不断地调整、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想。诗人流沙河写过一首优美的诗《理想》:“饥饿的年代,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理想是繁荣。”[1]不同的时代,人们的向往和追求不一样。远古时代钻燧取火的人们,绝对不会设计出长江三峡工程的蓝图;老牛拉破车的人们,也想不到乘波音飞机旅行;刀耕火种的人们,更不能设计出电脑管理农业生产的方案,这些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3)超越性。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理想所描绘的不是现状,而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未来,是人们的要求和期望的集中、直观的表达,它激励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一步步地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奋斗。理想所描绘的内容还不是现有的东西,不是已经实际存在的东西,而是人们在对现实的认识、概括和总结的基础上,以观念的形式形成的一种预想的未来形象,以预见的方式超前地反映未来,是指向未来的目标体系。因而,理想具有超前性。马克思曾指出:“蜘蛛网与工人的纺织相似,而蜜蜂建造蜂房的本领甚至使建筑工程师感到羞愧,但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巧的蜜蜂更高明,因为建筑师在动手建造一个建筑物之前,已经先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2]科学的理想不同于人们头脑中的空想,空想尽管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但它是脱离实际的主观臆想。人的理想在对当前现实进行观念性改造过程中,往往对未来的现实在观念上也给予想象性的描绘,这就使理想具有超越现实的特点,并成为人们追求美好未来的动力。

(4)实践性。理想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产生,又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一个人的理想总是随着他所参加的社会实践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由于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同,人们的要求和追求的理想也就不一样,理想一旦确立,就会反过来对实践产生作用。它一方面给人生的进取提供一个向导,另一方面也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检验、修改和发展。理想只有通过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才能实现。要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就必须脚踏实地反复实践。离开实践,再美好的想象也不是理想,而是空想。总之,实践产生理想,理想指引实践,理想与实践相互作用不断循环、升华的过程,推动着人们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奋斗中追求,在追求中奋斗。

3.理想的类型

人们对理想的追求遍及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贯穿于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因而理想是多方面和多类型的。概括地说,理想大体可以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政治理想等。

(1)生活理想。生活理想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想象和向往,它涉及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家庭生活等诸多方面。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日益成为人们追求的生活理想。在建构生活理想方面,要把富裕的物质生活与高尚的精神生活结合起来,共同构筑美好的未来。

(2)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关于工作、职业方面的理想。在职业多样化的现代社会中,重要的不在于一生中只选取某一种最理想的工作,而在于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将其当做一种理想来追求,并努力争取达到理想的境界。

(3)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是人们在做人方面所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一个人认为自己应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形成什么样的人格形象,学习什么样的理想人格,这是人们在道德修养方面的理想追求。道德不只是规范人们日常生活的具体规划,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

(4)社会政治理想。社会政治理想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方面对于理想的社会和制度的向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和政治集团有着不同的社会政治理想。一个人无论是否对政治感兴趣,其理想的追求都不可能完全与社会政治理想无关。作为大学生,不仅应该有美好的个人理想,而且也要自觉地确立起正确的社会政治理想。

此外,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也可以把理想划分为更多的类型: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上划分,理想有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等;从理想的时序上划分,理想有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等;从理想的对象上划分,理想有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等;理想对人的激励与鼓舞作用,与理想的性质和层次密切相关。只有科学的、崇高的理想,才能够给人们提供终身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信念的含义、特征

1.信念的含义

信念同理想一样,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信念是认识、情感和意志的统一体,是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形成的、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和经验基础上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理想与信念密切相关、相互依存。信念是对理想的支持,是人们追求理想目标的强大动力。信念一旦形成,就会使人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地追求理想目标。可以说,理想是信念的延伸和体现,信念是理想的基础和支撑。有美好崇高的理想追求的信念才是有价值的信念,而有坚定信念支撑的理想才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2.信念的特征

(1)复合性。信念是人的认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体或“合金”。信念中包含一定的认识,如果没有这些认识或观念,人们就没有所相信的对象,从而也就不会有信念。但信念不是冷冰冰的认识现象,它作为人们所强烈认同的观念,是与人的感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坚定的信念往往伴随着炽热的感情,也正因为如此,信念也总是在感情的驱使下导致相应的行动。信念不是仅仅深藏于人的内心的东西,而是总要向外表现出来,表现为行为和实践意志。在信念的鼓舞下,人们的意志是坚强的,行为是坚决的,对目标的追求是始终不渝的。

