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言文阅读十练

文言文阅读十练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去事项王,得罪亡。因魏无知见汉王,拜为都尉参乘,典护军。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于之人纳其训,吏怀其恩。⑥属侧面,不合题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

(二)文言文阅读十练

1.西汉陈平,阳武户牖人,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也。”平初事魏王,咎不用。去事项王,得罪亡。因魏无知见汉王,拜为都尉参乘,典护军。周勃言于上曰:“臣闻平居家盗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又不容,亡归汉。今大王令典护军,愿王察之。”王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大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之信,孝已之行,无益成败,大王何暇用之乎?”王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由是六出奇计,佐高帝定天下,靖内难。其计颇秘,人莫能知之。或云如请伪游云梦。蹑足附耳语,反间疑楚君臣等是也。后为右丞相。尾生,事见信忍,孝已,殷王中宗之子,事亲一夜五起。《集览》载,平以金反间楚,一计也。易馔享楚使,二也。请伪游云楚,三也。以女进单于解平场城围,四也。蹑足附耳,五也。夜出女二千人,楚因击之,王得西遁,六也。

(《史记·陈丞相世家》)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魏无知见汉王         因:通过

B.王让魏无知           让:责备

C.靖内乱             靖:平定

D.尾生,事见信忍         信:书信

(2)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img11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里中社,平为宰         社:指祭祀土地神

B.拜为都尉参乘参         乘:指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臣闻平居家盗嫂         盗:偷窃

D.易馔享楚使           馔:食物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也      ②因魏无知见汉王,拜为都尉参乘

③今有尾生之信,孝已之行,无益成败  ④楚因击之,王得西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陈平居家时,村里举行社典,他主持并帮助屠户分肉,分得很公平,受到赞扬。

B.起初陈平为魏王做事,因魏王不重用他,就跟随项羽,后因罪而跑掉,通过魏无知谒见汉王。

C.魏无知以尾生守信,孝已事亲为反喻,证明要办大事的人,不计较小节,成就大功业的人,不追究琐事,故向汉王力荐陈平。

D.汉王不以陈平盗嫂见疑,力排众议,始终坚持重用陈平,而陈平亦不负汉王,六出妙计,帮助汉王打下天下,平定内乱。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亡归楚又不容,亡归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有尾生之信,孝已之行,无益成败,大王何暇用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信,确实)

(2)C(宰,分别为割肉的人和主宰治理之意,不同;以,都作介词“拿”、“把”讲,同)

(3)C(盗,私通)

(4)A(①假设 ②承接 ③转折 ④因果,四句均不同)

(5)D(周勃进言后,汉王刘邦曾责备魏无知的引荐,故不能说“力排众议,始终坚持重用”)

(6)译文①(陈平)跑到楚又不被容纳,才跑到汉来。 ②现在如果有像尾生那样讲信用,像孝已那样有德行的,但对您的事业的成败没有多大作用,大王哪来的空闲去重用他们呢?

2.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仪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之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后汉书·卓茂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幸至丞相府归我        幸:希望

B.汝独不欲修之         修:修好(人缘)、亲善友好

C.茂辟左右门之曰        辟:躲避

D.岁时遗之,礼也        遗:馈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img12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使人亲爱而不忍欺之        B.律设大法,礼顺人情

C.凡人之生,群居杂处        D.故有经纪礼仪以相交接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卓茂“宽仁恭爱”的一项是(  )

①举为侍郎,给事黄门        ②心知其谬,默解与之

③视人如子,举善而教        ④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

⑤此乃人道可以相亲,况吏民乎?   ⑥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人误把卓茂的马认为是自己丢失的,郭茂也不解释,就把马解给了那人,那人找到了丢失的马后,把马送还了卓茂,并感谢卓茂的大仁大德。

