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时间:2022-08-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的“梳理探究”板块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古代文化常识》,它与“文言词语和句式”“有趣的语言翻译”位列一起,其综合性、复杂性不言而喻。而《古代文化常识》教授起来则有相当难度了,这是由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且年代久远、社会变迁、文化内涵丰富的性质决定的。简明、有用、实用、常用的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则迫在眉睫。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讲授,的确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设计

申振贤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梳理学习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特别是对天文地理、纪时纪年、姓名字号、礼仪制度的初步掌握与运用。

2.过程与方法:设趣导入、情景训练、迁移延伸与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感知古代文化,体悟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借以提高对古代文明的兴趣,更好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与人文品质。

4.课时安排:1节。

5.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常见古代文化常识,尤其与中学文言文教学有密切关系的部分。

6.媒体运用:PPT。

二、教学内容设计与过程

(一)回顾导入

“梳理探究”内容回顾(高中语文必修1~5册)

必修一: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必修二:成语: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修辞无所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必修三: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

必修四: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

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

(二)激趣引题

彩錦护膊

释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PPT)

(汉魏时期:纵11.2厘米,横16.5厘米。1995年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

五星:秦汉以前“五星”指太白、岁星、辰星、镇星、荧惑星;之后随着五行说的兴起,“五星”便指水、木、金、火、土星

中国:古代指中原地区,指与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相对的地方。

释文意思:五星在日升时同时在东方出现,是一件很罕见、很吉利的现象,若出师定能战无不胜,凯旋而归。这是古代卦辞里的比较卦象。上一次五星出现在1921年,下一次大概在2040年。

启示:阅读古代典籍、考证古代文物、研究古代文化一定要有相应的知识,切勿望文生义,否则会贻笑大方。

(三)关注目标

走进古代文化,感受中国精神;溯源滥觞智慧,激发薪火传承。

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行政区划、教育科举、宫室建筑、礼仪习俗、姓氏称谓、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文化交流、宗教信仰、巫医百工、三教九流……

(四)重点掌握

天圆地方的空间坐标——天文地理   雕刻时光的日晷表盘——纪年纪时

明志臧否的艺术写照——姓名字号   礼仪之邦的道德规范——礼仪制度

1.天圆地方的空间坐标——天文地理

关键词:阴、阳、江、河、山、中国。

知识梳理:说说下列地名所指的地方——咸阳,泾阳,华阴,汉阳,江阴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3)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4)马超韩遂尚在关西。

(5)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自主探究:谈谈《论语》所涉及的自然现象在具体语境的含义。

(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4)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2.雕刻时光的日晷表盘——纪年纪时

关键词:干支纪年纪时,朔、望、晦,孟、仲、季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思考回答:

(1)2008年为农历戊子(鼠)年,那么,2007年为农历年________;________年为农历庚寅年(本世纪第一个轮回)。(明确:丁亥年;2010年)

(2)“壬戌(1082年)之秋,七月既望”具体指哪月哪日?(明确:1082年7月16日)

温馨提示:地支纪时——理解有关时辰的钥匙。

迁移拓展:从广义上讲,节日也是一种纪时方式。上元、寒食、七夕、中秋、冬至等分别涉及哪些古代传统节日、其延续情况如何(结合第三册《文化寻根》年节风俗相关内容探讨)。

探究提升:查找历史年表,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年号的长短与社会治乱之间的关系(可向历史老师请教,亦可上网查询。注意用事实说话,分析要具体)。

3.明志臧否的艺术写照——姓名字号

关键词:名、字(表字)、号(别号、谥号)

思考回答:

(1)根据古人的名与字的相关原则,解析下列人物名与字的关系。

屈平,字原  张衡,字平子  班固,字孟坚  曹操,字孟德

韩愈,字退之  王绩,字无功  辛弃疾,字幼安  蒋介石,字中正

(2)下列这些历史人物的名字,多出自我们学过的课文,请指出名与字的关系。

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  清代的张孟词,字腾蛟

清代的戴殿江,字襟三  清代的奚疑,字子复

尝试风雅:根据你现在的名字含义,再拟上一个确切的字。

示例:申振贤,字怯愚  鱼 洋,字子瀚  刘耀赟,字冀全

   古 津,字适之  俎 聃,字慕哲  曲兰馨,字宜君……

4.礼仪之邦的道德——礼仪制度

关键词: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知识梳理:

吉礼:祭祀自然神和祖宗   凶礼:丧葬凭吊及天灾人祸

宾礼:朝聘会盟等国事活动  嘉礼:包括冠礼、婚礼、宴饮、养老之礼

军礼:一切军事行动规范

温馨提示:交际原则——卑己尊人

探究提升:下面是《礼记·曲礼上》中的句子,你认为这些说法是否有现实意义?

(1)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2)敖(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3)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4)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明确:临财临难的原则——义与勇;求学养生的方法——节度;人际交往原则——尚礼;交往禁讳原则——知礼与尊重)

(五)课外延伸

如何看待封建时代避讳现象?(注意:援例析理,尽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辩证地分析,切勿绝对或片面)

附:板书设计

梳理探究

古代文化常识

走进古代文化,感受中国精神;溯源滥觞智慧,激发薪火传承

天文地理——确定方位(空间) 纪年纪时——留住历史(时间)

姓名字号——表明特异(个体) 礼仪制度——规范文明(族群)