(2)稳定性。信念是在人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中积淀了一个人多年的生活经验,包含了社会环境对他的长期影响,并化为内在的情感。一定的思想观点成为一个人的信念,需要感情上的强烈支持。因此,信念具有高于一般认识的稳定性,人们的某种信念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信念的稳定性也不是绝对的,科学的信念必然会随着客观实际的改变而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在现实不断变化的考验中变得更加稳定、更加坚强。脱离现实的信念往往是脆弱的,经不起现实变化的冲击。一个人对已经确立的信念,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反复的实践验证,确认其真正错误时才有可能改变。信念的改变如同信念的确立一样,必将对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必须持十分严肃和慎重的态度。

(3)多样性。信念有不同的内涵,也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信念,如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事业、学业和生活等方面,都会形成相应的不同层次的信念。面对信念的多样性,一方面要承认这是正常现象,不宜强求一致;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在一定的社会中,人们各自的信念也有共通之处,从而形成社会的共同信念。同一个人的不同信念之间常常具有内在联系,并成为有机构成的信念体系。其中,高层次的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由于最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大的统摄力,因而它就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社会信仰。信仰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信仰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虚幻的世界、不切实际的观念、荒谬的理论的盲目相信、狂热崇拜;另一种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以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思想见解或理论主张的坚信不疑、身体力行。后者就是我们所主张的信仰。

(4)执著性。执著性不只是指信念的稳定性,而且更多地指具有坚定信念的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状态的稳定性。不能脱离拥有信念的人来考察信念的特点。当一个人抱有坚定的信念时,他就会全身心投入到信念所要求的事业中去,精神上高度集中,对自己相信和追求的事情全神贯注,态度上对于自己的事业充满高度的热情,而且在行为上坚定不移、始终不渝。这正是对待事业和生活的应有态度。只有投身于生活的怀抱,生活才能接纳你;只有全力以赴地为事业而奋斗,成功才会向你走来。当然,信念的执著性并不意味着盲目地排外,也不意味着迷信、盲从、狂热以至失去正常的理智,而是应该保持比较广泛的社会联系,倾听现实的声音,并保持判断是非的能力。另外,信念的执著是人们对于人生大本大源的执著,对于社会事业的执著,而不是对个人名利的执著。事实上,当一个人执著于高尚的人生信念和理想时,就会超脱个人名利,成为心胸宽阔、精神自由的人。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理想和信念总是如影随形,相互依存。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亦是信念,信念亦是理想。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时,它是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理想实现的重要保障。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如果说社会是大海,人生是小舟,那么理想就是引航的灯塔,信念就是推进的风帆。没有科学的理想信念的人生,就像失去了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生活的波浪中随处漂泊,甚至会沉没于急流之中。

(一)理想信念的作用

1.理想信念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

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要使生命富有意义,就必须在有意义的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理想信念对人生历程起着导向的作用,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

在生活的海洋里,人生理想如同导航的灯塔,指引人们朝着奋斗的目标前进。一个人是否理智、是否成熟的根本标志就在于他是否已经确立了自己终身的奋斗目标。理想对一个人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决定性意义。没有理想的青春是灰色的,没有理想的行为是盲目的,没有理想的生活是乏味的……没有追求只能是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人有了正确的人生理想,就会因既定的奋斗目标,而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困难挫折甚至暂时失败时充满信心并坚信胜利。反之,人生就如无舵的小舟,或随波逐流,或触礁,或被搁浅。当人们走到生命的终点而回首反顾的时候,每每都有切肤之感:强者与弱者、奋起和沉沦之间其实就是理想和信念的差别,一切强者都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起,一切弱者都是因为失去了生活的目标而沉沦。当代大学生只有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看清社会的前途,认准前进的方向,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成才。

2.理想信念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向着既定目标奋斗进取的动力,是人生力量的源泉。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业、创造奇迹。古今中外,无数英雄豪杰之所以能在充满困难的条件下最终成就伟业,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胸怀崇高的理想信念,有锲而不舍、披荆斩棘的动力。

