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言文阅读题的检测目标

文言文阅读题的检测目标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12题: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文难度较大,尤其是第14、15题。文言文翻译是考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本方式,2002年开始,将此题由判断题改成笔头翻译题,突出了对动手能力的检测。2003年的考生普遍觉得I卷难,尤其是文言文阅读题,失分较多。纵观文言文阅读题的失分原因,可概括为以下三点:其一,试题要求高。

(一)文言文阅读题的检测目标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觝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曰:“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曰:“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选》)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①款:至,到。②鱼龙曼延、角觝;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img1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

img2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人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1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标透视

2003年全国卷的文言文阅读试题由五道选择题和一道翻译题组成,各题的检测目标如下:

第11题: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运用平时学到的实词知识,结合语境,选取在上下文中的义项,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功。C选项的“遇”意为“对待”,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题面上解释为“优待”,这就不合文意了。答案为C。

第12题: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本题四组句子中,分别选取一个课本中已学过的例子,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体现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要求。“咸私哂其矫饰焉”中的“焉”很明显是语气词,“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焉”则是代词“之”;A项两个“为”皆是表被动的介词;B项的“以”则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D项的“因”都是连词“于是”的意思。答案为C。

第13题: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根据人物的性格,对文句作出定向选择,这是往年一贯的做法,由于本题人物性格有两个特点,所以筛选的依据由一点变成了两点。A项中第二句只是裴矩强调该罪犯的罪行,C项中第一句是裴矩为人乖张之道,D项是太宗对裴矩敢于讽谏行为的称赞。都不符合题意。答案为C。

第14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此题拟设了四项对文意的分析概括,要求考生读懂原文,准确判断。C项裴矩主张立即回京总观大局,而非主张立即平定。其他选项都可在原文中找到答案。答案为C。

第15题: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此题是今年高考的新题型,司马光说,“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就是强调裴矩之变非裴之变而是君王之功。司马光在本段中主要强调一方面(表动)而非双方面(即表动则影随)。考生应当注意,《资治通鉴》本身就是给君王作辅证,司马光当然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文言文难度较大,尤其是第14、15题。今年文言文有两个变化,一个是人物形象有所变化,是发展的,而非往年的人物形象或忠或奸都是一贯而终;二是文章分为两部分,分别引自不同的典籍。这两种变化给所有语文教师一个新的提示:今后文言文中的人物将有可能比以往更加丰满,富于变化。因为一篇文章中对一个人的评价一般是一致的,但两部不同典籍中的相同人物形象可能就不同甚至相反。这类题的好处就在于人们可以学会辩证地看待人或事。答案为B。

第16题: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文翻译是考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本方式,2002年开始,将此题由判断题改成笔头翻译题,突出了对动手能力的检测。译文为:

(1)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因此要翻译为“当廷”、“当面”。

(2)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本题较为简单,大多数考生应该能准确翻译出“佞”、“直言”等知识点。

2003年的考生普遍觉得I卷难,尤其是文言文阅读题,失分较多。例如第16题,根据小样分析,第一句得0分的多达9.5%,典型错误有三:

①未能读懂大意,译为;裴矩立刻明白,表面上不屈从。

②不理解“廷折”,译为:裴矩竟敢上奏折……。

③不理解“面从”,译为:……不受表面影响。

原因是未能根据语言环境理解“折”和“从”的含义,又不能推定出“廷”、“面”这两个名词状语的意义和译法。纵观文言文阅读题的失分原因,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其一,试题要求高。与2002年相比,有四点变化:一是选文的篇幅较2002年增加了近100字,二是阅读材料选自两本不同的史书,三是文中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四是基本没有提供注解。要求考生独立解读,难度明显提高了。

其二,教学方式旧。以教师为中心,以串讲为基本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落实,平时基本上是“听”过来的,未主动参与解读的过程,能力训练被虚化了。

其三,教学目标空。重知识轻能力,重答案轻过程,从而使“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目标落空了。

学法提示

文言文是用古代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由于时代的距离和语言的演变,文言与现代汉语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正确解读文言文,必须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史常识,逐渐提高在文言方面的素养。在这一过程中,识记知识的任务是有限的,根本途径是多接触文本,积累经验,形成语感。因此,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策略是多读多练。

多读 对课文,应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做到读准字音,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对文言文的语感。

多思 诵读中,要用眼、用口、用心,注意归纳整理常见实词、虚词、句式的特点和用法,学会利用语境推断字词句在文中的含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多背 腹有诗书气自华。要认识背诵名句名篇,对提高语言能力的积极意义,自觉多读多背。不要把背诵视为一种负担,应在良好的心态下,边朗读、边体味、边记忆,自然成诵。

多问 要树立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理念,遇到疑难,多问老师、多问同学、多查资料、多用工具书,逐渐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