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已见于学科专业知识“古代汉语”部分,此从略。如:4.文言文中的发语词、某些助词、某些语意重复成分、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因与现代汉语不合,翻译时可以省略。如:5.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句法简洁,有时一句话包括的意思比较复杂,翻译成现代汉语,往往要分译,即把一个句子分成两三句。

第二节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知识要点

古今异义(词义的转移、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等已见于学科专业知识“古代汉语”部分,此从略。

二、文言文翻译要领

倒装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1.某些数词副词充当句子的谓语或补语,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加以调整。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不余欺”即“不欺余”,译为“没有欺骗我”,将宾语调至句后。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子孙荷担者”是定语后置的结构,“三夫”作为数量词,也要调前,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三”表示“举所佩玉玦”的次数,即“多次举起”的意思。

2.文言文中名词(包括名词性短语)、数量词作谓语的句子,翻译时一般要加上适当的动词,变成动词谓语句。如: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蟹六跪而二螯”要译为“蟹有六条腿和两只钳子”。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可怜焦土”应译为“可惜都成了一片焦土”。

3.文言文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要先补上省略的成分,然后再作翻译;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作必要的补充。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史朝夕狱门外。(《左忠毅公逸事》)

“狱门外”之前应补上“候于”。

4.文言文中的发语词、某些助词、某些语意重复成分、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因与现代汉语不合,翻译时可以省略。如: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夫”用于句首,表示议论开始,可不译。

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之”用在形容词“久”后,作词缀助词,无义,可不译。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两个“之”字都用在主谓短语之间,作用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也不用翻译。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出”是“出入”(偏义复词)中的衬字,“出入”在这里是“进入”的意思,“出”字要在译时略去。

5.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句法简洁,有时一句话包括的意思比较复杂,翻译成现代汉语,往往要分译,即把一个句子分成两三句。如: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樯倾楫摧”应分译为“船身被巨浪打得倾斜着,船桨也常被巨浪打断”;“虎啸猿啼”也要分译成“只听见老虎在怒吼,猿猴在悲号”。

6.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习惯分开说,如一般判断句、互文对偶句等,而在现代汉语中习惯合说,译时就要注意恰当地合并这类句子。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取之于蓝”是个判断句,译时要把主语、谓语合并成一句:“靛青是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是个互文句,译时要把“主”、“客”二者行为合并起来:“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冀之南,汉之阴”表示的不是两个地点,而是“无陇断”情况的起止点,应译为:“从冀州的南部到汉水的南岸。”

7.文言文中的有些比喻不便直译,必须借助意译。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应译为:“别人像是刀和砧板,我们像是砧板上的鱼和肉。”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两虎共斗”是说:“如果我们像两只老虎一样互相争斗起来。”

8.文言文中的借代手法,翻译时要按其原意译出本体意义。如: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

“旌麾”是军中旗帜,代指“军队”,该句应译为“近来奉皇上命令讨伐有罪之人,大军南下,刘琮束手就擒”。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伯乐”代指“像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

9.古人常用委婉的言辞表示谦敬,译时要将它的原意揭示出来。如: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颈血溅大王”,含义是“要和大王你拼了”。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

“会猎”是“要和对方打—仗”。

10.文言文中的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年号、帝号、朝代号、官名以及一些器物名、典章制度等,可以保留原词,不作翻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