有位心理学家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即“动力=目标价值×期望概率”,形象地揭示了个人拼搏的动力与理想信念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当一个人为了具有巨大目标价值的理想而奋斗时,就会有坚定的信念,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反之,如果目标价值不大或期望概率较低,就会因丧失信心而缺乏动力。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形象地把理想比做一个人心中的“发动机”一样,有了这个发动机,人就有了巨大的前进动力。理想所提供的动力的大小与理想的层次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理想信念的层次越高,其所提供的动力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3.理想信念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还有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人不仅需要物质享受,而且还要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理想信念作为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一方面能使人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统一起来,使人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健康有序的系统,保持心灵的充实和安宁,避免内心世界的空虚和迷茫;另一方面又引导着人们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提升精神境界,塑造高尚人格。如果没有充实的精神生活,纵然有丰裕的物质生活,也不会感受到人生的真正意义。而精神生活的充实,很重要的就是表现在有理想。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如果一些人仅从自然的生理需要出发,沉湎于物质享受,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就把人降低到了一般动物的水平。人如果有崇高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就不会被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现象所迷惑,就不会被前进中的一些暂时的困难、挫折所压倒;就能始终以坚定的信念、高昂的热情和旺盛的斗志奋勇向前;就能在道德发展的阶梯上不断攀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

(二)理想信念与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着家庭和亲人的嘱托,满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学们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更要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明确做人的根本,这对于同学们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引导大学生做什么人

人的理想信念,反映的是对社会状况和人自身状况的期望。因此,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意味着以什么样的期望和方式去改造自然和社会、塑造和成就自身。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目标中,“有理想”具有更加突出的位置,这表明理想信念与做什么人关系重大。在大学阶段,“做什么人”是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会时时面对的人生课题,只有树立起高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很好地解答这一重要的人生课题。

2.指引大学生走什么路

大学时期,同学们都普遍面临着一系列人生课题,如人生目标的确立、生活态度的形成、知识才能的丰富、发展目标的设定、工作岗位的选择,以及如何择友、如何恋爱、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克服困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总的原则和目标,这就要确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大学时期确立的理想信念,对今后的人生之路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因此,同学们应当高度重视对理想信念的选择和确立问题,努力树立起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将来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广,使宝贵的一生有意义、有价值,富于成就、充满自豪。

3.激励大学生为什么学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为什么学的问题,是与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艰巨任务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个人的成长成才也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大学生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起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自身成才而发愤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努力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本领。同学们不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都要把个人的奋斗志向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今天的学习进步同祖国明天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使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4.坚定大学生的意志品质

一个人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并非只有成功与鲜花,也可能遇到挫折和失败。同学们一定要对此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是在逆境中奋起,还是在逆境中消沉,常常成为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关键。理想信念是激励人们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撑和强大力量,理想信念越坚定,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就越坚定。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极端困难和严酷的条件下,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夺取革命胜利,就是由于党教育、培养出了一批批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革命战士,他们以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前仆后继,流血牺牲,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唤醒了民众,战胜了敌人。在和平建设时期,千百万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同样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克服重重困难,改变了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在建设和改革的事业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和所承担的任务与以往不同了,但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同样需要学习先辈们的革命精神,像他们一样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克服困难和应对挑战的坚强意志。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人的本质是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是人的精神性的彰显。而人的精神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实现,其实质和核心乃是一个精神家园的寻找问题——所谓精神家园便是人所确信不疑的精神努力目标,是人的终极关怀,是被人认作自己生存之根本的精神理想。理想信念是人们心灵世界的核心。有无理想信念,就像一道分水岭,既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又把高尚充实的人生与庸俗空虚的人生区别开来。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大学生需要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而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应当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还应追求更高的目标,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的精神武器。当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一)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艰苦斗争中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长期的实践中,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建立了巨大的历史功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不负历史的重托、人民的选择,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尽管中国共产党也曾出现过失误,党的队伍中还存在消极腐败现象,但是,历史和现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党、光荣的党、正确的党。中国共产党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和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能力。中国共产党具有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品格和胸怀,具有反腐倡廉的决心和能力。我们党现在虽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都是暂时的,不应该成为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产生动摇的依据。我们说,衡量一个人不能只看他一时的某个方面表现,也就是说,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尽可能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作为理性思维能力较高的大学生,在认识中国共产党时,也应该有这样一个态度。中国共产党对于领导中国人民从被奴役状态走向解放,从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作出了最大的贡献,它当之无愧为一个伟大的党;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了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流血牺牲,为了中华民族的欣欣向荣而忘我工作,中国共产党的威望是靠奉献精神确立起来的。在中国,没有别的政党具有这样的历史沉淀和厚重感,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光荣的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继往开来,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目标和目的,成为引领时代和民族进步的旗帜,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正确的党。在中国,也没有哪一个政党有这样的现实基础。我们应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和发展阶段充满信心。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不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继续,中华民族要想在一个强有力的力量领导下实现新的发展和辉煌也是不现实的。当今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率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和当代大学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才能大有作为。

