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时间:2022-03-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文化产业概念提出以来,得益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高速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迅速,现已初具规模。确立了要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等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活力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状况密切相关,我们以演艺业为例。
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_新媒体与文化艺术产业

(一)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迅速

我国文化艺术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是文化艺术产业概念的提出却是近些年的事情。“文化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0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这是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文化产业这一概念。“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标志着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承认和对其地位的认可,具有重要的意义。”[1]文化产业概念提出以来,得益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高速发展,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发展迅速,现已初具规模。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1 351亿元,与GDP的比值为3.63%。其中,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20 081亿元,比上年增加2 010亿元,增长11.1%,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1个百分点。”[2]

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2000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多项促进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1年,文化产业列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规划》,之后的“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都有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2002年,党的十六大和2004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多次提到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了响应党的十七大号召,2009年,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确立了要完成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等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进入2011年,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更加重视,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是在这一年,文化部编制了《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纳入《国家“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措施。

在制定各类促进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政策的同时,国家还加大对各类文化艺术市场的扶持引导和规范管理。2011年文化部下发了《文化部关于加强艺术品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加强对演出市场、音乐节庆活动、票务经营单位的规范管理,继续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不断拓展演艺业内涵与外延,开展网络演出管理试点工作和文化旅游实验区评选,促进产业融合”。[3]

随着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市场环境的改善,文化艺术产业快速发展,文化艺术产品不断涌现,有力地推动了文化艺术产业的资源整合,一些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崭露头角。我们可以从三届“文化企业三十强”榜单中文化艺术类上榜企业的变化来看我国文化艺术产业的变化,“主营收入入围门槛从2008年第一届的1 087万元、2010年第二届的3 095万元,急速上升至2011年第三届的1.2亿元。从第三届增设的文化新业态类别中还可以明显地看出,动漫网游、主题公园等已经成长为文化产业的生力军。2010年,我国动漫产业产值达470.84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0%,2012年发展速度虽然有所减缓,总产值达759.94亿元,较2011年也增长了22.23%”。[4]

(二)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在经济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经济领域的体制改革一样,我国文化领域也正在进行一场体制变革。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只有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才能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取得新进展。如果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无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提出较早,但是真正实施却是近十年的事情,2003年6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专门研究部署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首批试点单位包括北京、重庆、广东、深圳、沈阳、西安、丽江等在内的九个省市。国家之所以开展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就是要解决束缚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进一步解放文化产业发展的生产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探索,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体制动力。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阐明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5]

通过近十年的试点,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成效明显。目前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广播影视业,尤其是电影业,已经基本上走向市场,接受市场的洗礼与考验。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和演艺业,都制定了明确的改制时间点和完成改制的标准。从资本属性和企业产权结构来看,据有关研究:“国有资本完全控制的行业有教材教辅、广播电视、报业、有线电视网等;向社会资本部分开放的行业有演艺业、会展业、设计业和艺术品经营业等;对民营资本完全开放的行业有影视动漫业、广告业、网络文化业和文化旅游业等。”[6]相信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这些行业会越来越趋向于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活力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状况密切相关,我们以演艺业为例。从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国有文艺院团开始转为市场主体,目前有1 176家国有文艺院团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转企改制。与之相对应的是文化体制改革的政策配套措施的跟进,2005年以来,修改后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关于鼓励发展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出台,演艺市场进一步开发,在利益驱使下,社会资本不断涌入艺术表演领域。在这样的体制改革和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我国演艺业获得快速发展。数据显示:“仅文化部门主办或实行行业管理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007年至2010年数量就从4 512家增至6 864家,从业人员从约18万人增长到22万人,2010年比上年增加725家,从业人员增加1.25万人。”[7]

(三)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有效确立

国家发展战略是立国之本,回首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主要实行了三大战略:“经济创富、科技创新(包括陆续提出‘973’项目计划、‘863’项目计划以及2004年提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计划)和文化创意战略(以1998年文化部成立文化产业司为标志)。”[8]

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国际经验来看,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4 000美元以后,就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就要从资本逻辑转向文化逻辑的发展模式,要真正进入一个文化的时代,一个创意的时代,以创意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要素,摆脱单纯依靠土地、矿产等物质要素推动。日本和韩国都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先后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9]

2011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首次以文化建设为主题召开的中央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对我国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的文化发展“顶层设计”思路的显现。文化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增强国际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