三、教后收获与反思

(一)关于设计与定位:明确文本地位,确定教学重点

高中语文必修五(人教版)的“梳理探究”板块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古代文化常识》,它与“文言词语和句式”“有趣的语言翻译”位列一起,其综合性、复杂性不言而喻。一般而言,教授内容单一,符合教与学、学与考的实际,老师易教(即操作性较强),学生易学且易于掌握。而《古代文化常识》教授起来则有相当难度了,这是由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且年代久远、社会变迁、文化内涵丰富的性质决定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否全面合理,能否根据教学实际删繁就简,大胆取舍,突出重点,化“死”为“活”,即以“活”的教授方式、“活”的训练让学生较为轻松地接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毋庸置疑,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显然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生对新课标教材中的“阅读鉴赏(读)”与“表达交流(写)”比较重视,对“梳理探究”忽视,导致古文的阅读、古代题材影视剧的鉴赏、常识性文化知识表达交流运用出现了诸多困难与问题。简明、有用、实用、常用的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则迫在眉睫。考虑到此知识点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教师就要好好考虑如何教的问题了。既然是必修教材最后一册“梳理探究”内容,教师有必要带领同学认真回顾梳理一下从必修一到必修五的所有内容。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回顾小结,进行必要系统的复习,二是明确该内容在整个必修教材中的地位。

(二)关于实施与收获:激活互动气氛,激励探索参与精神

明确所学内容在五个模块的地位之后,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就会明晰起来。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天文地理、历法乐律、典章制度、职官沿革、文化典籍、礼仪习俗、姓氏称谓、科举考试等,不可能在有限的一堂课上完成这些内容的教授。根据教学实际,将教学内容确定为四个,即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略)。根据教学实际,笔者在讲授“天文地理”时突出“地理”,“纪年纪时”突出“纪时”,“姓名字号”突出“字号”。这样就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了。通过“尝试风雅”环节,让同学自拟字号,活跃课堂气氛,使知识能力有效迁移,达到化‘死’为‘活’的目的。

1.选择典型文物实例,辨析古今文化巨大差异。以“彩锦护膊”“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导入,引出课题,引发对“五星”“中国”等文化概念的思考,引导学生区分时空差异下的文化概念正确解读,即穿越时空隧道,从历史文化角度理解约1800前年的文物及其上面的内容,科学理解其天文地理概念,而不是望文生义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想当然地去解读其政治方面的含义。

2.运用地支钟表示范,建立纪时直观性概念。为了使同学对古人地支纪时的直观理解,向同学出示地支钟表(手工制品),告知大家子时~亥时,相当于今天24时制纪时法。子时为11时至次日1时,且每个时辰为两个小时,以此类推。且应明确刻度为12小时表盘,可换算为24小时,同时昼夜各占一半。出示的结果使大家对抽象而陌生的纪时法有了直观的认识,这极大地激发了了解古代文化的浓厚兴趣,同时列举古典小说的实例予以阐释,帮助学生理解古人纪时及生活方式等基本内容。

3.帮助学生拟写字与号,肯定尝试参与意识。名与字是古人重要文化品格和信息的标志。对古文、历史,皆有涉及。现代人绝大多数有名无字无号,理解起来自然有一定的困难。笔者尝试以自己与同学的名字(权且将现在的学名作古时“名”)为例,另拟一“字”以表明对名与字的理解与应用。如曲兰馨,字宜君。同学跃跃欲试,积极体验参与拟字训练,课堂气氛热烈,实际效果良好。

(三)关于反思与期待:突出重点导引路径,循循诱导走进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讲授,的确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笔者在教授之前,从“设计与定位”这一环节思考较为成熟,在实际程序实施过程中注重化繁为简,化“死”为“活”,且能以“引标→关键词→知识要点→训练迁移→小结与延伸”几个程序展开,四个内容中的三个内容有所侧重地得到传授与学生的自我感知。总体而言,课前的备课,课堂的实施,使得目标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实现,即预设性的内容顺利完成。不过冷静反思,还有一定的缺憾,生成性的东西有所欠缺,深入拓展的地方关注不够。

1.时间紧,容量大,人文学科交叉渗透现象相当普遍,单纯地归纳主次分明的知识要点,单纯地告知传授,仅此还远远不够,必须根据实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梳理)知识,划归重点,然后根据具体例子强化迁移重点。这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才能唤醒,而不仅仅是梳理好的现成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如《敕勒歌》中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与《滕王阁序》中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两例,可放手发动学生课外探究,了解古人天圆地方天象概念和州郡邦国与星空区域的对应关系等。这样做可以使较为深奥的知识点平衡到课外进行,而不至于因其难度挤占了有关重点地理知识“左、右,阴、阳”的传授时间。

2.课堂是平台,是老师指导、诱导、激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平台,单纯靠饱满饱和课堂容量与密度,显然有悖于新课标精神。有效而科学的做法是提供一个方法或路径,鼓励学生逐步喜欢中国古代文化,并有勇气地深入探究下去。如指导学生课外拓展与延伸训练,可从民俗节日入手,探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冬至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及延续情况,因为这些节日也是古代的一种纪时方式。这样的题目便于入手,也容易有所收获。为了探究能够深入下去,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书目(如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及相关网站。

3.本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环节真正意义上的结束,而仅仅是一个唤醒关注古代文化的起点,一个初步感知古代文明的开始,一个导引学生迈上神圣神秘中华文明殿堂台阶的示范,或者是为学生打开一扇迎接古代文明曙光的窗户。以后迎接曙光,享受文化,沐浴文明则任重而道远。这不仅仅是老师在其他篇目的鉴赏,语言的实际表达交流中予以潜移默化的示范,同时还要及时鼓励、激励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自觉迁移运用,以期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与人文、人格素养目标的实现。

通过《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讲授,期望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期望学生点燃内在的民族的自信心,挖掘其潜在的智慧,明晰中华文化精神丰富的内涵,激发其了解、热爱、传承发扬的热情与自觉性,进而有效地提升其品位和品质——这一目标艰巨而宏大、遥远而紧迫。这与其说是难以一时见效的缺憾,不如说是未来教学自觉努力的方向与不断追求的心理期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