B.卓茂担任密令时,有人告发卓茂部下一位亭长收受自己赠送的米肉。卓茂问明情况,原来是那人怕亭长而自愿送给亭长礼物,并非亭长乘威所致。

C.告发亭长者认为,官吏不应该收受别人的礼物,如果收受,就是违背律条的规定,亭长收受了自己的米肉,自己应当向上司告发,使其受到惩治。

D.卓茂认为,不论是邻里老人,还是官吏百姓,都应该“有仁爱,知礼敬”,有经纪礼仪以互相往来,以顺应人情,不应死守教条,无限上纲。

参考答案

(1)C(辟:使……回避)

(2)B(A“为”均当“是”讲。B①“乃”是“于是”,②“乃”是“才”。C“而”均是顺接连词。D“于”都作介词“比”讲。)

(3)B(A“亲爱”是两个动词“亲近、爱戴”;今天“亲爱”指关系密切,感情深厚,是形容词。C凡:大凡。人:人们。D“经纪”指“法度”,“今”指筹划、管理、经营、料理。)

(4)C(①表明卓茂的履历,表明其谙儒求。④表现“言亭长受人米肉之人”对吏的看法。⑥属侧面,不合题意。)

(5)A(A中“感谢卓茂仁的大仁大德”不对,应为“谢罪”。)

3.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太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后,景帝时,田叔为鲁相。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1)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箕踞骂之         箕踞:指傲慢的坐姿

B.王长者,不倍德        倍:背离、背叛

C.然孟舒自髡钳         髡:剃去头发

D.士争临城死敌         敌:敌人,仇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img13

(3)下面加点字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公等奈何言是       B.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

C.孟舒不能坚守       D.汉与楚相距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②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⑤王长者,不倍德

A.①③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⑤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守。

参考答案

(1)D(对抗)

(2)B(什么 怎么 A,于是 C,……的原因 D,然而,但是)

(3)D(相对抗或相对对峙,现代汉语里是相互的距离)

(4)B(⑤体现了他的忠义)

(5)D(孝文帝并没有事先就想用孟舒)

4.严挺之,名浚,华州华阴人。少好学,资质轩秀。举进士,并擢制科,调义兴尉,号材吏。姚崇为州刺史。异之,崇执政,引为右拾遗。先天二年正月望夜,胡人婆陀请然百千灯,因弛门禁,又追赐元年酺,帝御延喜、安福门纵观,昼夜不息,阅月未止。挺之上疏谏,以为:“酺者因人所利,合醵为欢也,不使靡敝。今暴衣冠,罗伎乐,杂郑卫之音,纵倡优之玩,不深戒慎,使有司跛倚,下人罢剧,府县里阎课赋苛严,呼嗟道路,贸坏家产,营百戏,扰方春之业,欲同其乐而反遗之患。”乃陈“五不可”。诚意忠到,帝纳焉。……

开元中,为考功员外郎,累进给事中,典贡举,时号平允。……宰相张九龄雅知之,用为尚书左丞,知吏部选。李林甫与张九龄同辅政,以九龄方得君,谄事之,内实不善也。户部侍郎萧炅,林甫所引,不知书,尝与挺之言,称“蒸尝伏腊”乃为“伏猎”。挺之白九龄:“省中而有‘伏猎’侍郎乎?”乃出炅岐州刺史。林甫恨之。九龄欲引以辅政,使往谒林甫,挺之负正,陋其为人,凡三年,非公事不造也。林甫益怨。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四严挺之传》)

注:①酺:聚众饮酒。②帝:指唐玄宗李隆基。③醵:凑钱喝酒。④跛倚:指倦怠而不严正执法。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资质轩秀        轩秀:高尚优秀

B.贸坏家产        贸坏:突然损坏

C.累进给事中       累进:累积进入

D.内实不善也       内实:内心感到充实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对下列各句中“之”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崇为州刺史,异之     之:称代“严挺之”。

B.宰相张九龄雅知之      之:称代“严挺之”。

C.以九龄方得君,谄事之    之:称代“张九龄”。

D.林甫恨之          之:称代“萧炅”。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严挺之“正直”的一组是(  )

①举进士,并擢制科,调义兴尉,号材吏

②姚崇为州刺史,异之

③挺之上疏谏

④为考功员外郎,累进给事中,典贡举

⑤挺之白九龄:“省中而有‘伏猎’侍郎乎?”