(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主体的认同,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邓小平曾指出:“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进行了开创性的、艰辛的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遭遇了这样那样的挫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同学们就有了立身之本,就能够自觉地按照党和人民的要求为人、学习、做事,健康成长成才。

(三)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十分辉煌的文明,为人类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举世公认的重要贡献。但是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为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探索和斗争,许多志士仁人为之流血牺牲,都没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为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最重要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开启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获得了新的强大生机。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近30多年的发展,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辉煌的美好前景。

从几千年的历史来看,我国人民从爱国主义出发而形成的对祖国发展的美好前景的理想追求,是我国各族人民高尚精神素质的升华,是维系亿万民众团结一致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力量。也正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实现了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社会理想。从今天来看,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顺乎民心,合乎民意,从而显示出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巨大威力。我们国家之所以能从一穷二白走向现在这样的灿烂辉煌,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人民怀揣着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代中华儿女前仆后继、共同奋斗。当代大学生,要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青春力量的远大志向,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谱写壮美的青春之歌。

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想信念的理论基础,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前提。当代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才能深刻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统一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也是崇高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由它严密的科学性、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

马克思主义产生前,一些进步人士设计的社会理想都很美好,但却脱离实际,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要么寄托在来世,要么幻想统治阶级良心发现。马克思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发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一方面,以生产劳动推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以阶级斗争推动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的变革,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本质和博大胸怀,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人类的进步和解放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与方法。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现自身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联系在一起。过去曾有过种种同情人民群众的思潮或学说,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真正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说话,反映和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和要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革命性和崇高性相统一的思想体系,是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的理论指南。

(二)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持久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并没有停留在19世纪。作为一个以指导革命与建设为己任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排斥而且最能够吸收、提炼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早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绪言中,他们指出:不管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二月革命和巴黎公社革命表明,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过时了。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指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一切表明,马克思主义不会过时,它会根据时空变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保持其生命力。160多年来,它不断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经验教训,吸收、借鉴和融合各种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共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发展、完善和创新的历史。

(三)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鲜明地表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一个半世纪以来,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深刻改变着人类历史的走向。虽然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了严重挫折,但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改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所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具有光明的未来。

有人认为,共产主义的设想虽然美好,但是无法通过实践来检验,可望而不可及,是渺茫的幻想。对此,我们要正确区分共产主义的阶段理想和最终理想。阶段理想可以在阶段实践那里得到检验,最终理想的实现可能性可以通过阶段理想的实现情况来判断,所以美好的共产主义设想不能通过实践来检验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三步走的目标理想已经完成了前两步,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要在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理想不是空中楼阁。这也证明,马克思主义仍然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富强繁荣,乃至与全人类的解放紧密联系起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科学预见。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是一种理想、一种学说、一种制度,更是一种实践,需要千百万人一代又一代不懈的努力。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统一的。胡锦涛曾指出:“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努力以及将来多少代的持续努力,都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最终目标前进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确定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地推进我们的事业。”一切有志于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大学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积极贡献力量。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有人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唯有实践才是联系两者的桥梁。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又不等同于现实,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它不脱离现实,二者是相互统一的。理想的实现往往要通过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曲折之路,有赖于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奋斗。只有实践,才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励志警句。例如,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这里的“志”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对未来目标的向往;二是实现奋斗目标的顽强意志。志向,就是理想信念;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

