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建大国人口观

重建大国人口观

时间:2022-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国家卫计委预测,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之后,到2050年可增加约3000万名劳动力,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降低两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国的确需要重建大国人口观和生育观。保护生命、尊重人权、家国和谐、持续发展、造福人民应当成为“国家共识”。平衡是指实现人口生态平衡。
重建大国人口观_银发中国: 从全面二孩到成功老龄化

根据国家卫计委预测,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之后,到2050年可增加约3000万名劳动力,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降低两个百分点,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全国人口峰值将因此延后两年左右,2029年达到峰值14.5亿人。新增人口进入劳动年龄后,将使经济潜在增长率提高约0.5个百分点。这种理论的推测还需要今后的实践来检验,但至少说明了人多负担重的观点已经在决策层逆转。中国的确需要重建大国人口观和生育观。

科学的人口价值观、发展观、问题观和治理观决定了科学的人口治理机制的形成和运作。

第一,科学的人口价值观体现在人口是人的集合不是数的堆积。“人”是人口的本质,“口”是人口的表象。古今中外的人口都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社会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是显而易见的人口公理。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人口是力量的载体,是生产力、消费力、创造力、战斗力、制衡力、威慑力、保障力和支撑力等的集合。人口是动力、资源和财富,婴儿是希望、未来和保障。保护生命、尊重人权、家国和谐、持续发展、造福人民应当成为“国家共识”。

第二,科学的人口发展观体现在人口发展远比人口增长重要。人口发展重点在人口的结构、功能和关系。人口发展具有很强的周期性和惯性。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构成了人口生态,其平衡性、多样性和持续性需要保护和优化

第三,科学的人口问题观体现在尊重和认识人口问题转型规律。当下和未来中国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少子化为源头的人口亏损、人口失衡、人口风险和人口萎缩等新人口危机。

第四,科学的人口治理观体现在未来的人口政策要以人口安全、人口平衡、人口优化为导向,努力减少选择性独生和不生现象。无论是政策性还是选择性独生子女,都不是上佳的选择。中国不需要更多的独生子女。预期不久的将来,人口生育政策改革还将进一步深化,全面自主生育和全面鼓励生育或将成为中国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人口新国策和百年战略。中国不仅要还权于民,而且要造福于民。

丹麦、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在进入内生性、文化性和意愿性“低生育陷阱”之后,提振超低生育率必须走家庭去负担化、国家高福利化之路。广而言之,只有自由生育政策、家庭福利政策、公共服务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四位一体”来重建生育文化、促进人民福祉、引导人口行为、保护人口生态、优化人口发展才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焕发人口生机和红利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以人为本,大国人口治理观不可或缺独特的人文视角。质言之,人口文化建设在宏观层面上需要倡导爱人、护生、平衡、发展,在中观层面上需要倡导服务、管理、关怀、保障,在微观层面上需要倡导健康、和谐、进取、贡献。

首先,在社会层面上,人口思想文化建设的关键词是:爱人、护生、平衡、发展“四位一体”。爱人是指爱护人民、爱护人类、爱护弱小。护生是指保护生命、生活和生态的“三生和谐”,而生育的保护和优化则是“三生和谐”的根本。平衡是指实现人口生态平衡。发展是指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人口的优化发展、家庭的幸福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全面、有机、协同的发展。

保护和优化人口生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优质人口建设的第一要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易经》有一句话给人印象深刻:“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经》所揭示的宇宙大道理是“天地人和,生生不息”,简称“和者生”。这里的“生”可以做广义的理解,包括了生生不息、繁荣昌盛、自强不息、永续发展等含义。进一步地,“和者生”才可能“和者进”,即天地人和谐共进的道理。将人口文化扎根于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就一定可以收到老树抽新枝、文化新发展的效果。

“和者生”包含的意思有三层:

第一,尊重差异。和的前提是异,过程是易,结果是同。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就详细论证过三者的关系。杜教授认为:“同与和是有区别的,和的对立面是乱和同。异是和的必要条件。”“异”既表现在形式也表现在内涵,在功能上既可能互补也可能对立。

“异”的变化应该有两个路向:(1)异和同。异是前提,和是路径,同是结果。当“异”的互补性增强到一定程度,就会达到和生的境地。和是冲和,是互动,是转化。结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认同,是趋同,是大同。(2)异分乱。异是前提,分是路径,乱是结果。当“异”的对立性增强到一定程度,就会达到分离的境地。分是分开,是分别,是分离。乱是无序,是矛盾,是冲突。

差异代表了生态和文化的多样性。同不是简单的相同和统一,而是体现了和合的思想,有融合也有包容。我国社会学和人类学者费孝通教授曾经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古往今来的大同理想都体现的是和合的思想。

人口发展的潜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生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复合性,这就是因地制宜、分类发展的重要性,这是人口发展的规律性表现之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育首先是私权、是天赋人权,我们要尊重每一对夫妇和家庭自由而且负责地决定生育间隔和生育数量的权利。在确立这个大前提之后,政府和社会可以在文化和观念上倡导和追求适度生育和适度人口、优化生育和优化人口,同时在制度和行为上进行生育的风险干预(如安全分娩、预防出生缺陷、控制不安全生育的环境和行为)、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构造多层面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二,包容融合。包容是一种态度、胸怀和格局;融合是一种变易、进化和发展。没有差别,就没有和合。实事求是地看待我国的人口问题,道法自然,有所为有所不为;因地制宜地促进我国人口文化的多元发展,尊重民情民意民俗,实施本土化和民族化战略,符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路线

第三,共生共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谐共进,是天地人和的本意。人口的发展也要道法自然,否则会违背规律、遭受惩罚。

