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别人说的都是对的,家长说的都是错的

别人说的都是对的,家长说的都是错的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小超以前是个听话的男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晚上,小超在房间里做作业,爸爸妈妈在客厅用最小的音量看电视,他们是怕分散他的注意力,影响他学习。爸爸见小超又是这种态度,不免有些生气。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爸爸发现音乐对小超集中注意力的影响不大,于是放心了许多。对于孩子发出的不同声音,家长应牢记认同和接纳的重要性。他们认为自己已有足够的能力处理问题,可家长还把他当成小孩子。

真实案例:

小超以前是个听话的男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可自打上初中以来,他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开始跟爸妈顶嘴了,经常是爸妈让他往东他偏往西,爸妈说一句他能反驳十句。最近他还形成了一句口头禅,那就是:“别人都……就你俩想得不一样。”爸爸气得肺都要炸了,有时候恨不得抽他两下。

晚上,小超在房间里做作业,爸爸妈妈在客厅用最小的音量看电视,他们是怕分散他的注意力,影响他学习。妈妈端了一杯牛奶给小超,发现他正戴着耳机摇头晃脑地写着作业呢,喊他都没听见。妈妈重重地把牛奶往桌上一放,拽下耳机,耳机里传来很大的流行音乐的声音。

一般家长的反应:

“你干吗呢?”两个人几乎同时问对方。

“你还问我干吗?我跟你爸就怕声音大了影响你写作业,电视声音都不敢调大,你倒好,一个人偷偷地在这儿听上音乐了。这样能把作业写好吗?”

“我这不正写着呢吗?别人爸妈都该干嘛干嘛,就你俩不一样。而且人家都说了,边听音乐边写作业是有好处的,你们不懂。”小超不耐烦地说。

“什么我们不懂?你这都跟谁学的?我们做这些不都是为你好吗?你怎么就不懂啊。”爸爸见小超又是这种态度,不免有些生气。

小超索性连作业也不做了,跟爸爸妈妈争论起来,最后还是被爸爸强行收走了耳机,他赌气睡下不理他们了。

比打骂更有效的方法:

爸爸询问了其他家长,发现边听音乐边写作业的孩子不在少数。家长对待这件事的态度也不同:有的认为音乐能够舒缓情绪,调节压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自身自控力弱,容易受音乐影响而导致情绪变化大,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经过分析,爸爸决定先顺应孩子试行一段时间,说不定能锻炼一下孩子的抗干扰能力。

他先跟小超谈了自己的担忧,接着又非常诚恳地说:“儿子,如果你觉得是对的,能坚持,爸爸就支持你。但是有一点,专家建议说轻柔的、温暖的音乐,最好是古典音乐,咱们试试看好吗?你放出来,爸爸也想跟你一起听。”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爸爸发现音乐对小超集中注意力的影响不大,于是放心了许多。接着爸爸又通过在音乐中比赛记数字的游戏,训练他的抗干扰能力。渐渐地,孩子只把听音乐当成一种氛围,写作业时有没有音乐都无所谓了。而且,看到爸爸这么尊重和信任自己,小超内心十分感动,日后也注意尽可能地听取爸爸的意见。

教养心得:

对于孩子发出的不同声音,家长应牢记认同和接纳的重要性。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12~15岁的男孩正处于逆反期,这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在逐渐增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熟了,却常做一些在家长看来很幼稚的事情。他们认为自己已有足够的能力处理问题,可家长还把他当成小孩子。这种不被认同的心理,就会导致孩子的抵触心理加重。

认同孩子的观点,首先应该尊重孩子的价值观。随着孩子人际交往接触范围的扩大,他的知识面也在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而且他们自然而然地会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是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而爸妈的那一套明显是过时的。这时父母更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而要与他平等对话,加强交流。

专家解读:

正视“心理断乳期”。孩子在青春期前后出现逆反心理,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代表了孩子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父母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家长也应该看到孩子逆反心理不仅有消极面,也有积极面,比如逆反心理代表了一种反抗权威的质疑精神,是探索世界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引发争辩,会点燃孩子智慧的火花。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留心观察,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促其成材。

努力使亲子关系达到默契、和谐,营造出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这样孩子才会推开与父母沟通的门。如果七七八八说个不休,只会加深孩子对父母的不尊重不信任,从而把孩子推出家门,推向不让他感到厌烦的、有共同语言的其他人身边。

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视他们为家庭中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父母都把孩子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或将孩子视作弥补自己遗憾的载体。这种被动的接受与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之间所产生的矛盾,正是孩子逆反的根本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说:“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个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因此不要把自己摆在教育者的层面上发号施令,闭紧嘴巴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即使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也不要马上反驳,而要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

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

只提供方案,不具体决定。猴子吃橡子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养猴人喂猴子橡子,早晨三个晚上四个猴子不乐意,早晨四个晚上三个猴子就同意了。养猴人提出两套方案,殊途同归,橡子数没变,猴子却甘愿选择第二个方案。有人读完这个故事会说猴子傻。傻与不傻,猴子的最终利益没有变,这是它心甘情愿的选择,我们无可厚非。

也有人说猴子自有猴子的道理。给几个橡子,给与不给,全凭养猴人说了算。如果早晨给三个晚上就不给了,猴子就只能吃到三个;而如果早晨给四个,就算晚上不给,猴子也能多吃一个。所以,永远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人,你无法预料到他们的想法和事情将来的走向。

多向你的孩子“请教”。在孩子心目中,大人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如果大人有问题向他征求意见,而他又能解答,他自然会觉得自己跟成人一样,潜意识里就会向大人学习,慢慢成熟起来。什么事情他都会愿意与家长分享和分担,无形中拉近了父母与孩子的心理距离,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

孩子解决大人提出的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自我纠正、提升和产生责任感的过程。只有自己经历过,才会明白是非善恶,才会懂得父母的心;而这种解惑于人的责任感,也会督促孩子端正自我,不与父母站在对立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