(一)立志当高远

法国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强调:“立志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这是一定的规律。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所谓志,乃是理想、决心、毅力。立志,首先是解决理想问题。可以说,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理想并不专属于青年,但对青年尤为重要。人生进入青年时期,生活之路刚刚开始,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生活课题,需要人生的指路灯,这就是理想。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志向是青春的火焰,是生命的动力;远大的志向如太阳,唯其大,才有永不枯竭的热能;如灯塔,唯其高,才能照亮前进的航程。

有志者,事竟成;有大志者,人生事业才能辉煌。志向高远,就是要放开眼界,不满足于现状,也不屈服于一时一地的困难与挫折,更不要斤斤计较于个人私利的多与少、得与失。大量事实告诉人们,那些在事业上取得伟大成就、对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人,都是在青年时期就立下了鸿鹄之志,并为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周恩来总理中学时期就立下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代知识分子,青年时期就立志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一个人的成就与其理想的高低成正比,理想越高远他成功的希望也越大。爱因斯坦曾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努力为实现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而奋斗是时代对中国青年的要求。邓小平指出:“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青年应当不断学习,像历史上有作为的人们那样,珍惜青春年华,立下符合社会需要、适合自身情况的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树雄心、立壮志,是关系大学生一生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

(二)立志做大事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当年曾激励广大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其中的道理,就是希望青年人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而不要以个人的荣华富贵为人生的理想。在今天,做大事就是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无论从事什么具体、平凡的工作,只要是与这一伟大事业相联系,是服务于祖国和人民的,就值得我们去做,这就是大事。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真正做到“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在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

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是有意义的。如果一个人不顾自身所处时代的召唤,脱离自己所归属的国家和民族繁荣发展的需要,把个人理想等同于个人奋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天马行空,独来独往,那么,不仅他的人生价值取向是错误的,而且这种追求因为脱离了国家、民族和时代的需要,往往也是难以实现的。

强调个人理想要符合社会理想,并不是要排斥和抹杀个人理想,而是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实践中。当社会理想同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的时候,有志气、有抱负的人可以作出最大的自我牺牲,使个人的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生活的设计与追求不能脱离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社会理想。这一社会理想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价值导向性,能够指导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形成自己在生活、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理想信念。那种认为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无关,甚至认为社会理想压制个人理想的看法,是对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关系的误解。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到社会理想之中,通过为实现社会理想而奋斗来实现个人理想,是大学生的正确选择。

(三)立志须躬行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理想之所以美好,不仅仅在于它的最终实现,而且体现在其实现过程中,体现在实现理想的平凡劳动中。列宁曾说:“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通往理想的路是遥远的,但起点就在脚下,在一切平凡的岗位上,在扎扎实实的学习和工作中。古人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伟大来自平凡,任何伟大成就,都是由无数具体、平凡的工作积累、发展起来的。实现理想目标如同登台阶,要经过许多中间步骤才能最后到达。而每一步、每一个小目标的完成都会给人一种踏实感、满足感,同时也增强了实现理想目标的信心。因此,在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语重心长地对青年学子们说,踏踏实实、循序渐进,与雄心壮志、力争上游并不矛盾,不踏踏实实打好基础,就无法攻尖端、攀高峰,有时表面上看好像是爬上去了,但实际底子是空的。华罗庚认为,雄心壮志只能建立在踏实的基础上,否则就不叫雄心壮志,雄心壮志需要有步骤,一步步地,踏踏实实地去实现,一步一个脚印,不让它有一步落空。对于大学生来说,要从学好每一门功课、培养各方面能力、提高基本素质做起,抓住大好时光,刻苦攻读,全面锻炼。为今后实现自己的理想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伟大出自平凡。社会需要杰出人物,更需要千千万万个普通劳动者。祖国的富强、民族的繁荣,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尽其才、奋其志。我们每做好一项工作,都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都是为通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铺路搭桥。只要是为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无论是杰出人物还是普通劳动者,都是伟大的。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没有到来,最现实、最需把握的是今天。与其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作美妙的幻想,不如在旭日东升之际勤奋投入工作;与其在垂暮之年因理想未能实现而懊悔不已,不如乘风华正茂之时躬身实践、奋斗不止。