⑥挺之负正,陋其为人,凡三年,非公事不造也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挺之青年时好学,参加殿试中进士,调任义兴县尉。姚崇主持政务时,引荐他做右拾遗。

B.严挺之任右拾遗期间,敢于直言劝谏,在唐玄宗“与民同乐”时,陈述了“五不可”。唐玄宗接受了他的劝谏。

C.严挺之任给事中官职时,主管科举的事情,当时称作公平得当,他的处事公平得到宰相张九龄的肯定。

D.严挺之任尚书左丞时,因反对李林甫任人惟亲,与李林甫提拔的萧炅产生矛盾,被李林甫贬到岐州任刺史。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胡人婆陀请然百千灯,因弛门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张九龄欲以辅政,使往谒林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B,贸坏:卖掉损失。C,累进:多次进言。D,内实:内心实际上。)

(2)B(第一个“焉”:之(他的劝谏),代词;第二个“焉”:于此(在这里),兼词。A,因:于是(就)。C,雅:平素。D,益:更加。)

(3)D(应是称代“严挺之”。)

(4)C(①句说的是严挺之考中进士调任义县尉的事,与“正直”无关。②句说的是姚崇以为严挺之与众不同,与“正直”无关。④句说的是严挺之多次进宫的事,未涉及“正直”。)

(5)D(“与李林甫提拔的萧炅产生矛盾,被李林甫贬到岐州任刺史”不当。)

(6)①胡人婆陀请求点燃百千灯火,于是解除了都城门禁。②张九龄想要推荐严挺之来辅佐朝政,让他去拜见李林甫。

5.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仕宋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宋明帝以为巴东建平二群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奉秩出吏人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恩大著。视事三年,征还为抚军中兵参军,迁越骑校尉、征北司马。府主建平王将称兵,患谦强直,托事遣使至都然后作乱。及建平诛,迁左军将军。

齐初,为钱唐令。御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谦帛以送之,谦辞不受。每去官司辄无私宅,借空车厩居焉。永明初,为江夏太守,坐被代辄去郡,系尚方,顷之,免为中散大夫。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仗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梁天监六年,为零陵太守,年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人安之。先是郡多猛兽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猛兽即害居人。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老征为光禄大夫。及至,帝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帝笑之曰:“朕当使卿智,不使卿力。”十四年,诏加优秧,给亲信二十人,并给扶。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

(《南史·卷七十》)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蛮夷不宾       宾:服从、归顺

B.恩威大著       著:显露

C.常勤劝课农桑     劝:劝说,规劝

D.犹请剧职自效     剧:复杂,加重

(2)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谦将述职       B.谦不愿处际会

C.帝嘉其清洁      D.布恩惠之化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4)以下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孙谦有治国才干的一组是(  )

①乡里称其敦睦         ②何烦兵役,以其国费

③帝嘉其清洁,甚礼异焉     ④常劝课农桑,务尽地利

⑤御烦以简,狱无系囚      ⑥敕募千人自随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作者心目中,孙谦是封建社会正面官吏的典型,他对于家庭和国家都有强烈的责任感,为人正直,不以权谋私。

B.孙谦生活的时代,国家政权更替频繁,他能历任宋、齐、梁多个朝代的官职而游刃有余,充分表明他在权力斗争中善于审时度势,随时调整个人原则。

C.孙谦为官清廉,属下百姓多次送他财物,他从未收取,每次离职后连住的房子都没有,家无余财。

D.孙谦肯于为国家出力,直到老年仍然勤力为政,政绩斐然,而且他丝毫不感到倦怠,受到皇帝称赞。

(6)把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齐初,为钱唐令,御烦以简,狱无系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劝:劝勉)

(2)D(都是恩惠恩德之意。A,古义:“到任”,现代汉语指“向主管部门陈述工作情况”。B,古义:交接承转的时期,现代汉语指“机遇、遇合”。C,古义:清正廉洁,今指“卫生”。)

(3)B(B句①是兼词“于之”,句②是句末语气词。A均为“用来”,C均为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所字结构。D均译为“……的人”。)

