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诗歌阅读题的检测目标

古代诗歌阅读题的检测目标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试题要求考生找出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并结合全诗对“诗眼”进行简要赏析。95%的考生都能正确写出“诗眼”(咽、冷),78%的考生能准确品味作品所表现的“空寂”意境,分析基本上能做到言之成理,不乏颇具个性的答案:反映考生在古诗鉴赏方面的长足进步。②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二)古代诗歌阅读题的检测目标

试题内容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标透视

第17题 考古代诗歌鉴赏。能级E,赋分6分,人均3.83,难度0.64。

此题的鉴赏材料选用了王维的五律《过香积寺》。篇幅较2002年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长。试题要求考生找出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并结合全诗对“诗眼”进行简要赏析。答案是开放的,允许考生从词法、句法、修辞、心理感受等角度作答。

95%的考生都能正确写出“诗眼”(咽、冷),78%的考生能准确品味作品所表现的“空寂”意境,分析基本上能做到言之成理,不乏颇具个性的答案:反映考生在古诗鉴赏方面的长足进步。例如:

①答:诗眼为“咽”“冷”,作者通过写高耸入云的山峰,古老的树木,无人的小径,深山中回荡的钟声,泉水、青松、日落西山,勾勒出一幅寂静,幽远的深山图,喻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希望抛弃世俗欲念、寻求心灵慰藉的心情。

②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咽”为呜咽之意,将泉水流经危石时所发出的声音描绘出来,深山无钟声,只坐听泉咽更显香积寺之幽静;“冷”将日色和青松之色统一起来,将日光透过青松林而变昏暗之景写出来,更显香积寺之幽。

③答:咽、冷。香积寺处于古木深山之中,傍晚里的钟声伴着静坐的诗人,一切都那么纯净、寂静,从高处的石块流下的泉水也受到感染,轻声呜咽着,夕阳洒入松林也是那么寂静清冷,咽、冷一动一静更加衬托出全诗寂静的境界。

诗歌鉴赏的具体内容一般包括:

(1)作品的语言。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2)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3)作品的思想内容。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4)作品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象征、通感、双关、映衬、对比、反复等修辞技巧,摹绘形容、烘托渲染、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技巧。

学法提示

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是多读多练。在练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知识,掌握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1)积累知识

语言知识:包括词语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特定象征意义、特殊句式、词组代句、倒装、对仗、互文。

修辞技巧:利用“炼字”描绘生动的形象,传达独特的感受;运用比喻、比拟、借代、移用、通感、夸张;运用拟人移情于物,使自然物人情化成抒情的借代物;运用象征化抽象为具体,化景物为情思;利用双关增强语言的意蕴;利用映衬、对比凸现形象的特征,抒发鲜明的爱憎情怀;利用韵脚、平仄、对仗增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艺术手法:以情染景,以景显情;以动衬静,以闹衬静;哀景写乐;乐景写哀。

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

(2)掌握方法

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为:

反复诵读,理解字句——运用联想(想象)。再现意象——体味情感,把握主题——选择角度,展开鉴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