二、认清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理想变为现实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往往会遭遇波澜和坎坷。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理想的美好有着充分的想象,而对于理想实现的艰难则往往估计不足。渴望早日实现理想,希望顺利实现理想,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把实现理想设想得过分容易,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缺乏思想准备,那就会影响理想的实现,甚至会导致人们在困难面前对理想失去信心。因此,在确立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理想实现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1.理想的实现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一般来说,理想目标越小越低,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而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但是,即使是那些比较容易实现的理想,也不是在一个早晨就能够变成现实的。期望自己一觉醒来发现理想已经实现,这种事情是很难实现的。通常人们对实现理想所需要时间的估计往往偏少,然而事实上理想的实现常常比事先所预料的时间要长,特别是比较高远的理想,当人们热切期待着它的到来时,它并不如人们所想象和期望的那样迅速到来。中国有句俗语叫“望山跑死马”,意思是说,看起来山离我们很近,似乎很快就能到达山脚下,但把马累死也难以迅速到达。理想实现的长期性是对人们的耐心和信心的考验,对此必须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一种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波折,充满着曲折和坎坷。在阶级社会中,进步阶级在实现社会政治理想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反动阶级的残酷镇压。所以,要实现理想、创造未来,就必须有战胜种种艰难险阻的坚定不移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在实现理想的征途中,遭遇到一点困难、曲折或失败,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甚至动摇理想信念的人,不可能将理想最终变为现实,也不可能体会到实现美好理想的巨大幸福。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历史长河的奔腾,必然潜伏着难以预测的漩涡和逆流,必然会经历难以数计的迂回和曲折。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充分印证了社会理想实现的道路是长期的、艰巨的和曲折的。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到1917年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了70年。这期间经历了多少艰难的尝试,多少惨痛的失败。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实践不但没有被扼杀掉,相反,在长期艰辛探索中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勃然兴起。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再一次遭受重大挫折。然而,社会主义并未如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所预言的在20世纪末进入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使社会主义运动展现了光明的前景。由此可见,理想实现的路途是艰难曲折的,远大理想的实现更是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但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的理想,经过艰难曲折的锤炼,会闪烁出更加耀眼的真理之光。

2.努力走出理想认识上的误区

(1)要努力走出“渺茫论”的认识误区。如对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长期性、艰苦性和曲折性缺乏正确的认识,一遇到挫折便动摇、怀疑,失去信心。仅从个人角度出发,认为自己“看不见,摸不着”,怀疑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社会制度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奋斗。但不能因此就否认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实践的客观存在,更不能因此就否认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可能性,放弃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2)要努力走出“怀疑论”的认识误区。持有“怀疑论”观点的人,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宣传共产主义理想存在种种疑虑。毫无疑问,进行理想教育要注意层次性,要考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状况和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要用共同理想来动员、团结和凝聚广大人民群众。

但是,这一切与宣传共产主义理想并不矛盾。既然共产主义是科学真理,既然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宣传共产主义理想,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反倒不能宣传了呢?而且,理想本身具有超前性。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理想是在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产生在物质条件和生存力水平并不发达的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

事实证明,理想的产生和传播不仅可以高于一定阶段的社会关系,高于一定阶段的社会政治制度,而且可以高于一定阶段的大多数人的思想水平。如果否认这种高于和超越,完全拘泥于现实,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共产主义理想的产生,只能放弃共产主义理想的宣传,人们也就失去了长远的、根本的、明确的奋斗目标。邓小平曾强调指出:“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4]

(3)要努力走出“实惠论”的认识误区。在对待人生理想的态度上,“实惠论”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一切向钱看”,讲理想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太空洞,还是讲“实惠”好,主张“理想,有利就想;前途,有钱就图”。“实惠论”的错误表现在理想人格的追求上,往往是放弃或轻视思想品德要素,片面追求有才能的实用型理想人格;表现在职业理想上,往往是功利化倾向严重,选择职业时过分强调个人需要,一味追求既能多挣钱,又能轻松工作的职业;表现在生活理想上,往往是迷恋拜金主义,只追求眼前的物质享乐,羡慕和效仿“大款”的高消费生活方式。这种“实惠论”在大学生中颇有市场,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对崇高社会理想的追求。