(4)C(①讲年青时团结家庭。③讲为官清廉。⑥是皇帝让他做的。)

(5)B(孙谦并没有随时调整个人原则,而是始终正直清廉。)

(6)①这两个郡位于三峡,以往的官一直用武力来镇守治理。②齐朝初年,他任职钱唐令,用简单来驾驭繁琐,监狱中没有关押的囚徒。

6.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十八第进士,中博学宏辞。调郑尉,罢归。寿州刺史张镒有重名,贽往见,语三日,奇之,请为忘年交。既行,饷钱百万,曰:“请为母夫人一日费。”贽不纳,止受茶一串,曰:“敢不承公之赐?”以书判拔萃补渭南尉。

帝在东宫,已闻其名矣,召为翰林学士。始,帝仓卒变故,每自克责,贽曰:“陛下引咎,尧、舜意也,然致寇者乃群臣罪。”贽意指卢杞等。帝护杞,因曰:“卿不忍过朕,有是言哉。然自古兴衰,其亦有天命乎!今之厄运,怨不在人也。”

始,贽入翰林,年尚少,以材幸,天子常以辈行呼而不名。在奉天,朝夕进见,然小心精洁,未尝有过。由是帝亲倚,至解衣衣之,同类莫敢望。虽外有宰相主大议。而贽常居中参裁可否,时号“内相”。狞山南也,道险涩,与从官相失,夜召贽不得,帝惊且泣,诏军中得贽者赏千金。久之,上谒,帝喜见颜间,自太子以下皆贺。及辅政,不敢自顾重,事有可否必言之,所方皆剀拂帝短,恳到深切。或规其太过者,对曰:“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恤乎?”既放荒远,常阖户,人不识其面,又避谤不著书,地苦瘴疠,只为《今古集验方》五十篇示乡人云。

(选自《新唐书·陆贽传》)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然致寇者群臣罪       寇:叛乱

B.贽意指卢杞等        指:指责

C.而贽常居中参裁可否     中:中间

D.常阖户           阖:关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img16

(3)下列各句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贽往见,语三日,(镒)奇之

B.(贽)以书判拔萃补渭南尉

C.在奉天,朝夕进见(帝)

D.狩山南也,道险涩,(贽)与从官相失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陆贽的刚正品质的一组是(  )

①敢不承公之赐        ②贽意指卢杞等

③而贽常居中参裁可否     ④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皇它恤乎

⑤所言皆剀拂帝短       ⑥只为《今古集验方》五十篇示乡人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④⑥    D.②③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贽少年得志,考中进士,又考中博学宏辞科,但当县尉却被免职还乡。

B.陆贽被皇上宠幸,是因为他有才干,也善于进谏。

C.皇帝因天下发生叛乱而自责,陆贽不忍心批评皇帝的过失,故意把罪责归于卢杞等人,但被清醒的皇帝识破。

D.陆贽后来被流放到偏远的地方,不愿多与人见面,不敢多著述文章,只写些医书药方给乡人。

参考答案

(1)C(C中的“中”是“内部”之意)

(2)A(A中的两个“其”意义不同。第一个“其”是指难道;第二个“其”是语气词,无实际意义。)

(3)D(D中的省略成分应为“帝”。)

(4)B(①表现了陆贽的不贪钱,无私欲;③表现了陆贽受皇帝的器重,与刚正品格无关;⑥表现了陆贽的关心世人。)

(5)C(C并不是由于皇帝清醒,而是皇帝偏爱卢杞。)

7.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也。仕郡功曹,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父丧还乡里。会坚击刘表战死,阶冒难诣表乞坚丧,表义而与之。后太祖(曹操)袁绍相拒于官渡,表举州以应绍。阶说其太守张羡曰:“夫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故齐桓率诸侯以尊周,晋文逐叔带以纳王。今袁氏反此,而刘牧应之,取祸之道也。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不宜与之同也。”羡曰:“然则何向而可?”阶曰:“曹公虽弱,仗义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讨有罪,孰敢不服?今若举四郡保三江以待其来,而为之内应,不亦可乎?”羡曰:“善。”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太祖大悦。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而表急攻羡,羡病死。城陷,阶遂自匿。久之,刘表辟为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阶自陈已结婚,拒而不受,因辞疾告退。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迁赵郡太守。魏国初建,为虎贲中郎将、侍中,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曹)植有宠。阶数陈文帝(曹丕)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又毛玠、徐奕以则蹇少党,而为西曹掾丁仪所不善,仪屡言其短,赖阶左右以自全保。其将顺匡救,多此类也。