“和者生”的前提是强调生态平衡和生态进化,或者说和谐共进。我们需要提出和强化三个主要概念,即人口适度、人口安全和人口优化。

人口安全是指人口生态平衡,男女老幼的人口规模和比例适度。在这个方面,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包括了性别失衡和少子高龄化两大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倡导性别平等文化和社会孝养文化以及人口安全文化。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层面,适当的生育储备和人口储备也是人口安全、人口适度的战略需要。

人口优化是指人口生态进化,人口要取得积极的成果,就要关注人口生态中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的自由、全面、协调的发展,优先投资于人的发展,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不断优化人口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在社区层面上,人口思想文化建设的关键词是:服务、管理、关怀、保障“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服务型政府”。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永恒职责,包括“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提法和“寓关怀于服务”之中的体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提出“以自由寻求发展”,我们提出“以自由寻求幸福”,当然是有秩序的自由、有道德的自由、有理性的自由才可能导向我们真实的幸福,但前提是“还权于民”。

人口优化是最大的民心民生工程。在强调政府责任的时代,人口发展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始终处在政府的关怀、服务和保障的视野之中。

“人口环境”说要“反弹琵琶”,即要为人口的优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人类人口的发展要重新回到政府的决策中心。从生态学的视角看待以人为本,就是人口为本,但不是人数为本。人口发展文化包括了福利和保障,包括了服务和管理,从而提醒了政府的责任和取向。

“三关爱”是服务型人口工作、人文化人口工作的核心价值和灵魂所在。人性关爱是说要围绕“需求”做工作,人情关爱是说要带着“感情”去工作,人文关爱是说建设“文化”好工作。如果说人性关爱以公民的权利、尊严和发展为根本,即以公民的权利为本,那么人情关爱则以温馨周到、贴心可亲、合情合理的服务为路径,即以优质的服务为本,而人文关爱以培育生育责任、传播科学知识、建设生育文明为己任,即以文化的建设为本。

今后的努力方向是加强和完善生育的关怀、服务与保障,以此带动生育的计划自主和自由,这是提升计划生育和谐度和美誉度的重点。随着低生育水平的稳定,随着越来越多的计划生育家庭进入生命周期的中后期,随着计划生育老人群体的产生,我们其实已经进入了后计划生育时代、后人口控制社会。在这个意义上,生育的关怀、服务与保障要广覆盖(不同阶段的亚人口)、低门槛、福利性。

最后,在家庭层面上,人口思想文化建设的关键词是:健康、和谐、进取、贡献“四位一体”。发展以人为本,人以健康为本。从公民个体角度看,身心灵的“全人健康”是一个理想追求。从家庭发展角度看,健康包括了成员健康、关系健康和结构健康。

1994年开罗会议就指出:“家庭易受社会和经济变动的压力,必须对处境困难的家庭提供援助。……近年来许多家庭的处境有所恶化。脆弱的家庭越来越多……”2004年12月8日,在我国海南省三亚举办了世界家庭峰会,会议通过了《三亚宣言》,再次强调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和最可延续的单位,在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公正、团结与繁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家庭是个人成长获得支持的源泉,它对每个成员的幸福负有久远的责任,理应受到全面的保护与支持。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新的脆弱家庭的出现,如独生子女伤病残亡家庭、独生子女不成材家庭、独生子女老年空巢家庭、独生子女经济困难家庭等等,加强社会保护、减少家庭的脆弱性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体现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

当代中国家庭多数是计划生育家庭,家庭发展的问题主要是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的问题,包括结构脆弱、功能弱化、关系紧张和问题外溢等。

在人类学家的眼里,家庭是一个伸缩性很大的概念。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1818—1881)在《古代社会》中所揭示的,家庭“是个能动的要素,它从来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随着社会从较低阶段向较高阶段的发展,从较低的形式进到了较高的形式”。在中国,我们至少看到五个趋势:(1)家庭规模小型化。在20世纪50年代前,中国家庭户均人数基本上保持在5.3人,1990年缩减到3.96人,2000年“五普”时3.44人,2010年“六普”时3.10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中国居民家庭户的平均规模为3.02人。(2)家庭结构核心化。核心家庭占主体。2000年全国领取独生子女证的数量已达到5578万人,2007年国家卫计委曾公布中国累计出生9000万独生子女。2013年,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预测专家王广州运用人口抽查数据和计算机仿真模型估计,2010年全国独生子女的总量在1.45亿人左右,2015年将达到1.76亿人。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核心家庭已占到6成以上。到2050年我国累计将有3亿独生子女家庭。(3)家庭类型多样化。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丧偶家庭、空巢家庭等。(4)家庭关系离散化。异地分住的地理距离拉开和疏远了情感和心理的距离。(5)家庭问题复杂化。过于简单的结构导致家庭的脆弱。

从全生命历程出发看家庭人口发展的优化,包括了:(1)优境。优良的空气和水,零污染的食物,完备的政策环境等。(2)优婚。现代人认为,婚配的成功与否和性格志趣等有关,传统文化认为,婚姻的品质与两个人的生肖和出生时辰是否相合有关。(3)优孕。健康怀孕,适龄、适时生育,产前检查,提高婚检率,避免对胎儿的不良影响。(4)优生。避免出生缺陷,传统阴阳五行生命文化认为:出生时辰的选择包含着隐秘的遗传基因,极大关系生育质量和人生发展。生物遗传外,还有社会遗传。(5)优育。科学育儿(营养、锻炼、性格与认知四方面),促进0—3岁人口早期发展。(6)优教。素质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人格教育。(7)优材。如何看待人才?实现青少年人口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人格健康。(8)优活。倡导并实践科学的生活方式,避免生活方式病,实现健康生活、健康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