(二)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执著追求的人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总会经历顺境与逆境等不同人生境遇,并感受着顺逆中的甘苦、福祸与荣辱。在顺境中前进,如顺水行舟,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因素,使人们更容易接近和实现目标。但是顺境中的宽松气氛、优越条件,易使人滋生骄娇二气,自满自足,意志衰退。在逆境中奋斗,犹如逆水行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多的艰辛,才可能成功。但是,逆境只是增大了人们向理想、目标前进的难度,并没有消解了实现理想目标的可能性。事物常常具有两面性,在逆境中向理想目标奋斗,可能会有顺境中难以得到的收获。逆境的恶劣环境,对于挑战者而言,可以磨炼意志、陶冶品格、丰富战胜困难的经验,丰富人生阅历。只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和科学的态度,逆境不但不会把人打倒和压垮,反而能使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创造出乎意料的奇迹。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惨遭宫刑之祸,蒙受莫大的不幸,但他苦而不悲、孤而不堕,以历代身处逆境而有作为的圣贤为师。他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他以此激励自己,终于在逆境中以顽强的毅力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

迎高潮而大上,乘顺风而快进,这是身处顺境的学问,是善于抓住机遇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的方式;处低谷而力争,受磨难而奋进,这是身处逆境的学问,是将压力变成动力之所为。在追求理想的旅途中没有永远的顺境,也没有永远的逆境。因此,当身处顺境时,切莫得意忘形,因为顺境可能只是一时的,必须做好遇到逆境的准备;当身处逆境时,也勿悲观失望,只要勇于战胜逆境,顺境就在前面。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只要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远大的理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理想的实现需要有献身精神

理想的实现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只有勇于献身、不畏艰苦的人才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起为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仁人志士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多少流血牺牲,鼓舞着他们不畏牺牲、不懈奋斗的,正是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李大钊曾指出,“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为崇高理想而献身,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实现理想的最根本的条件。

三、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理想之花灿烂,理想之果甘美,但要使理想开花结果,必须用辛勤的汗水来浇灌。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重任的当代大学生,应当把实现理想的道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上,坚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艰苦奋斗的品质。

(一)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人们都希望自己心中的理想能够转变为美好的现实,然而,现实中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阻碍着理想的顺利实现,这种冲突有时甚至很尖锐。纷繁复杂、多变的现实,给理想的实现造成了必须面对的种种困难与曲折。理想之路上不免有荆棘坎坷,要实现人生的美好的理想,就必须正视现实。

现实是理想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一切美好的理想只能根植于现实之中,从现实的土壤中吸取营养,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因此,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一个十分必要的前提就是正确认识理想发生时的现实和理想实现过程中的现实。用一种理想化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一旦发现现实中的不如意,便感到痛苦、失望,丧失信心。有的同学进入大学前把大学生活想象得过于美好、浪漫,把大学当做“理想的乐园”,一接触发现实际并非如此,便一下子跌进了深渊,迷茫、厌倦,甚至一蹶不振。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学会用辩证的方法来认识与分析现实。大学生在确立理想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常常会感受到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容易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产生困惑,这就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在对待现实的问题上,首先,应承认现实与理想是存在差距的,正是因为这种差距,人们才需要理想,理想才更具有感召力,更需要付出努力去追求理想。其次,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实,既不回避矛盾,也不夸大问题,既不将错综复杂的现实完全理想化,又不为现实中存在的某些现象所迷惑。要在复杂的矛盾中找出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主流,树立信心,坚定信念。最后,要正确认识现实。生活是没有旁观者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无法回避的。一个真正的强者,不应只沉浸在真、善、美的想象之中,而应勇于正视并与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作斗争。正如刘少奇所说:我们改造世界,不能离开现实,不能不顾现实,更不能逃避现实,也不能向丑恶的现实投降。我们正视现实,认识现实,在现实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向丑恶的现实斗争,改造现实,逐步达到我们的理想。

