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傅斯年全集》

《傅斯年全集》

时间:2022-08-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今年一月去台湾,最想看的书是《傅斯年全集》和《钱穆全集》。月余之后,忽然收到从台湾寄来的《傅斯年全集》,寄书人署台湾商务印书馆而不名。胡氏之说,或于了解傅斯年尚不能谓之具体,《全集》末载有俞大在一九七七年写的长文《忆孟真》,以事实描绘了傅氏的性格与为人,可并读为参。

今年一月去台湾,最想看的书是《傅斯年全集》和《钱穆全集》。陪同人员中有一位年轻的博学之士,他在台南一路上和我谈文史,谈中国文化,尤倾服陈寅恪先生,陈先生的诗他几能全背。我问他看过《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没有?他说:“早听说了这本书,但是不敢看,怕的是感情上受不了。”这种感情,这种境界,非常人所能达,怎不令我吃惊和感动!而这位青年并非专业文史人员,他曾留学美国,所学与文史无关;现在在台湾,又是在帮人做生意,则其人之服膺中国文化,熟读大师之作,更难得了。我问及台湾出版傅斯年和钱穆全集事,他对《钱穆全集》能言其详,说是大字精排,共有多少册,他藏有一部,惜旅途之中不能带来给我看。对《傅斯年全集》,他说不清楚。到台北,停留日期甚短,到临走上飞机前,才有空由一位朋友陪我匆匆去了书店,目的就在访求这两部全集。走了三家书店,全落空。其中一家,经电脑查询,竟说从来没有这两部书。怏怏而去。只是为上海的一位美食朋友买了一本《食谱》,真所谓文化的偏离也。

这些年,尚能断续地看到钱宾四先生一些书,不见《全集》,其憾尚小。于傅孟真先生之作,全是早年印象,渡台之后,全不知其所作。只从《中国文化》第十二期得见以《现代文化现象》为题的一个小辑,载台湾学者论傅斯年的三篇文章和傅斯年的遗作两篇,为两岸学术文化之久隔稍通消息,觅傅集之意乃更切。数月前,香港商务印书馆陈万雄先生来上海,酒席宴上,我偶语及此,万雄慨然云:“我寄给你。”

月余之后,忽然收到从台湾寄来的《傅斯年全集》,寄书人署台湾商务印书馆而不名。后知是张连生先生,急函致谢,并询偿付书款之法。张连生先生是台湾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我和张先生只是在沪港两晤而交不深,远道承劳,盛情可感。信去后,张先生忽来电话,殷殷道及此书是他购来赠我,他原已告知万雄。后万雄复来上海,也是如此说法,并谓张先生所购是台湾坊间所存最后一部。承张陈二先生盛情,我乃得偿宿愿。

胡适序是为一九五二年《傅孟真先生集》所写。由胡适作序,是最恰当人选。师生之谊,朋友之交,共事之情直至傅氏作古,两人相知可谓最深。胡适不只一次说过:“他初进北大做教授的时候,常常提心吊胆,加倍用功,因为他发现许多学生的学问比他强。这就是指傅孟真、毛子水、顾颉刚等二三人说的。”(1)在这篇序文里,胡适对傅斯年评价极高。他这样说:

孟真是人间一个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他的情感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这都是人世最难得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而我们的孟真确能一身兼有这些最难兼有的品性与才能。

《全集》分类编次为,第一与第二册收录专著六种;第三册为学术论文及序跋;第四册为文史评论,包括文字类、历史与思想类、发刊词、书评及论学信札;第五册为国内与国际问题的政治评论;第六册为教育评论;第七册为杂著,包括人物评论、《新潮》通讯、一般函札、杂文、诗。

全书有一特点,即收入傅氏学生时代著作颇多,《编辑凡例》有云:“先生自就读北京大学时起,迄于自欧陆归国时止,学生时代之论著颇丰。先生治学之历程,可于是觇之;且当年开通风气,此类论文,厥功甚伟,就学术史之观点言之,亦不宜不存此文献,故分类编入各册之中。”此不失为允当之言。傅斯年早慧,一九一八年,以二十三岁之年,在北京大学本科国文门当学生之时,与同学二十人创“新潮社”,继《新青年》而起,编印《新潮月刊》,主张文学革命,力持发扬人的文学;昌言解放学术思想,打破传统束缚,提倡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进而推广此种主张及于社会制度,反对故有家族制度,倡导妇女解放。当时言之,确是离经叛道,惊世骇俗,谓之曰开通风气,不亦其宜!《全集》中,此类文字数量甚多,今日读之,犹觉痛快淋漓;当年傅斯年如此,其胆之壮,其识之深,其论之闳,令人倾服,正不能以其为少作而轻之,宜其和他的学术著作及论文并存而为双璧也。在《新潮》时代的文字中,傅氏亦不乏学术之作。他为文以快以多著名,往往在一期《新潮》中,他有多篇文字,这些文字又复具多种风格,其中的学术作品亦有精见,已可见其早慧。所遗憾的一点是,以傅氏这样的学术大师,他的学术成就,应该还能更上一层,其所以止于此者,恐怕和他多年以来担任了学术组织领导的工作,其势不能兼顾有关。然统观全局,他在这后一方面的工作亦得硕果,约略言之,可以以历史语言研究所为一派的代表,则个人为学之得失,也就无足深惜了。

一九九七年八月二十三日

(原载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一日《文汇读书周报》)

————————————————————

(1) 《傅孟真先生年谱》引罗家伦《元气淋漓的傅孟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