(《三国志·魏书·桓阶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孙坚举阶孝廉        举:推荐

B.而刘牧应之           应:应付

C.奉王命而讨有罪         讨:讨伐

D.阶数陈文帝(曹丕)德优齿长   齿:年龄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img17

img18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明府欲立功明义,全福远祸

B.会绍与太祖连战,军未得南

C.异之,辟为丞相掾主簿

D.时太子未定,而临淄侯(曹)植有宠

(4)下列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桓阶有胆识的一组是(  )

①阶冒难诣表乞坚丧。

②乃举长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诣太祖。

③城陷,阶遂自匿。

④阶自陈已结婚,拒而不受。

⑥公规密谏,前后恳至。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④⑤    D.③⑤

(5)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抗,刘表投向袁绍一边,桓阶说服太守张羡站在曹操一方抗拒刘表。

B.刘表用手段拉拢桓阶,桓阶不为所动。曹操听说桓阶曾为张羡出谋略,因而重用桓阶。

C.魏国刚建立,在确定太子问题上,桓阶多次向魏文帝恳切陈述自己的见解。

D.毛玠、徐奕为人刚直少同党,西曹掾丁仪与他们不友好,出言攻击他们,全靠桓阶施加影响而使他们能自我保全。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因辞疾告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仪屡言其短,赖阶左右以自全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应:响应)

(2)A(第一个“以”是表目的的连词“来”,第二个“以”是介词“把”。两个“会”是“恰逢”。两个“为”都是介词“为了”。两个“其”都是代词“他”。)

(3)D(A项“全”、“远”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B项“南”是名词作动词用;C项“异”是形容词意动用法;D项“宠”是“宠爱”,非词类活用。)

(4)C(②句是张羡做的事。③句是桓阶灵活做事。)

(5)C(“多次向魏文帝恳切陈述自己的见解”与文意不合。)

(6)①于是说生病辞退职位。②西仪多次说他们的坏话,全靠桓阶施加影响来使他们自我保全。

8.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行道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王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      亡:逃跑

B.居一二日,何来谒上      谒:拜见

C.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计:计算

D.于是王欲召信拜之       拜:任命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数”相同,两个“以”不同。

B.两个“数”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C.两个“数”不同,两个“以”相同。

D.两个“数”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部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奇之:认为他不寻常

B.此乃信所以去也        所以去:离开的原因

C.上不我用,即亡        不我用:不任用我

D.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一军皆惊:一部分军人都很惊讶

(4)从下列句子分句间语意关系来看,相同的一组是(  )

①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②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③虽为将,信必不留。

④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信与萧何谈话,希望转告刘邦得到重用,对此他感到没有希望而逃走。

B.萧何追回韩信,并劝说刘邦如果想争夺天下,非重用韩信不可。

C.刘邦从善如流,一经萧何劝说便很爽快地答应任命韩信做大将。

D.此文赞扬了萧何能识别人才、爱惜人才、重用人才的做法与主张。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计:谋划)

(2)A(两个“数”读shuò当“多次”讲。第一个“以”用于“以之闻”,是介词“把”;第二个“以”是介词“用”。)

(3)D(“一军”是“整个军队”。)

(4)B(第①句是假设关系;第②句是因果关系;第③句是假设关系;第④句是因果关系。)

(5)C(应该是在萧何反复劝说下,刘邦才不情愿地答应任命韩信为大将。)

(6)①各位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是国家独一无二的人才。②大王一定想要长久在汉中为王,就用不着韩信。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父瑀,魏丞相掾,知名于世。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临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正也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选自《晋书·阮籍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任性不羁        羁:束缚

