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办晓庄学校

创办晓庄学校

时间:2022-08-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此,人们一般简称该校为晓庄学校。1927年3月11日,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入学考试举行。1927年3月15日,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正式开学。晓庄学校的校旗由陶行知亲自设计,旗帜中心有个小圆圈,圆圈内有个“活”字,代表着晓庄学校的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以培养生活力为目标。这面校旗不仅是晓庄学校的标志,也寄托了陶行知的理想和期望。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学校的同时,还提出了他对教育的“十八信条”。

1927年春,经多方筹措经费,陶行知在南京神策门外的小庄购得校址并开工建校,建成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同时将小庄改名为晓庄,体现劳力上劳心、日出而作之意。为此,人们一般简称该校为晓庄学校。学校章程规定,学校由改进社所设立,以试验乡村师范教育制度和办法为宗旨,由董事会主持学校的运作,董事由改进社聘任。学校下设小学师范学院(第一院)和幼稚师范学院(第二院),袁希涛为董事长,陶行知为书记兼校长。(图4-1 晓庄学校办学时的全景)

图4-1

报考晓庄的学生人数众多,但录取严格。1927年3月11日,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入学考试举行。这是一场别具特色的考试,考试除考国文外,还要考演说和劳动课。考试的具体安排是:3月10日报到,11日上午考国文、常识测验、智慧测验,下午演说及辩论,12日上午考试垦荒种地,下午修路,13日揭晓,14日办理入学手续,15日开学。自1927年3月开始,到1928年8月,前四期学生总数不超过120人,但所培养的学生质量却非一般学校所能比拟,其中多为深受陶行知办学思想和办学精神所感召、有坚定的乡村教育志向的学生。

1927年3月11日,来自上海、北京、苏州、杭州、镇江、安徽、湖北、江西等地的13位考生参加了考试。此时正值北伐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但考生们还是毅然决然冒着炮火,克服艰难,来到了报考地——南京燕子矶小学(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的第一中心小学)。

国文考试题目为《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话对吗?》。陶行知出这道题目,就是要看看考生们如何看待做学问与劳动的关系,看考生们如何看待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以便观察他们是否可能热爱乡村、热爱农民,是否愿意献身于乡村教育。

下午的演说题目有20多个,内容包括社会问题、家庭问题、教育问题、事实问题、自然科学问题、农村生活问题等,由考生现场抽题,抽到什么就讲什么,限时三分钟。演讲对象主要不是学校的老师,而是请来的农民、小学生。陶行知认为,和不识字的农民打交道,语言比文字更为重要。要了解农民的痛苦,获得农民的信任,去亲近农民,和农民做朋友,向他们学习,又指导他们,就得靠语言。演说是一种艺术,是从事乡村教育者必不可少的本领。因此,演讲要对农民讲,以农民能否听懂为合格与否的标准。

第二天的劳动课考试,陶行知要求学生脱掉长袍,穿上草鞋,到荒地上开荒。陶行知对考生们说,要改造乡村,就要和农民做朋友,就要能吃农民那样的苦。

1927年3月15日,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正式开学。当初学校筹办时,当地农民中盛传,有个南洋大财主,带了五十万两银子,要来晓庄办洋学堂,这一消息一时成为当地的特大新闻。招生考试那天,周围乡村的农民纷纷前来观看,但他们却并没有看到南洋来的大财主,反而看到一个个穿着草鞋、皮肤白皙、戴着眼镜的斯文人,在开荒种地。这让农民们惊讶之余,倍感亲切,因为他们意识到,这所学校是真正为种田人办的学校。因此,15号开学那天,四乡的男女老幼,纷纷穿着新衣服,敲锣打鼓前来祝贺。

晓庄学校的校旗由陶行知亲自设计,旗帜中心有个小圆圈,圆圈内有个“活”字,代表着晓庄学校的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以培养生活力为目标。圆圈外有个等边三角形,代表着教、学、做合一。三角形上面有一颗红心,表示献给农民的心。左边有一支笔,右边有一把锄头,代表着教育和农业携手,在劳力上劳心。三角形之外有一个大圆圈放着光芒,象征理想的太阳。四面有一百个金星,代表一百万个乡村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使个个乡村都得到光明,合起来造成一个光明的中国。这大概是古今中外最复杂的校旗了。这面校旗不仅是晓庄学校的标志,也寄托了陶行知的理想和期望。

陶行知在开学典礼上说:“本校开学特异于平常学校有两点,一无校舍,二无教师。大凡一个学校创立,总要有房屋,才能开课。我们在这空旷的山麓行开学礼,实在是罕见的。要知道我们的校舍,上面盖的是天,下面踏的是地,我们的精神一样的要充溢于天地间,所造的草房不过避风躲雨之所。本校只有指导员而无教师,我们相信没有专能教的老师,只有比较经验稍深或学识稍好的指导者。所以农夫、村妇、渔人、樵夫,都可做我们的指导员,因为我们很有不及他们之处。我们认清了这两点,才能在广漠的乡村教育的路上前进。”

学校没有“教师”的称谓,只有“指导员”。陶行知将经验稍深或学问多的人聘请为指导员,这其中既有知识分子,也有农夫、村妇、樵夫。陶行知延请的有学问的指导员多为与其志同道合、学有专攻的知名学者、教授,如小学师范学院院长是留美归国的东南大学教育科教授、乡村教育系主任赵叔愚,农艺指导员是金陵大学教授邵仲香,生物指导员是留美生物学博士秉农山。幼稚师范学院院长兼指导员陈鹤琴还将鼓楼幼儿园的实践经验引入晓庄学校。其余众多指导员也是国内学术名家,师资力量之雄厚,实属当时国内罕有。

图4-2

学校建成之初没有校舍,所有学生或住帐篷,或借住农民家中,陶行知自己就曾借住在农民家的牛舍。校舍由学校教员设计,由全体师生动手兴建,师生们人人动手,建造教室、宿舍、厨房和厕所,还建造了图书馆、大礼堂、艺术馆、科学馆、办公室、陈列室等。校舍由学校教员设计,虽然这些建筑是以茅草为顶,泥土为墙,质朴简陋,但是颇为实用。(图4-2 晓庄学校大礼堂)

1927年4月,陶行知提出晓庄试验乡村师范的使命:第一步,要谋中国三万万四千万农民之解放;第二步,要助东亚各国农民之解放;第三步,要助全世界农民之解放。这个学校不但要做中国教育革命之出发点,并且要做世界教育革命之中心。陶行知在谈“晓庄精神——乐观精神、革命精神、团结精神”时指出:“我们办好乡村教育,要改造乡村社会,总须有宽阔的胸怀和奉献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这句名言的最早来历。

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学校的同时,还提出了他对教育的“十八信条”。1927年蔡元培来学校参观后,兴致特别浓厚,便提笔将陶行知的“十八信条”工工整整地用楷书写在宣纸上,后装裱并悬挂于晓庄学校的院墙上。这十八信条体现了陶行知远见和深邃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对世界教育具有启迪作用。

我们的信条

陶知行

一、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二、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三、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四、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成长。

五、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

六、我们深信教法学法做法合一。

七、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

八、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九、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十、我们深信教师应当运用困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

十一、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

十二、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

十三、我们深信教师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十四、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十五、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用科学的方法去征服自然,美术的观念去改造社会。

十六、我们深信乡村教师要用最少的经费办理最好的教育。

十七、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的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的来,就不必靠金钱而后振作,尤不可因钱少而推诿。

十八、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