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理想来否定现实。当发现现实并不符合理想的时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对社会现实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还有一种认识偏向,是用现实来否定理想。当发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时,觉得实现理想很困难、很渺茫,认为还是“实际”一点好,不要做什么“理想主义者”,对于现实中一些消极乃至丑恶的现象不愤怒、不斗争,甚至与之同流合污。有的人因此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认识误区,从思想方法上讲,是由于不能辩证地看待和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和现实存在着对立的一面。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假如理想与现实完全等同,那么理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理想之树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沃土之中,理想是在对现实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一方面,理想是现实的反映,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不但包含着现实中应待发展的因素,也包含着由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为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想就会成为空想。

(二)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意志条件

无论是相对于个人理想还是社会理想来说,崇高理想的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追求崇高的理想,仅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追求理想目标需要有执著的信念。没有对理想的执著,要想实现宏伟的理想是不可能的。自信和毅力来源于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也是实现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人生实践中,青年人仅仅有对美好理想的向往是不够的,还必须对社会发展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对科学理想的实现坚信不疑。只有确信自己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正确无误的,才谈得上真正具备了崇高的理想并且形成了坚定的信念,也才能确信自己所向往和追求的理想是能够实现的,并将理想落实到行动上,全身心地投入,最终成功地实现理想。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要学习和掌握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更加坚定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

(三)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是无法回避的。一个真正的强者,不应只沉浸在真、善、美的想象之中,而应勇于正视并与现实生活中的假、丑、恶作斗争。理想的形成与确立,是通往理想彼岸的第一步。有了美好的理想,如果不为之奋斗,不把它化作改造现实的实际行为,那么,再美好的理想也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理想不是生活的点缀品,不是供人欣赏的风景画,它是必须付诸行动、通过艰苦努力而实现的人生目标。

把理想变为现实的桥梁是实践,靠的是艰苦奋斗。理想的大道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坦途,而是充满了汗水和艰辛。历史上,凡有成就者,其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闪光的智慧、不朽的业绩,多是从艰苦奋斗中得来的。例如,居里夫人的成功就得益于她的艰苦奋斗。她从小就立下了学好科学,造福人类的志向。后来,她在一间简陋的储藏室里做实验,忍受着经济的贫困和放射性元素的侵害,经历了数不清的千辛万苦,终于用4年的时间从数吨沥青中炼出了一克镭,给人类作出了贡献。她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在于她认为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居里夫人说过:“理想的琴键,只有扣动奋斗的琴弦,才能奏出人生美好而动听的音乐。”艰苦奋斗是成就伟业不可或缺的条件。讲艰苦奋斗,并不是要大家无谓地自讨苦吃,而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理想,不怕吃苦,耐得住劳累,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在通向理想的道路上,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理想是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的。

艰苦奋斗,其主旨在于奋斗,其价值在于事业和奉献。艰苦奋斗绝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过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现在,我们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需要艰苦奋斗。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辈的事,当代青年人不需要艰苦奋斗”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艰苦奋斗始终是激励我们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对艰苦奋斗精神要不断赋予新的意义和时代内容。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社会观念的变化,艰苦奋斗的形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当今中国,艰苦奋斗并不排斥合理消费和适当享受,与人们追求幸福生活也是一致的。继承艰苦奋斗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不是模仿过去的生活方式。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当代大学生要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实于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在生活上,提倡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抵制和反对铺张奢华的思想和生活作风;在学习上,刻苦钻研、不畏艰难,孜孜不倦地学习理论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和专业知识水平;在工作上,奋发图强,不怕困难,不避艰险,努力完成各项任务。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是当代大学生成就理想的根本途径。

不管通往理想的道路上有多大的困难,不管理想的目标离我们有多远,只要我们的理想是科学的,信念是坚定的,在脚踏实地不懈地奋斗中,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思考题

1.结合自身实际,谈一谈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

3.如何认识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的关系?

4.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对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认识。

5.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阅读文献

1.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5月16日。

5.胡锦涛:《在共青团十四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0年12月21日。

【注释】

[1]流沙河.流沙河诗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第69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20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57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第11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