B.喜怒不形于色      形:表现

C.由是咸共称异      咸:全、都

D.喜不怿而退       怿:不高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img20

img21

(3)全部表现阮籍“不与世事”的一组是(  )

img22

(4)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阮籍为晋时的名士,志气豪放,追求个性解放,喜爱山林,学富五车,才华出众。

B.“当其得意,忘其形骸”翻出成语:得意忘形,主要说明阮籍的狂放不羁,个性自由的性格。

C.阮籍在母亲去世将葬时,吃肉饮酒;临近棺木与母亲诀别时,又直接陈述了家道贫穷的事实,放声痛哭。

D.阮籍经常驾车从没路的地方行走,等走不通了,便大哭而退。实则说明了他想在险恶的现实中踏出新路的打算。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归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阮籍的主要性格特点是不拘礼俗,放浪形骸。

B.阮籍性格中既有恃才傲物的一面,又有愤世嫉俗的一面。

C.阮籍“不与世事”的根本原因在傲慢无私、目空一切。

D.“车迹所穷”一句说明,阮籍因无法施展自身的才华,也时常感到痛苦。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临水,经日忘归。

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发言玄远,口不藏否人物。

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应为高兴。)

(2)A(第一句中表转折,意为“虽然”;第二句中表让步、假设,意为纵然、即使。)

(3)B    (4)C    (5)B

(6)①有时关起门来读书,一整个月都不出门;有时游山玩水,整日游览忘记了回家。②他说话十分玄妙深奥,可是从不轻易褒贬别人。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题。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群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今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

数年,上遣使者征遂,议曹王生愿从。功曹以为王生素耆酒,无节度,不可使。遂不忍逆,从至京师。王生日饮酒,不视太守。会遂引入宫,王生醉,从后呼曰:“明府且止,愿有所白。”遂还问其故,王生曰:“天子即问君何以治渤海,君不可有所陈对,宜曰‘皆圣主之德,非小臣之力也’。”遂受其言。既至前,上果问以治状,遂对如王生言。天子说其有让,笑曰:“君安得长者之言而称之?”遂因前曰:“臣非知比,乃臣议曹教戒臣也。”上以遂年老不任公卿,拜为水衡都尉,议曹王生为水衡丞,以褒显遂云。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千石不能禽制       禽:通“擒”,捉拿

B.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    恤:怜恤、安抚

C.且无拘臣以文法       拘:限制

D.秋冬课收敛         课:功课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img25

(3)下面各组句子不属“一切便宜从事”的一组是(  )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龚遂七十多岁时,受丞相、御史大夫的推荐,被宣帝任用为渤海太守。

B.龚遂出任渤海太守之前,向皇上提出了两条要求:一是要假以时日,一是要拥有从实际出发,处理事务的自主权。

C.龚遂治理渤海成功之后,以身作则,移风易俗,发展经济,止息争端,使渤海呈现富庶太平景象。D.龚遂晚年曾受到皇上的征讨,是他的议曹巧妙周旋,才保住了禄位。

(5)下列对末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末段主要写龚遂晚年的经历,说明他直到年老不能任职,还能保有禄位。

B.末段主要写龚遂的试曹王生,可见这篇传记带有合传的性质。

C.夹写王生嗜酒而有机智,使龚遂的形象更为丰满。

D.夹写王生嗜酒而有机智,使文笔有波澜,生动多姿。

(6)翻译:

①故使陛下赤子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之中耳

译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天子说其有让

译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应为考核、督促之意。)

(2)C(A.第一句中的“以”意为“用”,第二个表目的关系,译作来(或去)。B.分别是安心和安抚。D.分别为“这”和形容词的词尾。C项意思均为“是”。)

(3)A(是皇上的言行。)

(4)D(晚年被召进京,不是“被皇上征讨。”应选D项。)

(5)B(写王生是为了表现龚遂在用人方面也是“一切便宜从事。”)

(6)①百姓造反不馆是您的孩子在水塘里玩弄兵器罢了。②天子喜欢他有谦让的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